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统一战线服务“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1-01-19史秋霞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

史秋霞

摘 要:高校统一战线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统一战线法宝作用的重要窗口。江苏省高校云集,其人才、知识及技术方面的优势,使高校统一战线事业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高校统一战线必然成为探索统一战线助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重要实践场域。本文以新江苏建设中高校统一战线的具体助力实践为基础,总结提炼出实践模式,在肯定成效的同时发现问题,建立优化策略,以期为其他地区促进高校统战力量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结合提供有价值的实践参考。

关键词:高校统一战线;“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Nvivo质性分析;“两聚一高”;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63(2021)06-00033-12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和战略方针,是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法宝,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1]。在“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奋斗征程中,如何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不断巩固的基础上,遵循大团结大联合的统一战线本质要求,推动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发挥统一战线重要法宝作用,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贡献力量,成为统一战线必须回应的重要议题。

高校统一战线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统一战线法宝作用的重要窗口。江苏省高校云集,高校统一战线必然成为探索统一战线助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重要实践场域,其人才、知识及技术方面的优势,使高校统一战线事业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从已有相关研究可知,高校统一战线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2]、科技成果转化[3]、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4]、精准扶贫[5]、产业融合发展[6]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因其人员构成多层次、专业背景多元、民主党派成员多,高校统一战线工作在迎接新的使命及重任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厘清高校统一战线在促进经济发展、民生保障、治理创新、社会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实践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优化策略,则成为高校统一战线助力新江苏建设研究的重要方向。本研究旨在以“两聚一高”发展方略为基本框架,以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类型的高校统战实践为基础,借助Nvivo质性分析软件对政策、实践文本进行深入分析,从不同地区高校丰富多彩的统战活动中发现共同的特征,提炼出实践模式,在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大其实践性,呈现高校统一战线服务新江苏建设的新样态。

一、文献回顾

(一)关于高校统一战线面临形势及任务的研究

高校统一战线工作是党的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政治稳定、国家安全、社会发展,事关人才支撑、力量凝聚、阵地巩固,具有不容忽视的战略地位。不同发展时期,高校統一战线也面临不同的任务。有的研究关注新形势下高校统战工作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认为需要完成强化并增进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共识、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及维护等任务[7]。有的研究发现高校统战工作存在难度大、统战部门信息化水平低[8]、统战工作者意识与工作能力相对缺乏等问题[9]。还有研究强调高校统战工作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如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服务大局、坚持凝心聚力、坚持联谊交友等[10]。树立和强化资源意识,加强组织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健全制度,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则被认为是新阶段加强高校统战工作的新思路和新路径[11]。

(二)有关高校统一战线的服务优势研究

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解答了高校统战工作的作用和标准问题,指明了高校统战工作对服务人才强国战略、科研科技发展、地方经济建设的全局意义[12]。创新高校统战工作应围绕服务学校、服务社会与服务国家的三个逐步递进又相互作用的不同层次进行,为此,需要树立整体性观念,拓展工作内容,改进工作方式,构建高校统战工作创新的整体格局[13]。因此,发挥统一战线的独特优势,要运用统一战线组织资源,采取统一战线工作方式,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发展目标,着力争取人心、凝聚力量[14]。统一战线要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等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为发展服务[15]。

(三)有关高校统一战线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研究

文化建设上,要繁荣统一战线文化,提高统一战线文化在文化建设中的支持力;做实同心工作,增强主流意识在文化建设中的引导力;发挥人才优势,为统一战线对文化建设作出贡献[16]。在经济建设方面,有研究用SWOT分析法讨论了高校统一战线智力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提出推进高校内涵式发展战略,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搭建高校与地方经济根据自身需求自主对接服务项目的平台[17]。在乡村振兴建设方面,如何在高校统一战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服务于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助力美丽乡村的建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失为高校统一战线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路径[18]。

(四)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已有研究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全面且广阔的研究视野及宏观把握。同时,也有一些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已有研究中关于高校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优势等方面的探讨较多,多为政策方针、理论层面的探讨,多采用文献法、个案分析法,相对缺乏联系实际的具体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炼。现有研究有结合地方性统战实践所进行的模式探索,如“统一战线社会服务同心圆模型”[19],但并非针对高校统战领域,研究发现的适用性仍需要持续性的研究投入予以证明。本研究以江苏省内各地高校统战力量参与“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中的具体实践为研究文本,提炼出实践模式,在成效及问题展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首先,高校统一战线服务新江苏建设的具体实践分析。通过对文本信息的分析,分别从实践主体、实践领域及实践方式三个层面来说明当前高校统一战线服务新江苏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 “两聚一高”的发展方略,绘制出研究框架图,重点围绕经济建设、民生服务及社会文明建设方面展开分析。

 其次,一方面继续总结具体实践所产生的效果,另一方面继续从实践主体、内容及方式三个层面说明存在的问题。

最后,分别从思想基础、平台建设、高校统战工作、个人参与意愿层面总结统战力量有效参与的前提条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领导、协同、保障、反馈四个层面提出优化策略,为后续整合高校统战资源服务新江苏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工作参考。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一方面,梳理高校统战服务社会最新的科研成果,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吸纳新的发现与观点,完善研究思路。另一方面,系统整理各类型文本资料,主要为各高校推进统战工作的具体工作、高校内部各统战团体的工作报告及新闻。

2.内容分析法

结合江苏省教育厅在2020年所公布的《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名单》,笔者最终在56所本科院校中选择了10所学校作为资料收集的主要对象。考虑到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江苏省的高校统战实践状况,笔者选择时确保在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均有一定配额高校入选,具体学校如表1所示。

3.资料收集与过程

笔者分别进入所选学校的官网,在“统战部”网页中,重点收集“新闻”子栏目下的相关内容。收集起止时间为2020年1月1日至同年8月31日,共收集到新闻条目616个,通过进一步的阅读,删除与本研究主题不相关的新闻条目,最终纳入后续编码分析的新闻条目为390个。将研究文本进行规范整理,全部纳入Nvivo12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处理。Nvivo是应用范围较广的质性数据分析软件,可以帮助研究者组织和管理大量文字,运用多媒体素材处理数据,联结网络与整合研究,以增进数据分析的可靠度与真实性。

三、高校统一战线服务新江苏建设的具体实践分析

在具体实践中,统战力量能够有效参与到具体建设中,必然涉及“谁”“以什么样的方式”“做了什么”三个基本问题。因此,我们在实践分析中,也将通过实践主体、实践领域与实践方式三个方面呈现具体的实践状况。同时,通过Nvivo软件所进行的三级编码分析也符合上述的分析设想。

(一)实践主体

与已有研究不同,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的是联盟式实践主体。如表2所示,联盟式实践主体主要有高校间联盟、校地联盟和跨界联盟三种。

 1.高校间联盟

高校间联盟是指高校统战力量与校内或其他高校统战力量的合作。通过文本分析可见,此类联盟主要以高校统战工作的交流学习、联谊活动和联合举办活动为主。例如,南通大学与常州大学联合举办“学习统战工作条例·弘扬张骞企业家精神”研修班[20],该形式是两校统战工作的新尝试;九三学社南京大学委员会赴江苏师范大学开展了以“强化交流合作、助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校际党派交流活动[21]。

2.校地联盟

校地联盟主要指高校统战力量与所在地区其他统战力量或其他建设力量的合作,此类联盟主要以实地考察与产学研合作为主要内容。例如,南京市栖霞区委统战部与南京大学共商新时期校地统战共建合作[22];民进常州市委就常州市委市政府专班任务“推动在常高校与城市共同发展对策研究”在常州大学进行深入调研,双方就推进共建进程、为地方输送高素质人才、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深入交流[23]。

3.跨界联盟

跨界联盟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统战领域内的跨界,二是区域上的跨界,此种联盟形式因涉及的统战力量较多,参与主体较多元,覆盖范围广泛,因此联盟的具体内容一般嵌入地方发展模式或者区域统战协作网络中。

江南大学发起成立的“海创江南”高校统战联盟[24],主要致力于聚合区域高校统战资源,服务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该联盟模式有效整合了政产学三方统战力量,主要包括三个圈层,分别是高校圈层、企业圈层及政府圈层,分别以高校统战工作校际研讨会、校地联席会和校企对接会的形式推动联盟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互动。

“地方侨联+大学侨联+校友会”主要围绕“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结合新江苏建设的重点,通过组织网络、信息及人才优势的有机结合,有效回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需求、大学的人才需求及新归侨的发展需求。其中,南通大学校侨联与兴化市的协作,可谓此工作机制的实际转换,双方在加强服务经济等方面展开合作,旨在发挥高校专业技术人才优势,为地方健康视频产业发展提供专业咨询和技术支持。此外,高校统战工作的协作片区机制也是一种独特的联盟形式,旨在发挥政策指导、工作交流、队伍建设及联谊交友等方面功能,切实发挥民主党派及统战团体的独特优势和积极作用[25]。如江苏高校统战工作协作六片2020年会在苏州大学召开,片区二十余所学校参与其中,围绕“新时期高校民主党派强化履职能力建设”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26]。

(二)实践领域

結合新江苏建设中“两聚一高”的发展方略,在此我们分别从经济发展、民生保障与社会文明建设三个层面对现有实践的具体建设领域进行分析探索。

1.经济强是第一要务

经济强是“强富美高”的首位要求,也是新江苏建设的第一要务。因此,要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现代产业体系,让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巩固坚实。在具体实践中,就需要聚焦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推进核心技术自主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切实解决各种关键技术中的“卡脖子”问题,将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需要整合传统与现代业态体系,实现联合发力等。这些均成为经济建设中需要攻克的难题。高校统战力量所蕴含的人才、知识及技术储备在经济建设中有着极大的优势,如表3所示。

对高校统战力量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具体实践进行了总结归纳,可分为宏观领域与具体方面两个层面。其中,宏观领域涉及国际科技合作园区的创新生态建设、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高层次人才走进企业以提高服务地方的供给侧水平等。具体方面包括产业链的优化、技术指导、人才培养等。

例如,“五方挂钩”是江苏省实施脱贫攻坚工程中所探索出的帮扶机制,是指省级机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国有企业、苏南经济相对发达的县(市、区)与苏北经济相对薄弱的县(区)挂钩帮扶。常州大学作为“五方挂钩”的成员单位,充分发挥其科研与教育优势,同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积极助力对口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统战成员在此过程中全力履行其职责与使命。再如,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致公党党员苏本玉老师赴安徽灵璧县果蔬产业园探测地下水源分布情况,为园区老乡打井取水提供科学依据。

2.民生福祉是“起跑线”

增进民生福祉是“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新“起跑线”,这就需要我们能够深入人民群众,把握广大居民在教育、医疗、就业、社保、住房、养老、食品安全及精神文化生活等领域的需求变化,结合实际条件快速、有效地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及时答疑解惑,继续做好兜底补短、保障低收入群体生活等民生问题。

 如表4所示,民生福祉建设方面的具体实践相对比较集中,主要聚焦于与广大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健康与教育领域,覆盖人群也以老年人与青少年居多,如义诊、送医疗服务、针对青少年的国学和志愿服务等。同时,还涉及针对医务工作人员的支持性服务,如为地方基层医务人员开展急救复苏培训等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制作《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调适》微课等。此外,还有《加快数字新技术应用,推进我市智慧医疗建设》的呼吁倡导。

3.社会治理创新

新江苏建设过程中,需要以科学制度提供支撑、以有效治理激发潜能。当前,江苏省正处于城乡关系重构、产业深度调整、区域布局优化阶段,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创新发展,政务服务是治理领域必须重点关注突破的领域。高校统战力量也应深入探索,加快构建符合实际、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建设,在参与过程中激发全社会的活力。

 如表5所示,高校统战力量对新江苏建设相关领域的法规政策有着较高的关注。一方面,是对已有法规政策提出优化改善的建议,例如针对现行《传染病防治法》在新型传染病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等。另一方面,对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进行呼吁,如建立市域大数据平台、网络诈骗案件预警、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协作机制,又或者加强基础性研究性项目支持力度等。如疫情防控期间,南京大学统战成员通过主流媒体报刊、微信公众号等,向广大民众提供疫情防控的思考,着力引导社会舆论,努力营造充满正能量的网络舆论环境,增强民众的抗疫信心。

(三)实践方式

通过对纳入软件分析的高校实践进行进一步解读,参考已有研究的归类划分,笔者将实践方式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参政议政型、知识转化型和资源支持型。

1.参政议政型

参政议政型的实践方式,可具体划分为专题调研类、社情民意类及提案类三种,因后两类的目的在于呼吁与倡导,在此放在一起进行分析。

专题调研类的实践,高校统战人员会走出学校,进入社会各个角落,或体察民情,或以调查报告、专项课题的形式推进实践工作。例如,进入检察院听取未成年人工作;进入食品公司进行考察调查;赴轨道交通运营公司开展学习调研;进入农村开展“献智乡村振兴”主题调查;进入市疾控中心参观调查等。实地观察、体验式的调研既为高校统战人员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同时专题性课题调研,也为新江苏建设的具体领域提供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成果。

 由表6可见,高校统战成员的研究课题覆盖领域较为广泛,既包括具体建设,如文化产业集聚、煤自燃高效防治关键技术等,也包括高校统一战线工作思路、方法等的创新研究,如新时代多党合作制度、参政黨的履职作用等。基于实践调查基础上扎实的课题研究,为新江苏建设提供了系统深入的认知框架。

社情民意及提案类的参政议政实践,则体现出对新江苏建设发展的“观察细微”,其政策倡导大多是具体且非常重要的领域。

如表7所示,提案与社情民意的主题涉及新江苏建设更加具体的层面,很好地回应了各领域需要关注并解决的问题,如乡村治理的“内卷化”、医体的融合发展、农村公路建设、应急管理治理体系等,也有具体技术领域的投入与关注,如智能开采关键技术、导航定位关键技术等。

2. 知识转化型

与参政议政型实践不同,知识转化型实践是通过专业知识与技术直接满足建设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具体又可以划分为直接服务型与业务咨询型。其中,直接服务型主要包括大型义诊、合唱辅导、文化进校园、科普讲座进校园、文化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制作宣传微视频、设计公益海报、向公众提供疫情防控思考、开展系列专题讲座等方式。业务咨询型主要有为园区老乡打井取水提供科学依据、以所学服务国家洪水预报、网络预判与决策调度、选拔科技联络员奔赴民营企业开展结对活动、为当地学校教师开展暑期培训等方式。知识转化型的实践方式能够结合实际环境较快地回应现实需求。

3.资源支持型

资源支持型实践则以有形资源的支持为主,包括为小学捐赠书籍、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学校多媒体设备,捐赠支部成员的创作绘画、认捐“医用护目镜”以支持防疫工作。民革淮阴师范学院支部向武警部队捐赠了支部成员自己创作的绘画作品、购买生活用品并送去节日的祝福。在“一省帮一市”的中央防疫战略部署下,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医护人员及时发动全体成员,捐赠护目镜,筹集善款,用实际行动支援对口疫区。

四、服务成效及问题

(一)服务成效

首先,高质量的调查研究、社情民意与提案成为重要的参政议政素材,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获得相关部门的重要批示或采纳。在专题调研基础上所形成的提案,因专业、精准、深刻、管用,可以转化为集体提案,引起更加广泛的参与。例如,民盟中央向常州大学发出感谢信,感谢财税法学者在参政议政领域作出的贡献,梁文永教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起草的《关于完善境外人士来华工作有关法律制度的建议》作为重要的参政议政素材,被民盟中央采纳,并获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南通大学提出的《关于推进南通市生猪生产健康发展》的提案,被南通市政协列为2020年重点提案。河海大学刘钢等撰写的《关于构建环保督察正面清单的建议》被民建江苏省委作为集体提案提交2019年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

其次,针对地区发展中的重点建设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智库”功能得到广泛认可。例如,南京大学统战部积极参与栖霞区委统战部牵头的各类共建活动,“无党派人士金飚兵工作室”的成立是校企地深度合作的重要转折点,后续将在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等方面展开交流,为建设南京创新名城和助力栖霞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南京大学陆桑璐教授和王先彦教授受邀担任首批栖霞区政协“建言资政特约专家”。近年,徐州市政府建立参事制度,聘请各方面专家担任政府参事,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参事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发挥了重要智库作用。

第三,专业知识、技术、资源、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密切结合,有利于迅速有效地破解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及社会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难题,真正实现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经济发展的持续腾飞,通过满足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通过社会治理创新撬动社会文明建设。高校统战力量在生产技术创新、管理模式优化、社会痛点问题回应上均体现出较高的优势,也得到落地企业、学校、地方政府等多元合作者的肯定。例如,面对产业链中缺少高端品种、玉米加工的深度开发不够、企业的“三废”没有合理利用等问题,江南大学统战团队中的专家学者均给予了积极回应。致公党苏州市委创立的“致爱行动”所开展的系列社会服务活动,秉持致力为公、服务社会的公益理念,把一线专家送到老百姓家门口,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累”的问题,得到百姓的高度认可。

(二)存在问题

1.实践主体参与的广度与深度有待扩展

虽然上述分析中,呈现出较多联盟式的实践主体,然而具体的推进工作仍需要统战团体内部的个人去参与、投入并完成。与其他统战领域不同,高校具有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种功能,高校自身工作节奏与其他部门有所区别,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统战成员服务社会的时间与精力。很多教师表示非常想参与,但是事务太多,无暇持续参与。呼吁倡导实践模式需要高校统战成员及时发现问题,并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反馈,但社会调查报告、社情民意及提案的撰写有其相应的规范性要求,并非所有的统战成员都能够很好地掌握要领,这也影响了其实践路径的选择。

当前信息回馈渠道不完善、不及时也影响了高校统战成员参与的积极性。跨区域、跨领域的统战联盟已逐渐成为非常重要的实践主体,但多元化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如何实现,如何通过平台构建统战网络并实现资源的整合及运用,仍需要长期的实践进行探索与研究。

2.实践领域与新江苏建设的匹配度有待加强

结合“两聚一高”的新江苏建设战略,当前实践参与领域的范围没有打开。一方面可视为高校统战成员参与不足的连锁反应,另一方面现有的实践领域多以高校统战成员所熟悉的技术、专业领域为主,从文本材料中可见,经济建设、社会治理的关注度较高,民生领域的关注度有待提升。

究其原因,与经济建设领域的技术更新、园区建设,以及社会文明领域的生态建设、社会治理创新等相比,民生领域所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需求更加多层次,而解决问题、满足需求需要调动更多的资源和力量,这都要求高校统战成员能够长时间、持续性关注民生领域,在充分调查了解的基础上为服务民生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需要将高校教師自身的科研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与地方建设的人才需求和智力支持需求进行有效对接。

3.实践方式的持续性及创新性有待提升

高校统战力量有其专业优势与人才优势,在新江苏建设过程中主要以调研报告、社情民意、提案等参政议政的方式进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直接服务的实践方式相对单一,主要以义诊、健康讲座、文化下乡等普惠型服务,或捐资助物等实务性支持为主,单一高校统战力量对地方社会经济建设所给予的技术性指导的持续性也有待提高,除建立在实地考察基础上的一般性指导外,建立在课题基础上的长期合作关系更加有利于技术咨询功能的下沉。

4.高校统战部门服务社会的认识及能力有待强化

一方面,服务社会作为统战工作具体内容之一,在高校统战部门工作中尚未引起共识性的关注。例如,在30项“全省高校统战工作实践创新成果”中,与服务地方建设相关的仅有南京林业大学的“党外知识分子参政议政‘专业+融平台建设”、南京医科大学的“团结引领党外知识分子助力江苏高质量发展”“同心共铸‘心佑工程助力医疗精准扶贫”、扬州大学的“聚焦党派力量,聚力乡村振兴”,以及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的“聚焦‘民生工程,助力乡村振兴”5项。可见,各高校对统战力量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

另一方面,由于校内统战人员的构成较为多元,且分属不同的学院与系所,具有较高的分散性,加大了统战工作的难度。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宣传手段已无法适应信息快速传播的需求,无论是学校基层组织,还是学校统战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都应运用新媒体进行信息传播与更新。本次研究在文本资料收集过程中发现,不同学校统战部门信息化工作程度参差不齐。

五、实践模式与优化策略

(一)实践模式梳理

所谓实践模式,是实践主体的一般行为方式,是统战理论与具体实践之间的中介环节,理应具有一般性、可重复性、稳定性等特征。在此,我们尝试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高校统战力量助力新江苏建设的实践模式,对后续发展提供更具指导意义的实践参考框架,如表8所示。

 1.平臺联动模式

平台联动模式的实践主体主要是各类型的统战联盟,通过高校统战系统内部、一定区域内跨专业、跨领域的联盟,以及跨区域的高校统战联盟等主体形式,通过建立平台,促进合作型、交流型的实践方式,服务高校所在地区或联盟覆盖地区的具体建设。此类实践模式的特征集中体现在其平台性及整合性上。平台性是指通过搭建不同级别与类型的平台,为不同高校、不同地区的高校统战力量建立了协同网络,同时也为高校统战力量与地方其他统战团体及新江苏建设的其他重要部门或主体提供了信息交流平台。整合性主要指政策、人力、资金等资源在平台上所实现的共享、联通与整合。

2.智力支持模式

智力支持模式的实践主体是高校统战团体内部各领域的研究人员,通过技术咨询、专题研究等实践方式,对焦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点工作。此类实践模式的特征体现在其快速性和成效性上。快速性是指高校统战专业人士能够就经济、民生、社会文明建设等方面所急需解决面对的问题、攻克的难关给予快速回应。成效性则指高校统战专业人士结合实际调研、科学研究所提供的智力支持能够有针对性、有效地解决问题、攻克难关,协助完成重点领域的建设工作。

3.呼吁倡导模式

呼吁倡导模式的实践主体是高校统战团体中的专业人员,关注新江苏建设领域中的具体问题,主要通过政策倡导与呼吁的实践方式,希望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并提供可操作的对策建议。此类实践模式的特征体现在其重要性与及时性上。重要性是指调查报告、社情民意及提案所反映的,应是影响范围较高、如若忽视会产生较大影响的具体问题,是新江苏建设的经济、民生及社会文明建设领域中非常重要的问题及现象。及时性是指所反馈的事实及问题应是当前需要关注、面对的现状和难题。

(二)前提条件:共识思想+共建平台+学校保障+个人参与

上述实践模式如果能够有效建立并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并在满足这些前提条件时能够有效规避已存在的问题。在此,我们将前提条件总结为四个层面,不同层面均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第一,牢固的思想政治基础是所有高校统一战线参与新江苏建设的最基本前提;第二,合作共享的多方共建平台是所有高校统一战线参与新江苏建设的资源基础;第三,与时俱进的高校统战工作是所有高校统一战线参与新江苏建设的基础保障;第四,热情且持续的统战成员参与是所有高校统一战线参与新江苏建设的行动基础,如图2所示。

 具体来看,由于高校统战成员构成多元,分属于不同的学院与系所,专业差别较大,尤其是联盟式的实践主体,其构成更加复杂,这均需要在思想共识的基础上产生实践合力。因此,要不断强化共识,以《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中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基本原则为方向指引。多方共建平台为各统战力量参与实践提供了更大的舞台,这就需要高校与地方企业、各职能部门深入交流,确保统战力量能够真正参与到地方发展的重点建设领域中,提升实践效益。高校统战部门扮演着多元角色,对外需要为统战团体参与实践拓展更多的机会,对内需要保障并激励统战成员的积极参与,提高实践效果。高校统战成员其自身参与的积极性与实践能力需要从上述三个层面来调动,并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强化。

(三)优化策略

为能够更好地为高校统战力量参与新江苏建设创造条件,高校统战工作需要在工作机制方面进行优化。

1.领导机制:统一领导、多方参与

各高校党委、二级党组织及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应把统一战线服务新江苏建设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将统战工作服务社会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定期听取统战工作汇报,定期出席各基层组织所组织的活动,及时了解服务社会的参与现状,调整工作方向,确保领导机制的有效性。

大统战工作格局下,多实践主体的联盟必然会需要在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负责基础上的多部门、多领域的参与及交流。尤其对于跨专业、跨区域的协同合作,共同推进的统战联盟更加需要责权明晰、路径畅通、落实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在统战主体内部、统战主体与地方建设的其他实践主体之间能够实现有效的互动,形成助力新江苏建设的高校统战合力。

2.协同机制:纵横双向,打通资源

“纵”是指积极参与融入现有的高校协同体系内部,或积极开发现有的统战团体合作体系,扩展建设合力。例如,上文提及的高校统战片区协作、高校统一战线同心教育实践基地、“海创江南”高校统战联盟、“地方侨联+大学侨联+校友会”等,均属于较好的纵向协同平台。“横”是指积极主动建立校政企的深入战略合作机制,将高校统战力量服务社会的实践嵌入地方发展的重点建设领域中,这需要各地方实践主体的持续沟通与共同推进。例如,政府参事制度、地方“智库”建设均是比较好的尝试。此外,还可以通过挂职、特派技术专员等方式深入到新江苏建设的重要领域,把推动产学研合作、服务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追求,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例如,“江苏乡村振兴研究院”是探索统一战线工作模式的新尝试。加强民主党派与高校的优势互补、协同创新,能更好地将民建经济界的优势和江苏大学涉农高校学科紧密相连,本着“资源共享、协同发展、服务乡村建设”的目标,发挥科学研究、决策咨询、人才培养等功能。除此之外,脱贫攻坚时期所探索出的“五方挂钩”的工作机制,也非常值得借鉴并运用到新江苏建设中。

3.保障机制:创造机会,激发积极性

在校内为统战团体交流工作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及其他支持,并及时报道统战力量的工作近况,既达到了良好的宣传目的,也表达了学校对统战工作的支持。

当基层组织或个人在实践参与中表现突出,应予以相应的奖励或纳入考核指标体系,以激发成员参与的积极性。通过有主题、有重点的培训、工作坊,学习社会调查方法、社情民意撰寫技巧与注意事项、优秀社情民意及提案案例,提升高校统战成员参政议政的能力。此外,还要提升高校统战部门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胜任力。如通过培训、交流等,提高统战干部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

4.反馈机制:及时积极,增强信心

这里的反馈机制更多是指高校统战力量与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其他实践主体之间的沟通。学校统战部门应积极促成有效沟通,将统战力量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嵌入到更大的学校与地方战略合作中,从而寻找更大、更持久的沟通支点。例如,江南大学的“同心会客厅”是学校统一战线工作的交流平台,这个平台为校内资源链接提供了机会,也给校外链接搭建了桥梁。

同时,反馈机制还包括对统战力量参与时间的及时反馈,相关职能部门应对提案的办理状况、落实情况给予积极反馈,增加高校统战人员参与的价值感,并在参与得到认可的基础上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及归属感。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N].人民日报,2021-01-06(001).

[2] 唐伟绩.新时代高校统一战线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研究[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2):50-54.

[3] 郑琼彬,陈辉.广东高校统一战线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探索与实践[J].广东科技,2020(10):58-61.

[4] 周围,耿丽晶.食品应用型高校统一战线服务辽宁振兴实践体系构建思路[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9(3):134-136.

[5] 张群,郭欣.高校统一战线服务“十三五”精准扶贫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5-7.

[6] 姚小云.武陵山片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基于高校统一战线服务的视角[J].学理论,2014(23):66-68.

[7] 海群.新形势下高等学校统战工作面临的形势及任务[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17(1):30-33.

[8] 孟丽.新时期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性、问题与方法探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19-121.

[9] 刘志超.关于高校统战工作的几点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1):150-153.

[10] 周彬,王继明.新时代高校统战工作一般规律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1):47-49.

[11] 姜捷.新阶段加强高校统战工作的若干思考[J].中州学刊,2008(5):155-156.

[12] 汪禹,吕戎.新时代高校统战工作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0):87-89.

[13] 魏晓文,朱琳琳.高校统战工作创新的战略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6):9-11.

[14] 方茁.论新阶段高校统一战线资源优势及其发挥[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4):30-32.

[15] 武士俊.发挥统一战线优势为发展第一要务服务[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1):46-49.

[16] 吴珍美.论高校统一战线服务文化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2(8):87-89.

[17] 丘德珍.基于SWOT分析下的高校统一战线智力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探析[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6):93-98.

[18] 伍康钦.高校统一战线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优势论析及其实践理路[J].现代化农业,2020(9):48-50.

[19] 曹胜.统一战线社会服务概念及其基本模式研究[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5):64-68.

[20] 南通大学党委组织部,党委统战部,党校(社会主义学院),机关党委.我校与常州大学联合举办“学习统战工作条例·弘扬张謇企业家精神”研修班[EB/OL].(2021-05-10).https://news.ntu.edu.cn/2021/0510/c9a168853/page.htm.

[21] 施国卿.九三学社南京大学委员会赴江苏师大开展党派合作交流[EB/OL].(2019-04-29).https://tzb.nju.edu.cn/11/6c/c356a332140/page.htm.

[22] 栖霞区委统战部来我校调研新时期校地统战共建合作[EB/OL].(2020-04-17).https://www.nju.edu.cn/42/ea/c3814a475882/page.psp.

[23] 贺芸.民进市委“推动在常高校与城市共同发展对策研究”调研组到我校调研[EB/OL].(2020-07-31).https://zzbx.czu.cn/2020/0731/c822a86414/page.htm.

[24] “海创江南”高校联盟在锡成立[EB/OL].(2019-05-18).https://news.jiangnan.edu.cn/info/1081/59688.htm.

[25] 校侨联和兴化市侨联签订友好协议[EB/OL].(2021-03-29).https://www.ntu.edu.cn/2021/0329/c34a164875/page.htm.

[26] 江苏高校统战工作协作六片2020年会在我校召开[EB/OL].(2020-12-18).http://tzb.suda.edu.cn/68/9e/c6921a419998/page.htm.

责任编辑:宋好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
高师德育中民族传统文化动力来源与实践路径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论高校辅导员内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路径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路径探索与研究
英语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的实践路径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