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耻感意识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2021-01-19钱佳乐

魅力中国 2020年42期
关键词:耻感道德规范内化

钱佳乐

(宁夏大学法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一、耻感意识的基本内涵

(一)耻感的含义

耻,古代写做恥,意为羞耻,即一个人因做了不当之事,内心产生出的愧疚、羞辱之感。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关于羞耻问题的系统性跨文化研究由达尔文完成,“他在相隔甚远的各个地方进行的人类学研究的结果告诉他,各地的原住居民似乎都会因为感到羞耻而脸红。”这说明羞耻这一意识会伴随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生理反应——脸红而外显出来。每个社会都会根据自身独特的文化制定出相应的行为规范与社会准则,遵循规则进行生产生活的成员会受到其他成员的尊重与爱戴,而破坏规则、做出违反文化规范行为的成员则会受到内心的谴责,产生耻辱感。具备良好耻感意识的社会成员已经将道德规范内化于心,明白自己的何种行为具有正当性与合法性,一旦做出不当行为不仅会显现出羞愧难当的情绪,还会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以弥补他方的损失和挽回自身声誉,并期待重新赢得其他社会成员对自己的尊重与信任。

提到羞愧,人们会联想到另一个词“内疚”,关于这两个词人类学家克里斯托弗·博姆曾在其著作《道德的起源——美德、利他、羞耻的演化》一书中这样写道:“羞耻的意思更多的指的是,感到过去所做的坏事会被别人知道,或者可能会被公之于众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虽然内疚与羞耻两者都会导致懊悔,但是羞耻更关注于外在的东西。”在这里,克里斯托弗·博姆认为内疚是人们发自内心的一种自我谴责,不会引起“脸红”这一生理反应,而羞耻则是因为人们的不当行为被外界道德评价体系所否定之后,伴随着“脸红”而出现的一种心理和情绪。而笔者认为,虽然内疚与羞耻二者表述不同,但其实质都是社会道德规范在社会成员身上内化的一种反映。因此本文所论述的耻感意识是社会成员将道德规范吸收内化之后产生的一种自觉性反应,不论是否有外在规则的强制约束,社会成员都能自觉遵从内在良知指导自身行为趋善避恶。

(二)耻感的来源

美国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在其著作《菊与刀》中将西方文化称作罪感文化,将东方文化称作耻感文化,并认为耻感文化中人们遵守道德秩序是因为受到社会规则的强制约束以及害怕自己的行为被人嘲笑和批评所产生。而日本学者森三数三郎曾明确指出“耻的文化”根源于古老的中国。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夏商周时期便有相关记载,例如《尚书·说命下》记载:伊尹“乃曰:‘予弗克俾厥后惟尧舜,其心愧耻,若挞于市。’”这句话中,伊尹认为如果自己不能把君王辅佐成像尧舜那样的明君,自己就会感到万分羞耻和惭愧,就像在众人面前受刑一样,为人所指。《诗·小雅·蓼莪》中有“瓶之罄矣,维罍之恥。”这句诗比喻:子女因没有能力赡养父母,没有尽到应有的孝心而感到羞愧。到春秋战国时期,不论是儒家、法家,还是道家,在其思想中都有关于耻感文化的论述。孔子曾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意思是说:古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耻。由此可见,孔子十分重视言行一致的重要性。又如荀子:“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等等。道家的耻感文化主要是一种荣辱观,认为只要达到清心寡欲、去奢求俭的境界就可以谓之荣,反之则为辱。法家认为“先王重荣辱,荣辱在为。天下无私爱也,无私憎也;为善者有福,为不善者有祸,福祸在为。故先王重为。”虽然各家所荣所耻的内容不同,但都强调需要一种道德尺度以衡量人们行为的正确性,从而促进个人高尚品德的实践养成以及社会、国家的和谐繁荣。

(三)耻感的现状

中国古代社会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十分重视“以德治国”,要求人们将社会道德取向与价值追求内化并以此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但是,随着封建社会制度的瓦解,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在一段时期内几乎被全盘否定。而进入经济、信息全球化的21 世纪,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逐步提高,与此同时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潮进入人们的视野,传统道德伦理价值观在人们生活中逐渐淡化,而功利主义、利益至上等观念不断冲击和腐蚀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人们的羞耻感逐渐弱化,对社会规则产生一定影响。

二、当代耻感意识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中恩情教育的缺失与误解

随着社会生产模式、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现代家庭已不需要依靠劳动力的多少来决定家庭富裕程度,人们便不再像古代那样多生多育,而是更加注重优生优育。家中子女数量的减少以及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精力的增多使得孩子在家庭中最受重视,甚至出现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一大家人都只围绕一个孩子转的现象。另外,由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很多父母外出务工,孩子交由老人照看,老人的溺爱使得孩子即使做出不当行为也能轻易被宽容原谅。这些孩子在家里备受宠爱,欲望极易被满足,错误极易被原谅,其结果一定程度上使得一方面孩子缺乏感恩意识,认为亲人、朋友甚至陌生人对自己好是理所当然,另一方面对自身错误行为没有正确的认知,不懂得其行为背后的道德含义以及自己应承担的社会义务。当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在与其他社会成员交往时,很容易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对他人做出无礼的行为,对其言行缺乏羞耻感。

但需要注意的是,人们对家人朋友的感恩之心应该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年幼时接受父母的养育,作为有“仁爱之心”的子女理应在其年老时加以照顾,但前提应该是父母尽到自己为人父为人母的责任,父母不应像要求还债一样要求子女无条件服从自己的任何要求。而对于朋友之间的帮助,助人者出于内心良知给予帮助,受助者不能认为其好意都是理所应当而不削一顾,而是心存感激,将道德良知内化于心,在其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也能伸出援手。人们如若遵循这样的道德规范行事,便能知荣辱。相反,如果人们不具备“恩情”的感知能力,则会丧失耻辱感,总是做出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

(二)社会道德审核标准的缺失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背景下,社会愈加注重个体成员的个人能力,而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以及人们对知识的渴求度增加,公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但是由于部分人在其学术生涯中过度关注专业成绩的取得,而忽视思想道德的培养,在其就业时又没有相应的道德水平审核机制对其进行有力的考核,从而导致部分社会成员“德不配位”。另外,当今社会,个体成员流动性极大,人们一旦离开自己所属的“熟人圈子”,其身份和地位对他人来说十分陌生,如果个体不具备衡量自身行为的羞耻感,就很容易产生与社会行为规范相冲突的情况,从而破坏社会秩序的良好运行。

(三)个人幸福与集体利益关系的误解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强调个人对国家要“忠”,修身养性以报效国家,对家庭要“孝”,谨遵父母之命。当面临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时,要敢于舍生取义,放弃个人利益以追求集体利益。这实质上体现了古人对高尚道德情操的追求,实现个体成人成才的同时促进家庭、国家之间的和谐统一。

个人是组成国家和社会的细胞,社会以满足人们需要和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和原则。立足新时代,更加需要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子欲养而亲不待”,尽孝心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但要懂得判断与取舍,实现个人幸福与家庭和谐并不矛盾。在社会上,当价值准则与道德规范被个体成员内化于心、自觉践行的时候,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就不存在相冲突的情况,相反,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也是实现集体利益,甚至实现了集体利益也就是实现了个人利益、体现了个人价值,而这正是高尚人格的集中体现。

三、当代耻感建设的对策分析

(一)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一般情况下,人们在一件事情的“做”还是“不做”中进行选择时,会反复衡量两种选择的价值大小。当人们在脑海中意识到如果只考虑一己私利或者为了少数人而伤害多数人时,自己会非常难过并为其选择感到羞愧,甚至出现极其痛苦、无奈、纠结的情绪状态时,我们认为人们已经将社会道德规则内化于心了,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能够明确的感知到内心的道德良知在警醒和监督自己。

通过内省可以达到认识自己的目的,但是认识自己不一定能让个体成为一个完全有道德良知的人,不过这是个体道德社会化的第一步。强调自我认知能力,是因为只有人们对自己形成正确的认识,才能具备评价、判断个人以及他人行为的正当性与合法性的能力,社会成员才能对道德规范产生情感认同并自觉践行。当人们在价值观的引导下都能一致地辨别是非对错,一致的主张赏善罚恶,那些破坏社会规则的人才能引以为戒,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

(二)完善赏善罚恶机制

赏善罚恶机制是一种通过道德评价以达到对个体行为进行调适的机制,它对道德规范行为具有激励作用。首先,奖赏不畏牺牲、勇于献身的英雄和长期秉持高尚道德情操的人。他们要么是危急时刻不顾私利,敢于直面抗击强暴的人,要么是日日夜夜长期坚守心中道德良知的人,对他们进行奖赏不仅是予以肯定与尊敬,更是对其他社会成员的正向激励;其次,惩罚见死不救、损人利己的人,追求个人幸福是每个人的权利,但在紧急关头下,人们不能只求自己脱身,更不能把个人私利建立在损害他人利益之上;最后,借助大众媒体,使人们重视其声誉、信誉。现代化的社会人们流动性极大,一部分人因其在新环境中无人认识自己便不顾道德和礼仪规范为所欲为,大众媒体应切实发挥新闻传播和舆论监督的作用,以此告诫人们无“法外之地”,每个人都应珍惜自己的声誉和信誉,规范言行。

(三)建立道德审核门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兴行业、职业的增加使得人才备受重视,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能力至上”的用人标准,但能力不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部。任何社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个体和合格的公民,必定需要具备相应的思想道德素质,“德才兼备”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当今社会尤其需要继承和发扬。各行各业应该逐步依据个人信用记录等相关信息建立人才引进道德审核门槛以对求职者进行道德水平审核,这样不仅一定程度上可以遴选出名副其实的人才,也能激励社会成员时刻注意自身言行,保持对个人行为与他人行为的自律和监督,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行为意识。

(四)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问题仍然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民生问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提高,使得对这些领域的投入比重逐年增加,但仍然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因此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尤其重要。当“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壮有所用”时,人们便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提升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在情感上作为一个“亲社会者”内化道德规范,并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内心戒律和社会他律的双重作者中提高耻感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耻感道德规范内化
消失的“耻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消失的耻感
孔祥渊:“我”的出现有助于提升个体道德认同
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实施细节研究
国家治理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传统伦理道德现实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