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之以恒推进地下水超采区治理
2021-01-19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地下水是什么?泛指地表以下的水。在国家标准《水文地质术语》中,地下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各种形式的重力水。井水和泉水是日常使用最多的地下水,可以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和农田灌溉用水的水源,具有给水量稳定、污染少的优点,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水资源。地下水超采区是什么?简言之,就是地下水实际开采量超过可开采量,引起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引发生态损害和地质灾害的区域。
地下水对于十年九旱的山西而言是弥足珍贵。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在《读史方舆纪要》中称山西为“千泉之省”,形象地表述了山西岩溶大泉分布之广。其中,列入《山西泉域水资源保护条例》立法保护的岩溶大泉有19 处,泉域总面积6.4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1%,多年平均水资源量31 亿立方米,约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25%。
地下水超采直接原因是开采量超过了补给量,但本质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水资源压力超过了其承载能力,造成了系统性失衡。为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基本用水需求,从上世纪70 年代开始,山西地下水开采量从11 亿立方米增加到2000 年左右的40 亿立方米,超采问题突出,2015 年地下水超采区面积达10 609 平方公里、年超采量4.5 亿立方米;再加上采煤影响,全省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兰村、晋祠、古堆泉先后断流。
2017 年山西被列入国家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第二批试点省份,近年来通过采取水源置换、关井压采、泉域保护等综合措施,圆满完成“十三五”末全省地下水开发利用总量控制在32 亿立方米以内的目标,地下水超采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本刊推出专辑,汇总全省各市推进地下水超采区治理经验做法,为今后综合治理工作提供借鉴。
地下水超采区治理,需一直在路上。巩固和拓展来之不易的治理成果不易。只有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韧性持续推动,才能守好这些来之不易的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