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实验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
——以“二力平衡”教学为例

2021-01-19

物理之友 2020年11期
关键词:塑料片纸牌状态

蔡 丽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初级中学,江苏 南京 210000)

1 研究背景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探究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步骤。一个好的问题,能给予学生探究的方向和动力,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初中物理课程目标之一,[1]也是培养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然而有研究表明:初中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发现并提出问题的积极性逐渐降低,学生的提问能力亟待提高。

2 教材与学情分析

“二力平衡”是初中力学的重要内容,是研究“力与运动关系”的关键。笔者对本节课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 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建构平衡状态与二力平衡的概念;(2) 通过探究,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3) 能运用二力平衡知识解释相关现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探究,教学难点是:探究过程中的器材选择和实验设计。

为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可以利用物理实验具体形象地展示“二力平衡”的相关知识,创设真实的探究情境,强化学生的感知并纠正感知中的错觉,[2]让学生经历从提出问题到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并能够在此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层层递进,循环上升,从而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3 教学过程

3.1 趣味引入,引发认知的不平衡,激活学生的提问热情

在新课的开始,可以通过图片、影像或叙述,让学生观察、回忆相关的现象与事实。也可利用趣味实验引入课题,使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认知之间形成一种不平衡。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相关的情境,造成悬念,从而使学生的记忆、注意、思维凝聚在一起,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3]

教学片断一:展示“悬浮的火柴”

教师提问:如果一个物体只受到重力的作用,能悬浮在空中吗?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答案是否定的。此时教师将一根火柴放置在(魔术)扑克牌上,适当弯曲扑克牌,呈现出火柴“悬浮”的效果(图1)。

图1

为增加学生的对比感,提前给学生准备了(普通)扑克牌和火柴,学生观看了教师演示,在惊讶之余自己尝试却没有成功,火柴依旧静止在扑克牌上。于此,悬念就产生了:这是真的吗?为什么老师的火柴可以悬浮在空中呢?

设计意图:用魔术作为新课引入,出乎意料的现象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疑问,但这种问题还不能称之为科学问题,因为聚焦性不强、指向性不眀。但这个问题会像火种一般,点燃了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和欲望。特别是在本节课的最后,教师将魔术扑克交给学生,学生发现了其中的奥秘:扑克上有透明细丝,豁然开朗。因此在教学中,通过趣味实验、生活实例引入,能够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提问的兴趣,并将疑问带进课堂进行解决。

3.2 设计实验,丰富感性体验,培养学生提问的思维水平

初中学生对比较抽象的物理知识较难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如何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实验,丰富学生的体验。只有亲身体验之后,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感受,才能在体验中产生疑问,从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精心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从而提升学生提问的思维水平,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引发强烈的求知欲,进而主动获取物理知识。

教学片断二:体验观察,认识二力平衡

(1) 平衡挑战:尝试用一根手指,平稳支撑你的物理课本(图2)。

图2

图3

总结:课本静止在我们指尖时,其运动状态保持不变,这样的状态称为“平衡状态”。

(2) 演示:电动机竖直向上匀速吊起娃娃(图3)。

提问:这个娃娃的运动状态是否保持不变,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总结:平衡状态是指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展示自制教具:纸牌被三根皮筋拉着处于静止状态(图4)。

图4

提问:纸牌处于什么状态?如果忽略自重,它受几个力作用?

总结:对于纸片,这三个拉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我们把这样的一组力称为平衡力。

提问:忽略自重,如果希望纸牌只受两个力,可以怎样操作?剪断一根皮筋瞬间,纸牌能否保持平衡?纸牌再次静止后,纸牌处于平衡状态吗(图5)?

图5

总结:如果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相互平衡,简称二力平衡。剪断皮筋的瞬间,两个拉力不平衡。静止后纸牌又受力平衡,说明二力平衡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设计意图:“平衡状态是否只有静止?平衡状态就是二力平衡?二力平衡是否只指水平方向的平衡?”面对学生头脑中可能存在的以偏概全的认识或思维定势,在本案例中,教师设计了三个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从不同维度认知“平衡状态”,启发学生的思维。对于“二力平衡时两个力需要满足的条件”,教师没有直接提出问题,而是通过自制教具,演示“纸牌在三个拉力作用下平衡、剪断一根皮筋瞬间不平衡、纸牌在两个拉力作用下再次平衡”的变化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从剪断一根皮筋瞬间的“不平衡”到再次“平衡”,纸牌的受力情况发生了变化。据此,与“条件”相关的问题自然就会在学生头脑中生成。

此案例中呈现的实验给学生补充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培养了学生的提问的思维水平,也对学生有效猜想有启发作用。

3.3 通过“大问题”,引出“子问题”,唤醒学生的提问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给予得越多,学生能够提出的问题往往就越少。学生之所以不爱提问、不会提问,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压缩了学生的提问空间。有些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把教学环节设计得很具体,要解决的问题如剧本般得都放在PPT上,美其名曰“问题驱动”。但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如果问题都是由教师安排好,学生只负责解决,那么学生就感受不到主动提问的作用和意义,久而久之学生的提问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提出一些帮助学生定方向的“大问题”,鼓励学生针对“大问题”的解决提出更加聚焦的“小问题”,然后师生合作探究。这既是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邀约,也是唤醒学生提问意识的有效策略。

教学片断三:设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设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环节,笔者设计了如下两个问题。

问题1:你认为二力平衡时,两个力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问题2:要想判断猜想是否正确,你会如何设计实验?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思考?

对于问题1,学生依据之前的经验不难做出猜想,即二力等大、反向、共线、同体。对于问题2,在“如何设计实验”这一大问题的框架下,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分解问题,也就是思考从哪几个方面来设计。此时学生会提出以下“子问题”:

(1) 需要选择怎样的器材?

(2) 确定什么为研究对象?

(3) 如何对研究对象施加两个力的作用?

(4) 如何判断平衡状态发生了改变?

师生围绕这些子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这些更加聚焦、更利于有序探究的“小问题”,都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提出,而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

设计意图:教师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实验器材,请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在“大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自然会思考:在选择研究对象、提供两个力、探究多个因素影响的物理现象时,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在本案例中,教师不仅关注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的表现,也关注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思考:从哪几个方面来设计实验?在“子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积极思考、动手实践,其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3.4 追问引导,澄清问题关键,提升学生提问品质

初中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依然有限,对于学习过程中某些问题的认识有时是浮于表面的。所以学生提出的问题,包括对问题的解决难免存在偏差。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不断追问,帮助学生澄清问题关键所在,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思维的局限性,产生有价值的质疑,进而促使他们提出更有品质的问题。学生提升提问品质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发展思维、完善认知、实现迁移的深度学习的过程。

教学片断四:选择研究对象,探究二力平衡条件

关于如何选择实验研究对象这个问题,课本上已经给出了实验装置图,学生大多会选择轻质小卡片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钩码对卡片产生拉力作用(图6)。

图6

师:你们为什么没有选择塑料片作为研究对象?

生:小卡片所受重力小于塑料片。

师:为什么要选较轻的物体作为研究对象?

生:因为我们研究的是二力平衡,所以需要找较轻的纸片作为研究对象,这样其重力可以忽略不计。

师:塑料片一定不能作为研究对象么?

教师追问到此,下面的问题就由学生来表述了。通过引导,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如果在塑料片的两边挂上更多钩码,塑料片两边细绳能绷直在同一直线上吗?

问题2:如果需要选择较轻的物体作为研究对象,那这个“较轻”其实是相对什么而言的?

问题3:我们研究二力平衡时,研究对象所受重力可忽略(理想化方法)的前提是什么?

设计意图:上述问题具有层次性,学生提出问题1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发现在两边增加钩码后,塑料片两边细绳会绷直成一直线,这就和纸片的情形一样。这时教师再帮助学生聚焦关键词“较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2,进而体会到卡片“较轻”应该是相对于两边拉力而言的,而不是相对于塑料片。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科学方法的角度提出问题3,真正理解理想化方法在本实验中的应用,实现思维的拓展和升华。学生能够理解对于质量稍大的塑料片,只要两边拉力相应增大(远大于塑料片所受重力),它也可以作为研究对象。如果教师能够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角度加以悉心引导,那么学生的提问品质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猜你喜欢

塑料片纸牌状态
让纸牌“站”起来
天狗送的纸牌
纸牌塔的无限可能
灵活猜纸牌
巧装小衣柜
状态联想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动手做简易放大镜
利用废旧器材制作二力平衡演示器
坚持是成功前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