APP下载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 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2021-01-19吴志祥吴诚朱铁成吴娱陈雨亭

中国经贸导刊 2021年34期
关键词:吴江长三角示范区

吴志祥 吴诚 朱铁成 吴娱 陈雨亭

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吴江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重要片区,国土空间面积和经济总量在示范区的占比大于50%,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江苏窗口和苏州窗口。吴江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为指导,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牢牢把握“一极三区一高地”及“一田三新”战略定位,全力打造“创新湖区”、建设“乐居之城”,全面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发展成果,也形成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分析吴江的实践,对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 吴江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的发展成效

吴江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从“制度创新度、项目显示度、民生感受度”出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了一批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成果。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年来,吴江经济指标全面向好,综合实力稳居全国百强区第一方阵,地区生产总值迈上2000亿元新台阶;四大主导产业蓬勃发展,装备制造成为继电子信息、丝绸纺织之后第3个千亿级产业;在遭遇局部疫情的突发性冲击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5.2%,规上工业总产值保持平稳增长。还取得了以下成绩:

——入选中宣部改革开放40周年“百城百县百企”县域发展的典型代表。

——新华网发布的2020城市市辖区高质量发展100强榜单中,吴江位列第三。

——2020赛迪营商环境百强区中,吴江排名全国第十、江苏第二。2021赛迪百强区榜单中,吴江排名全国前十,江苏第一。

——恒力、盛虹、亨通、通鼎等4家企业连续多年上榜“中国企业500强”;通鼎入围“中国服务业500强”,恒力、盛虹、亨通等3家企业上榜“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盛虹入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100强”;恒力、盛虹连续上榜世界500强企业,分别位列67名和311名。

——新增1家(东方恒信),总计6家企业入围“中国民企500强”,其中3家民营企业跻身百强。

——累计境内外上市企业达24家,新三板挂牌公司55家。

——高新技术企业919家,瞪羚企业31家,独角兽培育企业6家。获评国家科学技术奖7项、省级科学技术奖21项。

——拥有国家级各类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60余人;培育省双创团队5个,省双创人才72人;培育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超百人,姑苏重大创新团队实现零的突破。

二、吴江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为一体化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一是推进机构改革,加大组织保障力度。专门成立区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区长三角办、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成立改革创新、规划建设、项目招引三个指挥部。整合组建长三角投资、城市投资、资本运作、文旅开发、水务运营等5大集团公司。创新优化汾湖高新区管理体制,成立黎里古镇开发保护区、芦墟产城融合区、北厍智能制造区、苏州南站科创新城四个功能区及相应办公室。

二是更新知识理念,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连续多年通过“四新讲座”“冬训”“干部讲堂”等多种形式开设专题讲座,每年举办长三角一体化专题研修班,不断更新知识、更新理念,提升干部素质。

三是抓好统筹协调,完善实施方案和政策保障。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及示范区理事会、执委会相关文件精神,用好示范区平台,编制实施方案,明确三大类21项94个子项的重点任务和保障举措。2020年聚焦“六个重大”明确143项工作要点;2021年围绕“制度创新度、项目显示度、民生感受度”部署推进178项年度重点工作。

四是深度参与示范区各类规划编制,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围绕示范区“1+1+6”规划体系,抽调专人参加编制“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先行启动区规划”。积极参与示范区产业规划、生态环境、水利、综合交通、文化和旅游发展、供排水、燃气等十余项专项规划编制。

五是积极发挥党建工作协同作用,更好地凝聚人心。三地联合发布推动示范区党建工作创新发展“1+2”文件体系,组建城市基层、非公、农村基层3个组织力学院,实施党建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书记项目”,打造“吴根越角”党建生态圈。聚焦“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发布“一线建功”四大计划。

(二)推进关键要素资源自由有效流动

一是突出人才关键作用,加速人才要素流动。深化人才培养载体建设,新增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个,恒力集团获建省高技能人才专项公共实训基地。出台示范区“推荐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在华永久居留的认定管理办法”“专业技术人才资格和继续教育学时互认暂行办法”等,针对三地专业技术人才逐步实现“跨域、互认和共享”。开展外国人工作许可证互认互准,设立“外国人来华工作、居留单一窗口”。建设“长三角(汾湖)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共建人力资源服务联盟。

二是创新投融资管理机制,以增量带动盘活存量。与国开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等签订银团融资意向协议,累计获500亿元银团融资。推动区内多家银行跨区开立对公账户,完成首笔跨区域授信业务。实现全国首笔供应链企业间跨区域数字人民币转账支付等7个跨区域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应用。

三是创新财税分享体制,探索共建共赢机制。推进示范区财税协同联动机制建设,共同为先行启动区发展注入100亿元财政专项资金;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项目10个(约4亿元);三年来累积争取到新增债券118.68亿元。探索建立示范区“投入共担、利益共享”的跨区域财税分享机制,探索“共同账”管理模式,对水乡客厅区域资金实行封闭运作、记账管理。推进“放管服改革”“发票电子化”等改革试点与税收有机结合,共谋跨区域税收征管服务改革。

四是创新公共信用管理制度,探索共享共用机制。推动三地共同签署示范区信用合作备忘录,全面升级区级信用平台,调整区信用信息归集目录,完善跨域信用信息定期交换共享机制。构建信用吴江网站、行政服务自助机、移动端信用服务“三位一体”的信用共享服务阵地。开通示范区联合曝光台对严重失信行为进行统一公示,持续开展失信问题集中治理专项行动,联合法院、人社、医保、税务等多个部门加强跨域信用监管协作,完善失信被执行人跨域联合惩戒机制。

(三)推进重点领域改革试点的系统集成

一是匯编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经典案例,以点带面示范引领。2020年梳理37项制度创新和45项项目建设经典案例,其中各25项入选示范区案例汇编。2021年梳理55项制度创新和48项项目建设经典案例,其中37项制度创新和27项项目建设经典案例入选示范区案例汇编。形成全国首创破产司法联动机制、首笔长三角绿色生态贷、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等一批重点改革成果;“跨界联合河长制”入选“中国改革2020年度50典型案例”。

二是深化乡村振兴系列改革。成功入围首批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吴江蚕桑文化系统成功入选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三张榜单”引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获评第二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累计建成农业园区14个(24.69万亩),吴江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通过国家级中期评估;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通过省级认定。

三是加快复制推广自贸区创新制度。扎实推进吴江开发区、汾湖高新区联动创新区建设,2020年两个联动创新区共复制推广苏州自贸片区制度创新成果25项、先行先试改革创新任务4项、开展项目合作1项,形成自主创新改革经验8项。建立三地综保区联动机制,在跨境电商等方面合作发展,成功举办中欧班列示范区首发式。

四是持续推进营商环境、联动监管等重点领域改革。打造“最舒心”营商环境创新行动4.0版,全面实现“1330”改革目标;在2020长三角营商环境发展水平评估的88个区县中,综合排名位居第9,营商环境便捷度方面排名第5;获评2020年长三角地区营商环境十佳政务机构。推动新监管模式政策落地,落实概要申报、无感卡口等14项创新举措,全力打造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的海关特殊监管区。

(四)狠抓重点工程和实事项目,以项目化推进一体化

一是狠抓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工程。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连续两年荣膺省“制造业创新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地方”称号;纺织、光电缆、电梯三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亨通光电、恒力化纤、盛虹集团等13家企业入选省“两业融合”龙头骨干企业试点。中广核达胜、博众精工入选第五批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海晨物流入选省智慧物流降本增效关键物流技术突破试点。完成智改数转项目877个;14家企业获“智能制造贷”授信14.46亿元;为264家企业提供免费智能制造诊断服务;新增省星级上云企业179家,累计510家。

二是狠抓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建设工程。依托上海交大等高校、科研院所优质资源,举办多种产学研活动,推进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以及省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建设,加速关键共性及“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引进工业互联网专业院所和重大“双跨”平台,搭建“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工业领域5G应用试点,累计建成2370个,收录5G产业链图谱产品92个,5G应用项目签约51个。

三是加快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做优9家苏州市自主品牌大企业和领军企业先进技术研究院,建成三级企业技术中心343家(国家级10家);建成三级工业设计中心33家(国家级1家);创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6家。累计认定省首台(套)重大装备47套,承担省高端装备研制赶超工程及核心技术攻关项目7个。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吴江变压器、凯伦建材等5家企业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四是有序推进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沪苏湖铁路苏州段建设,打造多层次、立体化、跨区域的“轨道上的长三角”。率先贯通元荡路, 规划提升吴江大道—周湖公路—金商公路、九桃线、华天路西延接南浔等跨省通道。

五是加快推进文旅产业新高地建设工程。组织国际绿色环湖骑行活动、长三角“运河名镇”龙舟平望邀请赛、汾湖世界攀岩赛、长三角地区足球赛篮球赛等大型赛事。依托区内千年古镇、现代农业、田园乡村、湿地公园、大运河文化带等文旅资源,打造示范区江南水乡古镇生态文化旅游圈。开展2020首届长三角示范区美食节、绿色餐饮风尚节、“五五购物节·乐购吴江”等活动;发布2021“阿拉游吴江”品牌。

六是抓好民生幸福美好生活建设工程。设立长三角示范区医保经办专窗14个,实现经办事项全流程跟踪。实现尿毒症血透腹透、恶性肿瘤等病种在内的示范区门诊慢特病异地就医结算全覆盖,实现面向上海的1135家联网医疗机构就医免备案直接结算。率先实现异地就医结算全领域免备案,率先实现医保电子凭证门诊结算“一码通”。建立三地院前急救联动合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指挥”的应急救援机制。老有所养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列入国家试点,开通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业务网上申请服务,推进沪苏转移“提速办”,实现区域内养老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深化跨域基础教育、普高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交流合作,一批优质教育机构落户吴江;强化课程基地建设,重视教育骨干人才培养,打造教育创新共同体,实现长三角教育事业共同发展。

七是抓好社会治理新高地建设工程。共建三地政法系统协作机制,以8方面22项合作为抓手,构建“1+5+N”三级议事体系,成立示范区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基地,打造“C位长安”政法协同品牌。健全三地市场监管领域综合执法沟通协作机制,共同提升市场监管执法水平、净化市场环境。推动长三角“一网通办”专窗全覆盖,投放135台政务服务自助机,支持区内945项审批事项自助申办、示范区内758项事项通办,自助机办件量达8500件,使用总人次超17万;示范区“跨省通办”综合受理服务窗口通办事项达3900项,通办事项数量全国最多、通办模式全国首创,实现“跨省授权、全盘受理、一窗综合、同城服务”。

八是抓好生态价值新高地建设工程。推进示范区绿色发展国际创新中心建设。大力实施“三优三保”“三治”“三水同治”“263”“331”等专项行动,治违拆旧超3万亩。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危废焚烧处置等项目建成投用。开展“一河三湖”跨界水体联保共治,实施太浦河“沪湖蓝带”计划,完成太湖围网拆除和长江流域禁捕退捕任务,累计治理黑臭水体220条,实现区内所有水体河湖长全覆盖。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提高14.3个百分点,连续13年实现太湖“两个确保”。

三、几点启示

从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智慧力量,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从吴江实践看,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提高站位、主动担当,自觉践行国家战略是关键

吴江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刻把握“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紧扣一体化示范建设这一中心工作,明确目标、厘清思路、前瞻规划、扎实推进、落到实处,扎实推进沪苏同城化,打造创新发展新高地、生态绿色新典范、城乡融合新标杆、江南文化新空间、共同富裕新样板,建设“创新湖区”“乐居之城”,奋力谱写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美窗口”的吴江篇章。

(二)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注重一体化改革集成是重点

吴江始终聚焦规划管理、生态保护、土地管理、投资管理、要素流动、财税分享、公共服务政策、公共信用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探索行之有效的一体化机制创新。聚焦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开展降碳专项行动,推广应用低碳技术,以多层次、多领域的低碳、零碳工程推动示范区建设,力争形成一批突破性、有影响力绿色低碳发展新范式,形成可复制、示范性的一体化发展制度经验。

(三)建设一批引领性的重点实事项目,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吴江始终注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高效推进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打造现代产业集群。推进经济更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更为优美、城乡发展更加协调、文化实力更加强大,让共同富裕可观可感,打造幸福乐居新吴江。主动对接上海“四大功能”“五个中心”建设,推进一批战略规划共谋、开放融合共进、产业发展共促、江南文化共塑、基础设施共建、生态环境共保、公共服务共享、社会治理共治的同城化项目,实现与上海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四)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强大合力,是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吴江始终注重发挥党的各级组织在推进示范区建设中的领导和战斗堡垒作用,为实现目标任务提供坚强保障。区长三角办侧重统筹谋划,加强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各牵头部门和有关部门共同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逐项细化工作任务,实行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明确时间表和线路图,做好进度跟踪分析和协调推进。参与部门积极配合,共同推动工作有序开展,确保重点工作落地见效。同时,注重加强与上海多层次常态化交流互访,健全与青浦、张江、临港等地的常态化会商机制,积极与上海商会、行业协会、高端智库等功能机构对接。用好示范区平台,做好对重大事项、重大资金、重大政策的向上爭取,积极申报中央预算内资金和专项债,推动更多项目、资金、政策纳入示范区建设“大盘子”,为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做出更大贡献。

(执笔人:吴志祥,吴江区长三角办副主任)

猜你喜欢

吴江长三角示范区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赞家乡
娘做的面
娘做的面
今年前两月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共申请专利12609件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4年8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
2014年七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