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椎骨折采取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2021-01-19徐辉
徐辉
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建筑行业也得很大发展,这就导致发生脊柱损伤的人数不断增加。脊柱外科常见的损伤就是脊柱骨折,而这会引发严重并发症,如:受伤以下节段神经功能受损,脊柱出现畸形等。胸腰椎骨折则为极为常见的脊柱骨折,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原则就是尽最大可能重新构建脊柱生物力学的稳定性,推动修复受损的脊髓神经。本文分析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价值,现将整个试验进行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3月-2019年3月来本院治疗的7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胸腰椎骨折;属于单节段椎体骨折。排除标准:有脊髓、神经严重损伤;凝血机制障碍、伴发有颅脑及其他重要脏器损伤无法耐受手术。此研究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许可。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22~71岁,平均(46.5±3.2)岁;受伤原因:车祸伤7例,砸伤19例,高处坠落伤9例。对照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25~66岁,平均(45.5±2.9)岁;受伤原因:车祸致伤8例,砸伤21例,高处坠落伤6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跨伤椎后路复位疗法。实施全身麻醉,俯卧体位,保持患者腹部处在悬空状况下,明确机体伤椎系统后,挑选中心部位行切口,完全暴露机体关节突系统、伤椎系统、伤椎邻近的椎板系统。借助X线仪器确定伤椎位置,常规置钉,实施复位固定,评估有无神经表征,依据具体情况,采取手段降低压力,如:全椎板降压或半椎板降压。
观察组实施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麻醉方法、体位、切口位置、置钉方法等都与对照组相同。放置螺钉设备到机体椎弓根组织、伤椎组织连接处的大骨块位置,明确机体下椎体位置、上椎体位置后,分别置入螺钉,再与椎弓根有效连接。减少机体伤椎组织,实施三点顶压,再实施复位固定。牢固锁住上侧的椎弓根螺钉、棒锁、下侧的椎弓根螺钉,适当提升椎体,固定上椎螺钉后,以其为支撑点,推顶伤椎,让伤椎恢复到正常位置,依据间隙的具体情况,进行撑开复位,保证伤椎复位水平。慢慢把椎弓根螺钉设备拔出,对机体骨折间隙状况进行检查,慢慢把足够的自体骨粒置入其中,保证填满间隙位置。有效减压,牢固固定机体中的固定器,彻底去除椎板外侧的皮质骨成分,提取自体骨骼组织,再行融合植骨措施,置入引流设备,分层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分析两组手术指标变化,包括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X线片检查结果显示骨折良好复位,愈合状况较佳,疼痛症状全部消退代表疗效极好;X线片检查结果表明骨折愈合状况得到很大转变,疼痛症状消退代表疗效尚可;X线片检查结果显示骨折情况无任何改代表没有效果;总有效率=疗效极好率+疗效尚可率[1]。
对比两组术前、术后、术后6个月的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
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评估两组术前、术后、术后6个月的疼痛情况,得分越低说明疼痛更轻[2]。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选择SPSS 21.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指定用(±s)形式来反映,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通过百分率(%)来表达,实施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同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更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
2.2 两组手术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s)
组别 手术用时(min) 术中出血量(ml)观察组(n=35) 103.79±17.13 263.47±36.39对照组(n=35) 96.81±15.92 260.25±46.95 t值 1.765 8 0.320 7 P 值 0.081 9 0.749 4
2.3 两组术前、术后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比较
两组手术前的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度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及术后6个月观察组的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度数都比对照组更优(P<0.05),见表3。
2.4 两组疼痛状况比较
对比两组的术前、术后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VAS评分,观察组比对照组要低(P<0.05),见表 4。
3 讨论
胸腰椎骨折属于极为常见的骨科疾病,是遭受外力所导致,主要有车祸、高处坠落、砸伤等,这些都会引发胸腰椎骨折[3]。出现脊柱骨折的主要受伤位置就是腰椎,据统计,在全身骨折患者中,胸腰椎骨折占比达到5%~6%[4-5]。脊柱骨折会给脊髓与马尾神经造成损伤,严重可致残或死亡[6]。骨折处会有肿胀、疼痛的现象,且功能发生障碍,发生胸腰椎骨折后,患者无法自主行动,严重影响患者的机体健康与正常生活。
表3 两组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度比较 (±s)
表3 两组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度比较 (±s)
术前 术后 术后6个月 术前 术后 术后6个月观察组(n=35) 59.47±4.36 94.16±8.02 91.43±5.56 20.31±2.55 9.78±2.33 12.51±1.92对照组(n=35) 58.91±4.64 89.24±7.13 87.52±4.62 19.83±2.76 11.95±2.55 13.89±1.75 t 值 0.520 3 2.712 4 3.199 9 0.755 7 3.716 6 3.142 7 P 值 0.604 5 0.008 5 0.002 5 0.452 4 0.000 4 0.002 5组别 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
表4 两组疼痛状况VAS评分比较 [分,(±s)]
表4 两组疼痛状况VAS评分比较 [分,(±s)]
组别 术前 术后 术后6个月观察组(n=35) 8.19±2.34 4.92±1.41 2.33±0.54对照组(n=35) 8.28±2.17 5.35±1.73 3.29±1.14 t值 0.166 8 1.139 8 4.502 4 P 值 0.868 0 0.258 4 0.000 0
临床通常会选择手术对胸腰椎骨折进行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单一前路手术、单一后路手术、前后路合并手术等,其中后路手术流程比较简单,借助X线监控实施手术,可以有效控制手术风险[7]。治疗胸腰椎骨折最为普遍的方式就是后路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此术式能够较好转变病情,然而此术式也存在缺陷:不能较好稳固椎弓根螺钉,内置物极易发生松动或断裂的现象,椎体高度与矫正度产生继发性丢失,以及出现迟发型后凸畸形等,此外,一些患者还需要接受二次手术,这就给患者带去更多痛苦,并增加治疗成本,影响术后恢复,降低患者生活品质[8-10]。
近些年以来,临床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腰胸椎骨折,转变复位固定效果。此术式的特点是:(1)选择三点固定,能够保证多方面的平衡稳定,包括轴向压缩、扭转与屈伸等,降低后凸产生;(2)减少悬挂效应,调节应力分布,减少内固定失败概率;(3)防止牵拉扩张椎间盘,降低椎体高度丧失;(4)防止撑开复位致腰椎前凸角度降低,让固定位置的生理弧度得以保持[11-13]。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已得到临床普遍认可,成为治疗胸腰椎骨折的首先治疗手段,通过此术式能够提高牢固操作稳定性,实施置钉操作,增加机体伤椎系统撑开复位的水平,采取植骨方法,能够更加扩大伤椎骨量成分,加快骨折位置尽快愈合,从而保证有效转变机体Cobb角及椎体前缘部位高度[14-15]。
本研究,两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对比两组不同阶段的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度数,观察组都较对照组更优(P<0.05)。对比两组的术前、术后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VAS评分,观察组比对照组要低(P<0.05)。
总结以上,采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