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用于脑膜瘤诊断的价值探讨

2021-01-19辽宁省庄河市第二人民医院辽宁大连116413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年23期
关键词:脑膜瘤颅骨螺旋

辽宁省庄河市第二人民医院 (辽宁 大连 116413)

内容提要:目的:探讨分析CT诊断脑膜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35例脑膜瘤,分别给予本组患者一般诊断和螺旋CT诊断,比较分析不同诊断方法的价值。结果:在给予本组患者不同诊断方法后,螺旋CT诊断方法在准确率、漏诊率和误诊率上明显优于一般诊断方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脑血容量为(5.48±1.09)mL/100g,脑血流量为(75.98±19.56)mL/100g·min,平均通过时间为(4.18±0.97)s,血管表面通透性为(10.79±1.88)mL/100g·min。影像学表现如下:基底部靠近颅骨,出现颅骨变薄、破坏和增厚等脑外肿瘤征象。结论:给予脑膜瘤患者螺旋CT诊断具有显著作用,该种诊断技术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操作繁琐性低,能够为脑膜瘤患者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脑膜瘤是临床中常见疾病,多应用于患者中枢神经系统中,是一种发病率比较高的颅内肿瘤,存在恶性与良性之分。由于脑膜瘤患者的肿瘤体积大,会占据17%左右的脑组织,好发于中年女性[1]。脑膜瘤患者发病位置多集中于大脑凸面、大脑镰和小脑幕,发病时间比较长,需要通过影像学技术诊断。螺旋CT技术的分辨率比较高,可以清晰显示出等密度占位病变、高密度占位病变,密切观察到脑肿瘤组织周边颅骨骨质结构变化、内部钙化情况。为了确保脑膜瘤患者影像学诊断结果对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必须评定螺旋CT诊断技术的准确性[2]。此次研究主要是探讨分析CT诊断脑膜瘤患者的临床效果,现将此次研究报告作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35例脑膜瘤,本组患者意识清楚,均表现出肢体运动障碍、嗅觉障碍以及视力下降等症状。排除精神疾病患者。该组研究对象中,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45~65岁,平均(54.32±3.43)岁,平均病程(4.18±2.05)年。

1.2 方法

一般诊断由主治医生询问患者症状表现,疾病史等触诊措施。本组患者在一般诊断后,接受螺旋CT诊断,方法如下:使用螺旋CT扫描机,通过平扫和增强扫描方式检查。设置扫描参数:管电流250mA,管电压120kV,使用增强剂碘海醇,于外周肘静脉注射,剂量2mL/kg。进行轴位冠状位、横断位薄层扫描,螺距1.0。给予部分患者叠加或薄层扫描,应用增强剂碘海醇,于外周肘静脉注射,剂量2mL/kg。通过叠加扫描方式,可以消除颅底部诸骨产生的伪影,提升解剖结构的显示效果[3]。在横断位进行矢状位、冠状位重建。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通过调查问卷对本组患者诊断结果进行调查。准确标准:患者接受诊断后,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一致;漏诊标准:患者接受诊断后,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大体一致,存在部分偏差;误诊标准:患者接受诊断后,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不一致。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专业统计学软件(SPSS20.0)处理和分析所有患者数据资料,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并且使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并且使用±s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比较分析不同诊断方法的结果

在给予本组患者不同诊断方法后,螺旋CT诊断方法在准确率、漏诊率和误诊率上明显优于一般诊断方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2.2 分析CT诊断脑膜瘤的各项指标

在给予本组患者螺旋CT扫描诊断后,患者脑血容量为(5.48±1.09)mL/100g,脑血流量为(75.98±19.56)mL/100g·min,平均通过时间为(4.18±0.97)s,血管表面通透性为(10.79±1.88)mL/100g·min。

2.3 CT诊断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

在本组诊断的35例脑膜瘤患者中,有29例患者影像学表现为基底部靠近颅骨,其中有25例中出现脑外肿瘤征象,包括颅骨变薄、破坏和增厚等。病灶密度分布均匀,边界清晰度高。有4例患者肿瘤周边存在水肿征象;有2例患者观察到钙化灶,通过增强扫描之后,本组患者影像学表现为病灶边界锐化,能够观察到壁结节,实性成分强化明显。

3.讨论

脑膜瘤通常与大脑镰、颅骨内板相邻。脑膜瘤患者会逐渐出现肢体运动障碍、视力下降以及恶心头晕等症状,对患者健康安全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比较大。对于脑膜瘤患者来说,多为血运丰富的实质性肿瘤。

由于脑膜瘤属于典型血管依赖性病变,肿瘤微血管与癌细胞生长增殖的关联性比较大。恶性肿瘤内部增殖比较快,微血管分布不均匀。脑部恶性肿瘤的血管床呈现窦状不成熟血管,血管内皮细胞松散,血管壁基底膜薄厚不相同,还会出现断裂和缺失问题。肿瘤血管和动脉、静脉区别不明显,且存在分支重叠和紊乱情况。当肿瘤体积比较大时,中间部位的动脉和静脉分支会吻合为血管湖,形成特殊的血流动力学表现。给予脑膜瘤螺旋CT平扫,影像图像呈现出低密度影,并且比脑脊液密度低,螺旋CT值为负值。影像图像密度影与脂肪密度比较接近,囊壁薄弱,部分呈现出环形高密度钙化影。给予患者增强扫描后,病变囊壁及内容物不强化。通过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在给予本组患者不同诊断方法后,螺旋CT诊断方法在准确率、漏诊率和误诊率上明显优于一般诊断方法。给予脑膜瘤患者螺旋CT灌注扫描,通过比较分析灌注参数值,既能够明确患者病灶血液供应情况,还能够诊断和鉴别脑膜瘤。通过肿瘤病灶的形态学,也能够作为脑膜瘤诊断鉴别的依据。通过给予脑膜瘤患者螺旋CT灌注扫描,有助于提升临床诊断鉴别的准确性。通过此次研究结果可知,患者脑血容量为(5.48±1.09)mL/100g,脑血流量为(75.98±19.56)mL/100g·min,平均通过时间为(4.18±0.97)s,血管表面通透性为(10.79±1.88)mL/100g·min。所以在具体扫描诊断中,必须准确定位小脑位置,寻找到原发病灶。在脑膜瘤定性诊断中,发病年龄、部位以及肿瘤生长方式等都可以作为参考依据。同时,CT扫描脑膜瘤患者具有特殊的影像学图像特征。给予增强扫描后,多数脑膜瘤患者颅后会出现类圆形均匀密度影。在此次研究中,影像学表现为基底部靠近颅骨,且出现颅骨变薄、破坏和增厚等脑外肿瘤征象,病灶密度分布均匀,边界清晰度高;肿瘤周边水肿,同时观察到钙化灶,通过增强扫描之后,患者影像学表现为病灶边界锐化,能够观察到壁结节,实性成分强化明显。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此次研究只是选取了本院收治的35例脑膜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样本量比较少,因此所获得的研究结论说服性比较低,希望在后期能够开展大量脑膜瘤患者CT诊断检查的研究,以此确保研究结果的说服力。

表1.比较分析不同诊断方法的结果(n=35,n/%)

综上所述,给予脑膜瘤患者螺旋CT诊断具有显著作用,该种诊断技术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操作繁琐性低,能够为脑膜瘤患者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信息。

猜你喜欢

脑膜瘤颅骨螺旋
多层螺旋CT诊断急腹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婴儿颅骨肌纤维瘤/肌纤维瘤病2例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When weird weather strikes 当怪天气来临时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如何治疗脑膜瘤?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脑膜瘤分级诊断中的意义研究
颅骨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脑膜瘤组织中相关分子标志物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非典型性脑膜瘤及恶性脑膜瘤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