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压分流管治疗小儿脑积水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2021-01-19晋艳勇苟若澜许慧峰
晋艳勇 苟若澜 许慧峰
脑积水主要以脑脊液的循环、分泌、吸收功能障碍及最终所致的脑室增大作为临床表现,也是神经外科十分常见疾病,一般发生在新生儿中。脑积水的发病因素较多,主要与神经系统感染、创伤、肿瘤、先天畸形等有密切关联性,由于内科治疗效果不显著,故此外科手术成为首选[1]。目前临床对于该疾病常用的手术方式为脑室腹腔分流术,虽然第三脑室造瘘术能够用于部分脑积水的治疗中,但多数脑积水患儿仍采取分流管置入术治疗。随着脑脊液分流术不断发展和进步,各类脑脊液分流管不断出现,但术后分流不足、感染、堵管仍是导致手术效果不佳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采用可调压分流管治疗脑积水患儿,效果显著,该种分流管能够与患儿病情变化对阀门压力在体外进行无创性调整,能够避免分流过度情况发生,同时能够延长患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水平[2-3]。本次研究分析并对比了可调压分流管治疗的优势,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50例脑积水患儿。纳入标准:符合脑积水的诊断标准:经MRI检查或头颅CT确诊,且显示皮质萎缩、侧脑室额角间质性脑水肿、侧脑室扩大,存在步态不稳、视力模糊、血压升高、眩晕、呕吐、头痛等表现[4]。排除标准:(1)脑脊液蛋白在500 mg/L以上,或伴有新鲜出血;(2)对于手术不耐受或存在手术禁忌证;(3)临床资料不完善;(4)合并腹腔感染或颅内感染。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男13例,女12例;年龄4个月~10岁,平均(5.16±1.32)岁;病程1~37个月,平均(19.21±1.32)个月。对照组男12例,女13例;年龄5个月~10岁,平均(5.66±1.97)岁;病程2~37个月,平均(19.67±1.55)个月。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患儿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行固定压分流管治疗。术前对患儿行腰椎穿刺术2~3次,测定颅压高低,选择合适的定压管,备术中使用。采用气管插管后,对患儿实施全身麻醉,取仰卧位,将头右偏或左偏,常规消毒并铺巾,对枕角或者额角实施穿刺,额角穿刺点在患儿发际后3 cm,一般取患儿右侧额角实施穿刺,分层切开患儿皮下、皮肤与帽状腱膜,彻底止血后,对骨膜使用骨膜剥离器实施剥离,采用丝线将头皮牵开,通过电凝止血后,切开小孔,利于分流管穿过,预防术后脑脊液漏出;术前对分流管使用抗生素溶液浸泡,在术中实施脑室穿刺后,具有突破感后将针芯拔出,脑脊液流出后,对脑室端实施固定,在患儿上腹部取正中切口,分流管通过患儿胸壁前皮进入上腹部,对分流阀进行固定,证实畅通后,对患儿头部切口进行缝合,术后给予抗感染治疗。
观察组行可调压分流管治疗。术前根据腰穿测定压力设定分流管阀门的压力,采用可调压分流管(美敦力,儿童型可调压阀门StrataⅡ阀组件)[5-6]。90~140 mm H2O作为正常压力脑积水,若达到150~180 mm H2O时,则提示患儿存在高压性脑积水。选择特定的磁场编码调节阀门压力调节器,在将分流管拆封前,应采用压力阀门对压力进行调节,并给予患儿气管插管全麻,在患儿额角部位进行穿刺,在患儿硬脑膜部位做一道十字形切口,并在针芯的引导下以垂直状连接外耳道,同时在侧脑室将脑室端引流管插入,深度在6~7 cm,见脑脊液回流后,在患儿上腹部正中部位做一道切口,将腹膜切开,采用空心通条于患儿颈部、耳后、头皮帽状腱膜下、胸部、腹部建立隧道,并在隧道下置入分流管腹腔段,再对分流阀门进行调节,使其与脑室段、腹腔段连接,直至脑脊液流出,最后缝合切口,术后给予其抗生素抗感染治疗[7]。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并发症情况、家属满意度。治疗效果评价标准: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影像学检查提示脑室缩小,且脑间质水肿减轻,视为显效;临床体征和症状明显好转,影像学检查提示脑室水肿减轻,视为有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影像学检查提示脑室未缩小,且脑室水肿无变化或加重,视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家属满意度:采用本院百分制自制量表进行评估,其中满意得分为79~100分、一般得分为60~78分,不满意得分为60分以下,家属总满意度=(满意+一般)/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3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例(%)
2.3 两组家属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家属满意度对比
3 讨论
近年来脑积水发病率不断增加,而对于脑积水患儿来说,若分流管压力较高,容易导致分流不足情况,对手术效果造成影响;若分流管压力低、容易导致分流过度等情况,导致患儿发生硬膜下血肿、脑室外积水、低颅压综合征等并发症[8]。传统的分流管无法对压力进行调节,术前选择分流管压力为患儿手术成功的关键。研究显示,神经外科医生在术前一般根据脑脊液测压从而选择分流管类型,若患儿脑室系统内的脑脊液压力不对称,容易导致无法反映颅内压。同时腰穿测压容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例如穿刺手法、患儿体位等。医生若进行术中测压,由于患儿脑脊液循环动力学改变,依然无法反映患儿颅内压,即使患儿颅内压测定准确,随着患儿病程发展,颅内压也会发生变化,导致分流压力不适情况,引起并发症发生[9]。
临床一般均实施脑室腹腔分流术,但是由于儿童生长发育速度快,容易导致颅内压发生变化,因此在常规固定压分流管下采用脑室腹腔分流术,容易导致并发症发生,对治疗效果造成影响,目前提出了可以采用调压式分流管操作[10-12]。通过对分流管实施调节,针对患儿颅内压变化对分流管压力实施调节,能预防二次手术换管。若患儿脑室极度扩张、在置入时可调高压力,能预防由于组织塌陷导致的积液、分流过度情况。同时可随着患儿脑室缩小程度,对压力进行调整。分流管阀门开放压力在日常生活中少有干扰,一般在家用电器和移动电话中,而在2Tesla以下的磁场中容易发生扭曲,通过进行MRI检查后,需要对阀门压力进行检查。多项研究报道,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通过对分流管实施调节,能显著提高手术有效率,保障患儿健康安全[13-14]。由于每位患儿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同,需充分结合患儿家庭经济情况,为患儿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并获得患儿家属同意。
尽管小儿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存在诸多问题,包括近期的分流管堵管、感染等,远期出现分流过度,出现脑裂隙综合征,但对于小儿本术式仍无法取代。对于采用定压分流管患儿,因术前、术后颅内压匹配差别,出现后期分流过度或分流效果欠佳。观察组采用可调压分流管治疗,临床治愈情况良好,术后定期随访,除1例分流效果欠佳,追其原因患儿为化脓性脑膜炎后脑积水,脑室粘连形成左右脑室不通畅,二期予以脑室镜下脑室灌洗术,脑室粘连松解,术中调整分流管位置,后得到治疗效果。其他目前暂无并发症出现,但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脑积水患儿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是由于通过实施可调压分流管治疗,随着分流技术的发展,压力管拥有可调节的阀门,在治疗过程中还能与患儿脑积水情况结合,选择适宜的分流压力,从而减少分流过度或分流不足情况,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促进患儿早期恢复正常压力,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儿康复,同时该种治疗方式效果较好,能避免医患纠纷,提高家属满意度。
综上所述,可调压分流管治疗小儿脑积水的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