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阅读: 探寻美术鉴赏之门的“金钥匙”
2021-01-19陈默
陈默
【摘 要】美术阅读是全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学中,笔者以“美术阅读”提升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以“美术阅读”提升学生的美术品鉴能力,以“美术阅读”培养学生的感性素质,尝试引领学生迈进庞杂的美术世界,寻找一把观看美术的金钥匙,帮助学生开启一扇通向审美的黄金之门。
【关键词】美术阅读 教学策略 鉴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类对于精神生活越发重视。看懂美术、鉴赏美术既是高中美术鉴赏的教学要求,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基本需求。梵高说:“只要活着的人还活着,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死去。”这句话是说,只要还有人欣赏着艺术作品、被它打动着,那艺术作品便永远不会消亡,艺术家也和他的作品一样活着。普通人看艺术品更多的是享受审美过程而非学术研究,达到怡情悦性的程度即可,但是多数人观看艺术作品连怡情悦性都做不到,仅仅停留在“看到”层面,很难激发出内在感受,不能与作品产生一种“神交”。看作品要想有丰富的审美收获,不仅取决于对图像的感知和理解程度,也要有关于艺术作品深厚的背景知识和鉴赏技能来做支撑。
一、“美术阅读”的内容构成
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不等同于现实中的“漂亮”,而是通过特定的美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艺术自身的“美”,是艺术家利用美术的语言,并按照美的规律和法则对现实生活进行抽离、集中、概括、综合乃至改造的结果,反映了艺术家个人和时代的精神与审美理想。艺术创作的过程,是艺术家由内向外生发感动,通过物质媒介来进行表现。表现的方式有许多种,绘画是在平面媒介上,依靠线条与色彩等塑造技巧进行表现;雕塑是在立体空间进行造型表现;建筑是为人类打造居住空间而创造。
任何美术创造都是有目的的,有的关乎物质,有的关乎精神,有的达到二者完美统一。基础美术阅读材料的构成要紧扣初高中美术鉴赏教材,全方位拓展与完善课本的鉴赏内容,并以单元设计和章节活动的方式进行呈现。一部分涉及怎样看懂博物馆、美术馆等常识类文本,如看懂中国美术馆、了解中国各级各类优质博物馆、走进卢浮宫美术馆、初步了解不列颠美术馆等;另一部分则向学生打开世界美术的大门,包括带学生进行亚洲美术之旅、美洲美术之旅、大洋洲美术之旅等。
高中美术鉴赏的拓展阅读主要以传统的美术分类方式展开阅读文本的编排,主要包括鉴赏基础、绘画鉴赏、雕塑鉴赏、建筑鉴赏、民间美术鉴赏、中国近现代美术概况,同时,补充工艺美术鉴赏、书法篆刻鉴赏、摄影摄像鉴赏、服装服饰鉴赏等内容。在章节结构的编排中,我们以主题鉴赏活动的方式划分学习领域。相较于创作活动趋于外化的特点,美术鉴赏活动更偏重于内化,更注重功能性,注重通过感受、欣赏、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知识结构和审美能力。
二、“美術阅读”的教学策略
1.以“美术阅读”提升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
美术包括图像阅读和文字阅读,中学美术鉴赏教材中有特别丰富的图像资料,网络领域也有海量的高清图像资源可供选择。对于图像的感知能力,需要大量背景知识的支撑。欣赏一件艺术品,仅仅凭借感觉是远远不够的。自远古时期起,人类创造的图像就开始具有交流、巫术和礼仪的功能,如何破译带有人类文明的价值符号?中西方美术各自依附其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一路走来,这些中外社会与历史文化领域的知识就成为人们感知美术作品的背景支撑。
如何与创造者共享审美体验?要想深度解析人类的图像遗产,就需要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这样的步骤,对美术作品进行抽丝剥茧、深度解析。教师提供精选的、多角度破译和解释图像背景的文本资料,可以辅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图像的内涵。
2.以“美术阅读”提升学生的美术品鉴能力
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也亟待提高。大多数学生对艺术领域的文章没有阅读经验。从高中阶段起,利用课堂培养他们对艺术文本的阅读能力,能为他们未来进一步走进艺术殿堂做一个很好的铺垫。鉴赏课堂让学生进行适当的读图实践,配合自主阅读,了解鉴赏的技能技巧,对于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深度鉴赏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鉴赏美术作品有一定的技术性,感知美术作品也有一定的方法。教学中统筹规划,以单元活动的方式引领学生进行美术鉴赏实践活动,以问题导学发挥学生自主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尝试自主思考、自行鉴赏体验也是新时代美术课程改革对艺术教育的要求。正如美国作家约翰·马卢夫所言:“让日常阅读成为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学生对艺术领域知识的阅读拓展会一辈子跟随他们。与其由教师在课堂上枯燥地把艺术作品背后的知识讲给学生听,不如让他们自由地从阅读材料中获取。美术知识浩如烟海,青春宝贵,时间有限,让有经验的教师进行内容筛选,推荐有效的阅读文本,对美术鉴赏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以“美术阅读”培养学生的感性素质
感性素质也是一个人的感受素养,是指视觉接受的信息传到大脑之后对情感的干预能力,是身体听从大脑,对外在刺激的一种反应。感性素质在美术鉴赏和美术实践的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可以通过训练而得到提升的。
通过美术的品鉴、体验所产生的丰富感觉是理解世界的基础。感觉虽然是理解的基础,但是感觉到不等于知道,知道也不等于理解。从感受到理解,有一个“消化”的过程,而美术鉴赏就是这个过程的桥梁。观看的能力也就是感性素质,直接指向美术鉴赏学科核心素养的图像识读、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美术鉴赏对个人精神质量的提升和对全社会审美品质建构的重要价值,同时也认识到美术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视觉文化,是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一股强大而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谈到,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育)、美育(即情育)。观看之道试图引导学生看的方法,带学生通过深层鉴赏直接导入感性世界,为培养完全之人物助力。
三、“美术阅读”配合鉴赏实践共同完成美术品鉴全过程
美术作为人类文明的图像呈现和一种极具特色的视觉文化形态,与其他文化形态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整体。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席勒曾说:“论勤奋你不及蜜蜂,论敏捷你更像一只蠕虫,论智慧你又低于高级的生物,可是人类啊,你却独占艺术!”在席勒看来,创造艺术与享受艺术是人的一种责任、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活动。而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来自生活,他们的创作与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科技等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同时又和艺术家本人的身世、个性、世界观、艺术观、创作激情、潜意识等密不可分,这些就如同基因一样被注入作品的色彩与笔触之中。因此,当我们品鉴这些作品时,要学会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只不过与艺术家的创作相比,鉴赏的思考是逆向思考,要通过观察与描述作品,慢慢去探寻,争取和艺术家的创作思想产生深度共鸣,完成鉴赏过程。
美术鉴赏的过程与艺术家创作的过程恰恰相反,面对一件作品,我们首先要让视线与之真正相遇,也就是诉诸感觉。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就是点、线、面、色。任何美术种类的任何语言表达方式都是在这四个基本元素的基础上形成和演化开来的。同时,为了把语言元素组织并体现出来,美术又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语言表达手段:在西方绘画中就是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等,在中国绘画中就是笔墨、章法、虚实、皴法等。当看到造型、线条、色彩、比例、透视、远近空间、虚实强弱等这些美术元素时,头脑就会快速加工這些信息,与这些图像之间建立起初步的感情,试图去还原它的完整信息,这也就是美术鉴赏的第一步——描述。接下来,要开始探讨画面的形式关系,包括形状之间的相互关系、色调的处理、空间的营造等。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观察、体验、联想、鉴别与评价,获得审美经验,提高艺术品位的认知活动。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四个步骤。美术鉴赏领域门类众多,形式风格丰富多样。例如,美术欣赏的基本常识、基本方法,重要的中外美术家、美术现象、美术活动等。读懂美术作品需要文化底蕴。美术作品也是最具有精神承载的知识,具有范例性和普遍性的意义。选择能有效提升生活品质的欣赏内容有益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基础鉴赏阶段多数人对著名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保留着极为粗浅的认识,其实面对任何一件作品的深度鉴赏,多角度和程序性是我们可以掌握的一个“锦囊妙计”。所谓“多角度”,即我们要结合作者的创作时代、个人境遇、成长过程、个性特征、艺术风格进行深度解读。所谓“程序性”,即我们所说的“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四步欣赏法示例。两种方法配合使用,可以为我们提供“更为明亮的慧眼”,透过作品看见更多的内容,获得审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提升。看见并不是表层掠影,而应该在看到的基础上,获得视觉图像的深层理解。美术鉴赏要首先能鉴,然后能赏。“美术阅读”将尝试引领学生迈进庞杂的美术世界,寻找一把观看美术的金钥匙,帮助学生开启一扇通向审美的黄金之门。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中学全学科阅读指导体系建设实践研究”(课题编号:CDBA1908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