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种下“生态文明”的种子

2021-01-19刘静

中国教师 2021年1期
关键词:水龙头共生生态文明

刘静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学校教育是国家意志的体现,班级作为学校教育的最小单位,如何担负起激发生态情感,培养生态意识,践行生态文明的重任?笔者从“知、情、意、行”四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以“知”为基础,明确“是什么”的问题

若要学生萌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首先要让他们对自然有所理解,与自然产生联结。基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笔者没有选择理性认知作为途径,而是选择了感性认知的方法。

1.用手感知,寻找大自然的记忆

笔者拎着满满两袋种植土出现在教室里的时候,同学们都特别兴奋。他们走上前,用手指碰触松软而潮湿的黑色土壤,眼中充满欣喜;当他们抓起一把黑土,在手心中攥了又攥却依然松散时,他们开始好奇;当他们把土壤捧到鼻前,嗅着泥土独特的味道,他们的记忆开始觉醒。同学们开始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在自然环境中的美好感受。笔者认为,这就是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与生俱来的归属感。

2.用心感知,发现大自然的奇妙

自从播下种子,每天早晨,学生们走进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看自己种的植物,有没有变化,有没有发芽,然后给种子浇水,和它说说话。他们会因为看到的点点新绿兴奋异常,奔走相告。他们会认真填写植物记录表,看水量、找阳光,天气晴好经常通风,雾霾来了决不开窗……慢慢地,所有植物都长得郁郁葱葱。他们第一次深切地体会到自然因素对植物的影响。

当植物茁壮成长,终于到了可以收割的程度时,学生们感受到来自大自然的馈赠。他们很喜欢这份来自“自然妈妈”的真实礼物,对下一轮种植跃跃欲试。因为与自然产生了联结,他们开始关心身边的一草一木、四季变换。

二、以“情”为动力,解决“为什么”的疑惑

根据“刺激—机体—响应”理论,教育必须引起主体的情感反应才能形成积极的响应。因此,在进行生态教育的过程中,选择最适合、最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教育材料至关重要。我们经常告诉学生要怎样做,却忽略了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当他们了解了行动的缘由,有了情感支点,行动才可能水到渠成。

为了解决“为什么”的困惑,笔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他们自身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利用不同主题日,通过数据、图片、视频等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全方位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为生态行动奠定情感基石。

城市的孩子一打开水龙头就有干净的自来水流出,在他们看来,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他们会开着水龙头打洗手液,会把当天喝不完的水倒掉,会对没关紧的水龙头视而不见……真实的数据让学生们了解了世界水资源现状,对于我国面临的水资源短缺产生了危机感。

面对每天堆积如山溢出垃圾桶的纸质垃圾,笔者告诉学生们,历史上森林曾覆盖陆地面积的2/3,1978年减为1/5,全球每年消失的森林近千万公顷。森林的减少又使大量肥沃的表土随水流入大海,造成水土流失,给人类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了解到这些信息,同学们心痛于森林的消失,感叹于环境的恶化,羞愧于对纸张的浪费。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与自然的联结已经打开,当同学们发现自己关心的大自然面临如此多的危机,而身处其中的自己可以用行动减少对“地球妈妈”的伤害时,他们开始反思,开始关注自己的点滴行动。他们会相互提醒及时关掉水龙头,做到人走灯灭,用图画本代替单页纸,用抹布代替湿纸巾,进行垃圾分类,对别人的提醒报以感激的微笑,为自己做出的努力感到骄傲……

三、以“意”为保障,促成“做什么”的决策

坚强的意志是将思想品德的认识外化为具体行为的重要保障,它能推动行为并使之持续。2020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了我们一个强化生态意识的契机。学生经由亲身经历的生态事件,在教师的引导下拓展反思,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生态的意义。

1.就事论事

面对疫情,学生会问:“为什么会得这种肺炎?之前为什么没有呢?”通过收集信息,他们得知这种病毒来源于野生動物。进而了解到,正是由于人类对野生动物的捕杀和食用,才导致了这场疫情的发生。通过视频讨论,同学们意识到在大自然面前人的有限性。病毒、动物、人类都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纷繁复杂但也有其内在秩序,如果人类忽视自然蕴含的神奇且强大的力量,就必将受到相应的惩罚。

2.拓展延伸

除了讨论此次疫情,笔者还向学生们推荐了公益影片《大自然在说话》。通过影片,学生们了解到人类不是地球的主宰,只是自然界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地球已经诞生了45亿年,如果把45亿年换算成24小时,现代人类的出现,只占这24小时中的70秒。在这短短的70秒里,我们却做了很多伤害地球的事情,几乎把地球掏空。正如《大自然在说话》中“自然母亲”所说:“我并不需要人类,人类却离不开我。”通过亲身经历影响巨大的突发事件,学生们开始反思人类的不当行为,尝试正面思考人与动物、人与植物、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意识到人类是大自然的孩子,需要依附于大自然并与之共生。“自然妈妈”并非吝啬,她愿意为我们付出,但也要阻止我们无礼的行为,从而更加坚定了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信念。

四、以“行”为落实,实现“怎么做”的目标

所谓“知行合一”,“行”是在认识、情感、意志的综合调节下,实现内心原则和规范的实际行动,是“知、情、意”的最终目标。之前三方面的渗透积累,学生已经积蓄了足够的心理能量。因此在这一阶段,笔者要提供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法,引导学生们将环保行为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知、情、意、行”是人类基本的心理过程。“知”指感知、认知;“情”指情绪、情感;“意”指观念、意志;“行”指行为、表现。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不可替代。从“知”到“行”的过程是一个逐步上升整合的过程,从了解到触动,再到思考与行动,学生们心中生态文明的框架就在这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来。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猜你喜欢

水龙头共生生态文明
推理:左扭扭,右扭扭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空中的水龙头
声控水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