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信息技术 呈几何直观 促思维生长

2021-01-19王立恒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年31期
关键词:发展思维信息技术小学数学

王立恒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直观呈现抽象的数量关系,能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形成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能形象化地理解数学知识,去探讨数学的本质内容,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生长.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发展思维

对于抽象的几何内容而言,教师可以依托信息技术,直观呈现几何内容,促进数形的和谐相融,让复杂的数量、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直观,能增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能促进学生对图形的感知,从而促进数与形的转换,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思路.很多学生认为几何内容抽象难懂,因此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以“形”促进学生的感知,以“数”促进学生的分析,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要将实物、几何模型与图片、动画等联系起来,以形象化的语言呈现内容,能助力学生理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

一、渗透美学内容,感受数学魅力

几何图形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之美,有對称美、精巧美、和谐美.教师要引领学生观察图形,去发现数学之美,并获得情操的陶冶,感受到数学学习所带来的魅力,同时能增添学习几何的兴趣.教师可以结合所学内容,借助于多媒体便捷、形象的特点,为学生呈现图形,给学生带来审美的愉悦.如在学习苏教版六下“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一课内容时,教师以多媒体呈现花柱、铅笔、胶带、蛋筒、卫星的中间部分、陀螺等图片,并提出问题:大家认识这些图片吗?分别是什么?如果将他们分成两类,该如何分?如果给这两类特点的图片分别起个名字,可以叫什么?教师借助于多媒体为学生呈现直观的图片,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获得直观的感知,会主动地认识圆柱与圆锥的特点.

低年级的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当他们到了中高年级时,他们的抽象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教师要借助于多媒体,对他们进行思维训练,让他们获得思维的开启,会去主动探索知识的大门.如在学习苏教版二上“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一课内容时,教师出示平行四边形图,并提问:你在生活中见过这样的四边形吗?在哪里见过?教师以多媒体呈现篮筐、围起来的篱笆墙以及楼梯的扶手,并提问:你能用两块一样的三角尺拼出这样的平行四边形吗?它跟长方形、正方形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教师以多媒体呈现给学生直观的感知,并引导他们动手操作,尝试拼出平行四边形,并展示自己的拼图结果,让他们说说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有学生说发现它们对边一样长,也有学生发现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都是梯形,还有学生认为它与长方形、正方形有区别,它的角不是直角.教师让学生观察三幅图片,说说这三幅图有什么特点.教师借助多媒体呈现生活中的图形,让学生感受图形美的同时,引导他们动手操作,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教师要立足于数学美的视角,引领学生去欣赏美、发现美、鉴赏美,使自己的认识变得更加全面、自己的数学思想变得更加严谨,同时能提升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苏教版五上“三角形的面积”内容时,教师为学生呈现一个红领巾的图片,并提出问题:大家看看这个图形是什么形状?如果我们要裁剪这样一个红领巾,需要多大的红布?我们要求这块红布的大小就是求这个三角形的什么?教师借助红领巾图片引导学生去运用转化的方式探索数学之美,借助自己的“前经验”去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借助所学的平行四边形割补方式去探索,或用拼的方式去构造.学生拿出两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并拼成平行四边形,他们在拼组的过程中获得直观的感受.教师为学生提供几何画板,让他们去探索三角形的底、高与平行四边形的长、宽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能自然地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推导,在观察、探索中去发现美、体验美,获得美的体验,促进自身感知美的能力的生长.

二、建立数图联系,抓住关键分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数形之间的关联,探寻其中的内在规律,引领学生准确地构造图形,促进学生的思维生长.教师要挖掘图形中蕴含的内容,将其隐藏的构图方法得以显现,让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寻内在的规律,从而获得思维品质的提升.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数与形彼此割裂,因此学生难以将数的精确与形的直观联系起来,难以准确地把握其中的数学规律.教师要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引领学生用图形去准确地表征内容.教师要挖掘数、形之间的关联,引领学生依图分析,丰富他们的认知经验,促进学生绘图技巧的掌握,同时促进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深化理解,促进学生分析图形的能力.如,学校有一个正方形花坛,如果将其边长拓宽2米,它的面积就会增加36平方米,你能求出这个正方形花坛原来的面积是多少吗?如果我们割裂了数与形之间的关联,只依赖于自己的知识经验去探索问题,就会增加解决问题的难度.教师以多媒体呈现图片,让学生在图形的支撑下,能借图分析,准确地把握图形之间的内在关系,才能突破思维障碍,从而主动解决问题.

在分析复杂的几何问题时,教师可以借助于几何画板,或让学生自己构图,让他们能准确地把握数与形之间的关系,抓住其中的主要信息,挖掘其中隐含的条件,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更加直观,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教师在借助图形分析时,要让学生关注整体、把握细节,能通过循序渐进式的问题,促进学生对认知结构的深入理解.如在学习苏教版六下“圆柱的表面积(1)”一课内容时,教师以多媒体向学生呈现牛奶瓶的商标纸,让学生猜想展开后的形状.教师让学生沿圆柱的高剪开商标纸,观察其形状.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剪开后的商标纸是长方形.教师再让学生观察这张商标纸,并动手比画,说说它的长与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发现商标纸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教师再借助于动画为学生演示圆柱的展开图,让学生获得深入的体验.

对于抽象复杂的内容,学生难以准确地画出图形.教师借助于动画动态地呈现内容,能化静为动,促进学生的感知,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内容.如在学习苏教版六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一课内容时,教师提出问题:如果将正方体或长方体的六个面展开于同一平面,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沿着棱剪开,正方体展开后的图形是由几个正方形组成的?为什么?在他们猜想后,教师运用动画演示剪开的过程,让他们观察是由几个正方形组成的.学生观察正方体与展开图,将正方形与正方体的各个面一一对位.教师让学生尝试一下长方体的展开图一共有多少种类型,通过课件的演示共有11种展开图,其中“141”型有6种,“231”型有3种,“222”型与“33”型各1种.

三、借助几何图形,引导多方探索

教师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几何图形中隐含的数量关系,让学生去观察并依图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从而能探索出完整的数学结论.教师要通过多样的手段提升学生的图形变换与问题推理能力,让他们能借助这两种能力去猜测、分析、验证,形成自己的数学思考.一些几何图形问题的探索相对抽象,由于缺少知识体验的支撑,学生难以深入理解内容.教师可以借助于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指引,让他们从多角度展开探索,能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探索与理解.

如在学习苏教版五下“圆的面积”一课内容时,很多教师会直接告知学生圆的面积与半径之间的关系,忽略了学生的探索过程,导致学生的猜测、分析问题的能力未能获得应有的提升.教师让学生画出半径大小不同的圆,并让学生呈现出来,感受到半径大的圆面积也大,从而产生圆的面积与半径有关系的猜想.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再以此正方形的一个顶点为圆心、边长为半径画圆,再去分析圆的面积与正方形面积的关系,从而能发现圆的面积介于3倍的正方形与4倍的正方形面积之间.教师再用多媒体,将它们置于方格图中呈现,再让学生去数一数、算一算看看有何发现.学生通过“数”的方式探寻圆的面积,再让学生说说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让他们思考如何将圆的面积加以转化.学生思考拆分的方法,有学生将圆沿半径剪开,将其8等份、16等份,并试着将它们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但由于分成的等份太小,图形显得较“粗糙”.教师借助于FLASH动画,将图形分成256等份,将分成的扇形组合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并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借助于圆的内容算出长方形的长与宽,从而通过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求出其面积,从而能顺利地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在圆的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中,教师要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操作、讨论、交流,让他们抓住图形的信息进行准确的分析,预测其中隐含的数量关系,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生长.

信息技术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的场景,也能为学生呈现一个探索求知的工具,让他们借助工具展开探索,了解几何图形的特征,探寻与其他图形的联系,准确地把握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教师要善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让他们从多角度展开探索,从而获得对圆面积的推导.除了对圆进行“均分扇形”外,教师也可以运用动画向学生呈现剥离的技术,以FLASH动画逐层剥离,第一层就是圆的周长,以后逐层减少,通过层层叠加,最后将圆的面积转化为三角形的面积(长就是圆的周长,高就是圆的半径),让学生可以顺利地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并能转化出圆的面积公式.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探索手段,发散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探索知识的能力,促进他们数学素养的提升.

四、综合分析图形,促进深度理解

教师要抓住数与形之间的关联,为学生选择合理的几何图形,才能为学生的理解排除障碍,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清晰.教师要依据学情为学生选择恰当的图形,对于低年级段的学生,由于他們的认知储备不足,缺少生活阅历,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生活中的实物,或以媒体向他们提供几何图等呈现数量关系,让他们依情探索,从而能准确地把握其中的本质规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一下“十几减9”一课内容时,学生学过了9加几的进位加法,但没有接触过退位减法.为了促进学生对所学新知的探索,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其中蕴含的算理.教师创设猴子卖桃的情景,让学生观察多媒体图片,让他们说说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还剩多少个桃子?该如何列出式子?在学生列出算式“14-9”后,教师让他们拿出小棒摆一摆,看看还剩多少根.学生通过对情景图的观察、自己的动手操作.有的学生一根一根地数,减去9根后,还剩下5根;也有的学生从一捆10根中减去9根,还剩1根再加上外面的4根,合起来是5根;也有的学生先减去4根,再从一捆小棒里减去5根;也有学生借助于“9+5=14”的加法经验,得出14减去9等于5……教师用多媒体呈现,引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能增进低年级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把握.

中年级段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教师可以引领他们借助于线段图、基本图形去分析问题.如在苏教版三下“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所学的分数知识与观察图形、操作实物等结合起来,去尝试解决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问题.教师呈现例题,小灰兔与小白兔采一篮蘑菇,看看一共采了几个?这篮蘑菇的1[]3是几个?教者让学生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有学生通过分学具的方式,将6个蘑菇分成3份,每份是2个;有学生通过画图来理解这篮蘑菇的1[]3是2个蘑菇……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可以借助于平面、立体图形去理解问题.

对于高年级段的学生,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索铺路搭桥,吸引学生主动融入探索,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要为学生选择适配度高的图形,为学生的思维生长提供支撑.教师要依据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借助于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搭建合理的支架,让他们去通过自己的思考去探索问题的本质.如在学习连除内容“30÷2÷3”时,教师为引导学生,将这个算式转化为“30÷(2×3)”,教师以多媒体呈现图片,先将图形分成2份后,再将每一份平均分为3份,其实就是将其转化为(2×3)份,这样能促进他们对连除问题的进行分步理解.

总而言之,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引导学生善用几何的图形去分析数量关系,掌握借助几何图形分析问题的技巧,从而掌握画图的技能.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运用几何语言进行表达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分析、辨析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促进学生的思维生长.

【参考文献】

[1]王强国.几何直观教学的内涵、分类与教学要领[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9(6):60-64.

[3]王燕.巧用几何直观,化解思维难点[J].中国校外教育,2019(5).

猜你喜欢

发展思维信息技术小学数学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让孩子在情境中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