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植多元能力,促进小学生数学素养

2021-01-19杨霞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年31期
关键词:数学素养小学数学

杨霞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让他們能自己学会学习,进而提升他们的素养.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能力的生长,要突破他们思维的瓶颈,使他们不断地将所学运用起来,将多元的能力展现出来.学好数学需要多方面的能力,因而每个人在提升数学素养上都有很大的空间.教师要对接学生的能力特点,让他们各展所长,使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点、能力汇聚的高地.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元能力;数学素养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还存在着忽视培养学生多元能力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能力已经成为大多数学教师的共识,只是在能力培养上没有做到多元.当前教师培养学生最多的就是识记能力,就是让学生记住课堂上讲述的,在考试的时候能做出来就行.基于识记能力的培养,教师通常采取两种方式,一是让学生将课堂上讲述的东西记录下来,再由着课外慢慢内化;二是做大量的习题,让学生在重复的训练中回忆课堂的知识点.其实这两种方式对于夯实数学基础、促进学生养成数学学习的基本习惯还是有好处的;但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一定要多元,要多方面提升学习的能力.对小学数学来说,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质疑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等.

一、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发思维生长

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小学生最喜欢看的科普类书籍就是《十万个为什么》,他们想要知晓的答案在这本书上基本都有结果.从这个调查发现,小学生是喜欢问问题的,也是喜欢去找寻答案的.问问题几乎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周围的一切感到好奇,自然就产生疑问,就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可是喜欢质疑的状态并没有延续到小学的数学课堂,大多学生在数学课堂没有质疑的习惯.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方式出了问题,教师没有充分给学生质疑的空间;另一方面,学生也不知道主动去发现问题.教师将课堂上得满满当当,几乎没有间隙;对学生不会的问题都一一讲解,自然地,他们就没有问题了.学生只要求竖着耳朵听讲,埋下头来做题,渐渐地,质疑的习惯泯灭了.对于小学课堂来说,质疑其实是师生互动的一部分,师生的情感在质疑中不断变得浓烈.没有质疑,就变成教师教与学的分离,教师只顾讲,学生只顾听.对于小学生来说,质疑能让他们很快进入课堂的状态.大多小学生自控能力不强,经常上课不集中,有的甚至连教师讲到哪儿都不知道.如果教师恰当地抛出问题,引发学生的质疑,他们就会保持思考的状态.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为例,如果教师直接去讲什么是转化,估计学生不会认真听,也觉得枯燥.当学生对接触到的问题不感兴趣时,一方面他们在主观上不愿意靠近这样的问题;另外一方面他们也不能将问题与自己的思维特点对接起来.因此教师改变教学的方式,先是给学生展示一头象,再展示一个人.学生就问这是要做什么,明显的情境激发了学生质疑的热情.教师说,要秤大象;学生问那秤呢,教师展示了一条船,部分学生惊讶了,用船称象,为什么不是用秤.当然也有学生知道了答案,他们听说过曹冲称象的故事.接下来,教师就没有将故事演示下去,而是让学生自己补充故事,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大多学生都将曹冲称象的故事复述了一遍,他们在复述的时候,也发现了新的问题:曹冲为什么这么聪明;他为什么要将秤大象转化成秤石头,可不可以秤其他东西;他为什么要在船舷上刻上线.这些都是学生想到的问题.有了这样的质疑,学生对本节课的主题也就有了比较全面的、直接的了解,进而就会质疑出更多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创设质疑的情境,让他们自发地点燃思维的火花,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去质疑,让质疑成为一种需要.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扩大思维生长,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是缺乏合作精神的.一方面,教师没有将合作的理念渗入课堂的各个环节中,基本都是要求学生独立地完成作业,甚至会不允许学生讨论;另外一方面,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也不强,他们遇到不会的问题,想得最多的就是留给教师讲解,而不是自己想办法解决.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其实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体,要让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展示出来.学生对于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借助外力.合作是借助别人智慧展示自我的最好方式.当然小学生在合作中也存在着误区,对一道题目而言,合作的是解题的思路,而不是具体的做法.因此不能将合作等同于抄袭别人的答案或者想法.合作只是在思维出现瓶颈的时候,找寻的一个突破口.同时,合作不仅仅是因为自己有不会的问题,合作还可以彼此分享问题,进而进一步地提升自己.合作是让学生自己的思维火花继续燃烧下去,合作也是让整个班级的思维火苗成燎原之势.

以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应用”为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在于让学生背诵周长的概念,而在于让他们用所学的认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学会在合作中解决问题.教师设置这样的题目:王奶奶一面靠墙用篱笆围了一块长方形菜地,长20米,宽15米,有多少种围法?怎样围最节省?教师让同座的两个人为一个小组,让他们在合作中展开讨论.首先,两个学生商量将题目中的情境在真实的生活中展现出来.他们以文具盒代替墙,用两个直尺和两支圆珠笔的长分别代替长方形的长与宽,就这样他们开始对着题目演示着不同的摆法.有了具体的实物来展示数学实验,他们发现篱笆的周长其实就是三个边的长,即两个直尺的长加一个圆珠笔的长或者是两个圆珠笔的长加一个直尺的长.在两个学生在一起做实验之后,他们再将具体的数字带入题目中,进而有了这样两种计算方式:2×15+20=30+20=50米,或者2×20+15=40+15=55米.当一个学生问另外一个学生哪种围法最节省时,其实他们心中都有了答案.合作还在于这道题做完之后,两个学生开始新一轮的讨论,这样的题目特点是什么?以后遇到这样的题目可以怎样处理?换言之,学生想从特殊性中走出来,进而尝试一般性的走法.因而一个学生说:“遇到要围一块地的做法,如果有一边靠墙、靠河之类的就只需要围三个边”.另外一个学生补充说:“这类题目有两种解法”.合作让学生的思路更开阔.

三、培养学生的拓展能力,深化思维生长

學习数学需要培养学生的拓展能力,换言之,要培养学生进一步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从题目中走出来的能力.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拓展能力培养是不够的.教师在讲完每一道题目或者每一个章节之后,没有给学生自主拓展的时间.一道题讲完之后,学生总是接着去做另外一道题;一个章节学完之后,学生也是赶紧进入下一个章节的学习.其实这中间少了学生不断深化认知的过程和不断提升能力的过程.一道题做完之后,学生需要思考这道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需要运用的方法是什么、这样的方法与知识点还可以用来解决哪些类型的题目、如果这道题目进一步深化还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只有培养学生的拓展能力,这样的思考才可能出现,数学学习才能走向深入.

以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平年和闰年”为例,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平年和闰年,而是让他们通过一些现象的探讨去自己发现,让学生的拓展能力一步步提高.教师先是设置这样的一道题目:小华每次过生日都要种一棵“生日树”,她在12岁生日那天种下了第3棵“生日树”,你知道她的生日是哪一天吗?学生拿到这道题目之后,就开始思考:题目是不是说明12年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不是说明有几年他没有过生日,是不是说明有几年日历上的月份没有这一天.学生想看一看这些年里面的日历,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教师先是给学生展示一个万年历的一部分,将2009~2020的年历都展示出来.让学生去观察每个月的天数是不是一样的.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只有2月是比较特殊的,其他月份都是固定的.因此学生提出来能不能让他们只观察2月的日历,于是教师就将2009~2020年期间的所有的2月都展示出来.学生发现有些年2月有29天,有些只有28天.学生想小华的生日会不会在2月,2月会不会有什么与其他月份不一样的东西.学生由思考小华的生日一步步地拓展进而思考2月的天数在每年中的变化.教师指导学生能不能将看到的变化做成一个表,进而进一步思考.学生列出下表,他们再将观察到的数据填入表中.

对着这个表,教师问能发现什么,学生说:“2012、2016、2020年的2月有29天,其他年份的2月有28天.”学生结合题目推理,小华的生日就是2月29日.这时候,教师说:“根据2月的天数的不同,人们可以把年份分为两种,2月只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有29天的年份是闰年.”教师讲到这儿没有继续讲下去,而是让学生继续拓展,问他们还能探究出什么问题,还能得出什么结论.教师要培养学生一个习惯,就是思考不能随着题目的结束而结束,而是要进一步地往深处去探究.学生问:“平年和闰年的出现是不是随意的,是否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教师没有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让他们将上表继续往下填.学生填到一定程度之后,教师让他们将表格中的闰年圈出来.学生很快就发现这样规律:每四年就有一个闰年.继而,学生又进一步拓展:哪一年是不是闰年能不能看出来.教师让学生再列表,让他们将最近的10个闰年的年份列出来,以便发现一般的规律.可见,数学课堂最重要的就是培植学生的能力,让他们自由便拓展.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速思维生长

数学学习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日常教学中逐步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是小学数学的能力培养目标之一.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复合型人才的必备素养之一.在开展小学数学日常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进行适当的创新,以多样化的数学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联想和创新,并能根据教师的教学需求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以观点和想法的创新带动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要想进一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则可以选取一些学生的数学想法进行实际的验证和实施,以多元化的问题验证教学,激活学生对数学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创新思考.当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类似于这样的创新教学时,他们的创新思维将跟随教师的教学步骤而不断生发,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得到有效的培养.就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效果来看,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能有效提升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让学生的思维在得到快速生长的同时给学生提供循序渐进的创新实践机会和过程,让学生在教师的多方引导下以更加新颖、高效的方式学习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真正做到在学以致用的同时以更加创新的学习态度进入到今后的学习和成长中.

以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中“因数与倍数”的教学为例,课堂的开始部分,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逻辑关系设置成问题作为课堂内容的引入.

师:人与人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你们和父母的关系是什么?

生:父子、父女、母子、母女.

师:我和你们的关系又是什么呢?

生:师生关系

师:对,我和你们是师生关系.数学作为一个特别宏大的学科,它里面也存在着许多需要我们学习和掌握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两数之间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这时,教师就可以在黑板上写下“因数与倍数”.接着教师将班级学生分成四组,每组领取一份教师提前准备好的一组小正方形纸片(12张同等大小的纸片).在每组学生拿到纸片后,教师会让不同的组将其拼成不同形状的大长方形,在拼凑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每个组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不同.A组的长是4,宽是3;B组的长是6,宽是2;C组的长是3,宽是4;D组的长是12,宽是1.即使形状不同,但他们的面积是相同的,即4×3=12、6×2=12、3×4=12、1×12=12;那3、4、6、2、1、12跟12是什么关系呢?学生经过动手实践,会清晰地理解因数这一概念.接着教师可以趁热打铁,给学生出一些同类型的因数题,比如“16的因数有哪些,15的因数有哪些”等问题,让学生快速回答出这些问题,以此来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接着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讨论环节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总结.教师可以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想想每个数学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因数都有什么规律.”这时候每组的学生就会自觉地进入到自主讨论环节,他们会将不同数的所有因数罗列出来,如:16的因数是1、2、4、8、16,15的因数是1、3、5、15,25的因数是1、5、25.学生在罗列了一系列因数后会自然而然地发现:每个数的最大因数是它本身,最小因数是1.可见,这样的自由讨论和交流环节能帮助学生更自主地学习数学知识,在创新其数学思维的同时促进其思维品质的提升.

结束语

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非常适合数学的学习,也非常适合思维的生长与能力的提升.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进而找寻促进其能力生长的教学方式.只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对接他们的情感需要,甄选他们喜欢的学习形式,他们的素养就会逐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徐刚.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教育观察,2019(42).

[2]李娟平.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

猜你喜欢

数学素养小学数学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教师数学素养提升途径分析
关于当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方案
初中数学教学之二三思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