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分输血在大量输血患者中的合理应用

2021-01-19刘艳梅张俊敏张在谦

贵州医药 2020年12期
关键词:悬液比例用量

刘艳梅 张俊敏 张在谦

(1.陕西省榆林市中心血站机采科,陕西 榆林 719000;2.西安市北方医院检验科,陕西 西安 710043;3.榆林市北方医院骨一科,陕西 榆林 719000)

临床因各种原因如外伤、分娩、手术等过程出现大量失血者是临床危急重症,大量失血患者需尽快行大量输血应恢复患者血容量、阻止出血、组织正常灌注,使各器官血氧供应正常,促进患者器官功能恢复正常[1]。成分输血制品常见类型有:红细胞悬液(RBC)、新鲜冰冻血浆(FFP)、血小板悬液(PIT)、冷沉淀等。RBC/FFP是大量输血方案制定中非常重要的指标[2]。本方案采用RBC/FFP高中低三种输血方案用于大量输血患者输血治疗中,观察三种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合理制定大量输血患者输血方案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治疗并需大量输血的患者99例,将其按照输血方案分为A、B、C三组,各33例。A组患者男19例,女14例,年龄21~53岁,平均年龄(42.12±4.27)岁,血型构成:A型血17例,B型血11例,AB型血5例。大量失血病因:外伤19例,分娩大出血5例,消化道大出血3例,手术大出血6例。B组患者男20例,女13例,年龄22~56岁,平均年龄(42.26±4.34)岁,血型构成:A型血16例,B型血10例,AB型血7例。大量失血病因:外伤18例,分娩大出血6例,消化道大出血3例,手术大出血6例。C组患者男20例,女13例,年龄20~58岁,平均年龄(42.33±4.35)岁,血型构成:A型血18例,B型血10例,AB型血5例。大量失血病因:外伤17例,分娩大出血6例,消化道大出血4例,手术大出血6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24 h内输注的红细胞悬液≥18U,或24 h内输注红细胞悬液≥0.3U/kg(体质量)[3];年龄18~65岁;认知功能均正常;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救治过程中死亡者;心脏手术患者;血液性疾病所致凝血障碍、肝功能衰竭者;合并凝血因子缺陷而出血患者;妊娠期哺乳期妇女;随访资料收集不全者。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A组采用新鲜冷冻血浆(FFP)/红细胞血液(RBC)>1.0的比例输血,B组采用FFP/RBC为0.6-1.0方案输血,C组患者采用FFP/RBC=0.5的输血方案。按照患者失血量、血容量、血红蛋白水平、出血情况及心肺功能等综合因素,选择合适的时机开始输注RBC,如当患者失血量达血容量的>40%时应立即输注RBC或血红蛋白<70 g/L时应考虑输注RBC,Hb在70~100 g/L范围时结合患者出血、心肺功能等确定是否输注。 输注过程中每1 h检测一次凝血指标,确定FFP的输注时机及是否需要其他成分输注及输注的剂量。

1.3观察指标及方法 比较三组患者输血前后的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平均血红蛋白浓度(Hb)水平;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治疗期间预后情况(ICU治疗时间、治愈率、死亡率);比较三组患者输血期间不良率。

2 结 果

2.1三组患者输血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比较 三组患者输血前WBC、PLT、NEU、H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输血治疗后,三组患者WBC、PLT、NEU、Hb均较输血前上升,且A、B组患者Hb高于C组患者,而C组患者PLT高于A、B组患者(P<0.05),WBC、NEU三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患者输血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比较

2.2三组患者血液制品用量比较 A、B组患者RBC用量、FFP用量及PLT用量均较C组患者高(P<0.05),冷沉淀三组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血液制品用量比较

2.3三组患者预后指标比较 三组患者ICU治疗时间、治愈率、死亡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三组患者预后指标比较

2.4三组患者输血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率比较 输血后,A组发生发热、过敏、高钾血症各1例,低体温2例,不良反应率15.15%;B组发生发热、过敏、低体温、低钙血症、高钾血症各1例,不良反应率15.15%;C组发生低体温、低钙血症、高钾血症各1例,不良反应率9.09%。A、B组患者输血期间不良反应率均较C组患者高(χ2=3.471,P<0.05)。

3 讨 论

提升机体组织器官供血供氧能力,成分输血的优点在于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输入血液成分、输入顺序、输入量,以达到理想的缺血缺氧改善效果[4]。

本文结果显示,不同比例的输血方案患者输血完成后血常规指标中的WBC、PLT、NEU、Hb均较输注前显著提升,且FFP/RBC中高比例患者在Hb提升方面更具优势。但第FFP/RBC比例患者的血小板提升明显高于中高FFP/RBC例输血患者。这可能与中高比例输血方案的输入的液体机体增加而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血小板浓度,这对患者的凝血功能不利[5]。因此,低FFP/RBC比例对患者的凝血功能恢复更有利。中高FFP/RBC比例输血方案患者RBC用量、FFP用量及PLT用量均较低FFP/RBC比例组患者高,增加了中的经济负担。三组患者的预后指标ICU治疗时间、治愈率、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中高组患者的输血反应率高于低FFP/RBC比例组患者。综合分析,采取低FFP/RBC比例,可提升患者输血安全性,降低患者经济负担,但并未影响患者的预后质量[6]。

综上所述,综合不同比例FFP/RBC成分输血方案的疗效、安全性及经济性,对大量输血患者采用低比例FFP/RBC成分输血方案具有更大的优势。

猜你喜欢

悬液比例用量
2021年日本钛加工材在各个领域用量统计
穴位贴敷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人体比例知多少
大豆种植意向增加16.4%化肥用量或将减少
薯蓣皂苷元纳米混悬液的制备
Side force controlon slender body by self-excited oscillation flag
按事故责任比例赔付
农户如何称取和配制小用量固体农药
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的效果观察
限制支付比例只是治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