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不同颅骨钻孔引流方式用于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疗效对比

2021-01-19李军董秋峰李强杨鑫

贵州医药 2020年12期
关键词:颅骨脑膜引流术

李军 董秋峰 李强 杨鑫△

(1.陕西省友谊医院神经外科,陕西 西安 710068;2.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陕西 西安 710032;3.陕西省友谊医院外二科,陕西 西安 710068)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SDH)是颅脑外伤后常见的并发症,约占颅内血肿的10%左右,在老年人群中具有更高的发病率[1]。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不易被发现,因此很多患者的血肿体积在早期未被发现,导致脑组织受压,进而会引起其他临床症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有研究显示[2],扩大颅骨钻孔引流术用于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能相较于传统颅骨钻孔引流方式,具有高的临床治疗有效率,同时兼具操作简便、创伤小的优点。本文观察两种不同颅骨钻孔引流方式用于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86例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男28例,女15例,年龄49~80岁,平均年龄(59.25±5.41)岁,其中单侧血肿24例、双侧血肿19例,坠落致伤14例、车祸致伤24例、其它原因致伤5例,影像学检查发现混杂密度灶7例、高密度灶患者6例、低密度灶18例、等密度灶患者12例,患者受伤距离发病的平均时间(5.15±0.32)周;观察组男29例,女14例,年龄50~79岁,平均年龄(60.09±4.52)岁,其中单侧血肿22例、双侧血肿23例,坠落致伤16例、车祸致伤22例、其它原因致伤5例,影像学检查发现混杂密度灶8例、高密度灶患者7例、低密度灶17例、等密度灶患者11例,患者受伤距离发病的平均时间(5.21±0.41)周。纳入标准:年龄40~80岁;均经颅脑MR或CT检查确诊为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并符合相关诊断标准;认知功能正常,遵医遵护依从性良好;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患有脑梗死、脑出血、颅脑恶性肿瘤、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及凝血功能障碍者;临床资料收集不全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观察组行扩大颅骨钻孔引流术:首先,手术开始前,通过颅脑MR或CT确定血肿的大小和位置。手术采用局部麻醉,在血肿最厚的区域钻孔头骨。注意避免在钻孔时损坏颅脑功能区域,并确保钻孔垂直于颅骨表面。钻孔完成后,扩大钻孔的直径约15~17 mm,切开硬脑膜,然后放置引流管以排出血液。引流结束后,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患者患处,冲洗完成后,将再次注入盐水以排出颅腔内的空气。手术完成后,给予患者补液和抗感染措施,并提供相关的护理干预措施[3-4]。对照组行经皮锥颅引流术:首先,在手术前,通过颅MR或CT确定血肿的大小和位置,并在头皮上标记相应的位置。手术采用局部麻醉,手术期间,患者采用仰卧的方式,在血肿标记的最大处使用颅锥进行钻孔直径约6~8 mm,穿刺硬脑膜后,将陈旧性液体抽出并放入硅胶管。采用床旁引流并冲洗血肿腔,然后通过引流管将生理盐水5~10 ml和尿激酶5000~10000 U的混合溶液注入血肿腔,并闭合伤口。4 h后,进行排水和重复冲洗,完成操作后患者进行CT检查,若血肿消失,于术后2~4 d拔管[5-6]。

1.3观察指标及方法[7-8]疗效评价标准:治愈:血肿完全引流,无神经功能障碍,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有效:血肿基本引流,轻度神经功能障碍,有自理能力,有基本的工作能力,但失去部分运动能力;未治愈:血肿不完全消失,神经功能障碍加重,无法独自照顾生活。有效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完成后,观察组治愈28例(65.12%),有效13例(30.23%),未治愈2例(4.65%),总有效率95.35%;对照组治愈15例(34.88%),有效20例(46.51%),未治愈8例(18.60%),总有效率81.40%。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者的残余积液、积气量、引流管保留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残余积液、积气量、引流管保留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和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者的残余积液、积气量、引流管保留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2.3两组患者术后短期预后比较 在患者的术后短期预后情况对比中,观察组患者的再手术率、术后再出血率、术后24 h脑复张率、术后感染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短期预后比较[n(%),n=43]

3 讨 论

CSDH是由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局部出血的积累引起的颅脑外伤后常见的并发症。早发现、早治疗成为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关键。目前,临床上已经认识到颅骨钻孔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是有效的。然而,由于不同的手术方法,临床疗效和安全性需要进一步确认[9]。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引流管保留时间、住院时间较少和较低的再手术率、术后再出血率、术后24 h脑复张率、术后感染率,证实了扩大颅骨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效果。分析原因:扩大颅骨钻孔引流术与经皮锥颅引流术均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的优点。扩大颅骨钻孔引流术具有较大的手术视野,操作方便,可以避免由于操作者的错误对脑组织造成的损害。并且骨孔扩大后,也有利于进行引流后的颅内冲洗。因此,有效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明显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通过颅骨钻孔引流血肿,反复冲洗彻底排除血肿腔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消除血肿腔内高渗状态,恢复血肿腔正常凝血机制,促进脑组织膨复等,是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关键所在。扩大颅骨钻孔引流术相比传统的经皮锥颅硬脑膜下血肿引流术有治疗有效率高,残余积液、积气量小,有利于脑组织膨复,减少患处感染机会以及抗生素使用,缩短引流管保留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

综上所述,扩大颅骨钻孔引流术用于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能相较于经皮锥颅引流术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颅骨脑膜引流术
Ommaya囊与腰大池介入对结核性脑膜脑炎并脑积水的疗效对比
When weird weather strikes 当怪天气来临时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脑膜膨出及脑膜脑膨出的临床意义
颅骨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维护服在胆囊穿刺引流术后患者管道维护中的应用
脑膜癌病的磁共振成像征象分析
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在骨外科针对创伤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研究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
More gum disease today than 2,000 years ago
探讨外伤性颅骨缺损行颅骨修补术14例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