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参与东北亚区域贸易合作的潜力及对策
2021-01-18张杰靳蕊萌
张杰 靳蕊萌
[关键词] 东北三省;东北亚;区域合作;贸易潜力;引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 F75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007(2021)03-0065-07
一、引言
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对外贸易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而区域贸易合作是促进区域一体化、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关键动力。近年来,全球经济出现回暖迹象,但世界经济持续复苏的基础并不稳固,全球经济发展与区域经贸合作正面临着新一轮的大发展大变革。一方面,“逆全球化”思潮涌动,发达经济体掀起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头再起,大国博弈升级与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等严峻局势,为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向好发展增添了诸多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伴随全球经济重心转向东方,朝鲜半岛局势的缓和与“一带一路”倡议、韩国“新北方政策”、朝鲜经济强国建设、俄罗斯“新东方政策”及蒙古“草原之路”构想的推进,均对构建东北亚共同体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更为推动我国建设全方位对外开放与贸易合作新格局带来了新机遇。
2020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会议强调要推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深入推动东北振兴与东北亚区域合作则成为重要着手点。我国东北地区地处东北亚腹地,凭借自身优良的地理位置、扎实的工业基础与良好的国际关系,成为了我国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的前沿窗口,更是我国建设新时代对外开放格局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阵地。近年来,中国东北地区同东北亚区域的贸易合作得到了长足进展,并为地区对外开放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注入了不竭动力。截至2019年末,东北地区对日、韩、朝、蒙、俄五国的出口额占东北地区出口总额的35.05%,进口额占东北地区进口总额的32.10%,较之2014年分别提升了1.83与3.23个百分点,反映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促进区域经贸合作的有力推动作用,而当前错综复杂的区域发展环境也为东北地区全方位振兴与对外开放发展创造了新契机。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可知,国内外围绕我国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区域各国的贸易合作关系的研究多基于关税同盟理论、大市场理论、合作博弈理论及区域经济理论,通过CGE模型[1](13~33)、SWOT模型[2](36~43)、地理集中度[3](28~36)、时空演化分析[4](29~40)、贸易潜力模型[5](16~19)与随机前沿模型[6](43~50)等分析方法,针对当前贸易合作现状、影响因素及政策优化路径等方面展开理论与实证探究。研究表明,东北亚地区是我国东北地区对外贸易的重心,推进东北对外开放则是助力东北振兴与区域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国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区域各国贸易依赖程度正逐年提高,并呈现出显著的单向性,影响相关指标的因素可包括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政策体制、文化距离与资源禀赋情况等。对此,相关优化政策可从助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向东北亚延伸、推进东北地区深化对外开放与构建良好的区域贸易发展环境等方面展开。基于现有文献可知,围绕我国东北地区参与东北亚贸易合作的研究较少,多为各国学者的早期研究成果,着眼于当前东北亚发展局势的研究较为缺失。同时,针对相关贸易合作发展潜力的定量分析也较少,更多是从地缘政治环境与地理优势层面展开的定性研究,研究结论缺乏一定的实证检验支撑。
因此,本文基于2005-2019年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区域各国贸易往来数据,运用贸易引力模型深入探究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区域各国贸易合作现状与发展潜力,并以合作促振兴、促开放、促发展的思路提出政策优化路径,旨在通过深化区域贸易领域合作往来,打造东北对外开放新前沿,从而对于抢抓区域合作的战略机遇,助力我国在积极“走出去”的战略下实现新时代东北振兴与区域开放战略的有效对接,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计量模型与数据处理
区域贸易合作是我国推动建设开放型区域经济的重要举措,东北地区作为我国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重要窗口,与各国间的贸易往来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了持续动能。为多维度探究东北地区参与东北亚区域贸易合作的发展潜力及影响因素,本文基于初始贸易引力模型,结合东北对外开放实际,引入多重解释变量,构建扩展的引力模型,从而全面考察东北地区的区域贸易发展前景。
(一)模型构建
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属于物理学范畴,衍生于经典力学中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反映了物体间的引力与其各自质量呈正比,而与物体间距离呈反比的现象,现常被运用在地理学、社会学与经济学中解释在某地理空间内社会要素间互相作用的方式。丁伯根(Jinbergen,1962)[7]和波伊豪宁(Poyhonen,1963)[8](90)根据万有引力公式的基本原理,最早将该模型运用至国际贸易领域,发现双边贸易流量规模与两国经济规模呈现正相关,且与两国间地理距离呈负相关,相关考察变量的影响远超其他拟制因素。此后,林纳曼(Linnemann,1966)创新性地引入优惠的贸易协定作为虚拟变量,使之可用于考察合作国在区域一体化条件下双边贸易流量与流向的变化。[9](489~490)20世纪80年代后,学者对模型的拓展也集中于增加相关解释变量,具体包括国家人口数、国内生产总值等内生变量或优惠制度、区域合作组织等名义变量。其中,初始的贸易引力模型可表示为如下形式:
在公式(1)中,i代表出口国,j代表进口国,T代表两国间双边贸易流量额,Y与Y分别表示为两国各自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水平,D则为两国间经济中心间的地理距离,K取常数。而当a、a、a、a为回归系数,X為增加的其他解释变量、ε为随机误差项时,该式取自然对数,可表示为:
为多维度探究我国东北地区参与东北亚区域贸易合作的发展潜力及其影响因素,本文基于林纳曼(Linnemann,1966)的贸易引力模型,参考李亚波(2013)[10](62~69)和房磊(2016)[11]的模型构建过程,选取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区域某国的双边贸易流量Export作为输出变量,并引入与贸易流量相关的国内生产总值Y与Y、两国间地理距离D、文化距离C等要素作为输入变量,名义变量选用我国自由贸易区同员国或拥有区域贸易协定关系RTA ,构建回归模型为:
(二)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根据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原理,本文将我国东北地区同东北亚各国间双边贸易额Export作为考察模型的内生变量,具体指贸易进出口总额。外生变量Y与Y分别为东北地区i 与东北亚某贸易国j 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该变量的数值越大代表国家(地区)经济规模越大,相应的进口(出口)能力越强,贸易流量也将越大;D指东北地区与贸易国j 间的地理距离,此处取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长春市与各贸易国首都间的位置距离,相关数据由Google Earth软件测量所得,两者距离越大代表运输成本越高、贸易壁垒也越明显;C为东北地区与贸易国j 间的文化距离,主要是在荷兰文化研究所所长吉尔特·霍夫斯塔德(Geert Hofstede)的文化尺度理论对文化的评定维度基础上,通过语言差异、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不确定性规避、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等多重维度衡量所得,所测得的文化距离越大,代表跨文化交流的无形壁垒越明显;RTA为名义变量,也称虚拟变量,代表表示贸易国j 是否与我国为同一自由贸易区成员国或有区域贸易协定关系,若存在则可降低两国间贸易往来壁垒。
在样本选取上,本文在原有对东北亚区域内日、韩、朝、蒙、俄罗斯联邦5个国家的考察范围的基础上,增添了同东北地区具有贸易合作往来的16个国家,以综合对比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区域各国贸易往来程度。具体包括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土耳其、埃及、巴基斯坦,以及中东欧的波兰、捷克等9个同东北地区贸易合作往来关系密切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同时,样本也加入了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与澳大利亚等同东北地区双边贸易排名靠前的7个国家。相关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见表1。
三、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本文借助Stata15.1软件,运用扩展后的贸易引力模型针对2005-2019年间我国东北地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与21个国家间贸易往来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以探究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区域贸易合作的发展潜力及影响因素。
(一)贸易潜力的实证检验
在对面板数据采取回归分析之前,本文先对相关变量序列进行了VIF检验,同时运用FisherLLC、IPS、ADF检验方法进行了平稳性检验,以避免选定变量存在多重共线性或模型存在伪回归等问题。检验结果表明,膨胀因子平均值低于5为2.35,相关变量均在1%显著水平下通过平稳性检验,反映了变量不存在共线性问题且均为平稳变量,模型不存在虚假回归问题。同时,对相关变量取对数处理,以降低因衡量口径与数据单位的不同而带来的变量绝对值差异,以此提高实证结果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东北地区与相关21个国家的贸易数据分别进行混合最小二乘法与截面数据的随机效应法的回归处理,综合考察了相关变量对贸易发展的影响以及东北地区与21个国家贸易合作程度间的差异,有助于对比分析我国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区域各国贸易合作的影响因素及发展水平。
表2中Pooled OLS的回归结果显示,在对变量数据进行简单的回归处理后,模型的调整R为0.754,F值为89.484,表明模型能在75.4%下解释双边贸易额的变化,回归方程的拟合度较高,相关系数具有显著性。其中,外生变量Y和Y回归系数为正,说明地区与国家GDP是影响双边贸易往来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东北地区与贸易往来国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每增加1%,将分别带动地区与贸易往来国间双边贸易额0.718%与0.579%的增长,代表着出口国供给能力与进口国需求水平的提高有助于贸易发展潜力的提升;地理距离D与文化距離C回归系数为负,二者每增加1%将分别带来双边贸易额0.748%与0.628%的减少,说明贸易往来地区间地理位置与文化差距的扩大所带来的贸易运输成本与贸易壁垒负面影响越高,越不利于双边贸易发展;虚拟变量RTA系数表现为正,代表与我国为同一自贸区成员或已同我国签署区域贸易协定,在1%显著性水平下会产生正向促进作用,表明优惠贸易带来的“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效应”能有效促进双边贸易规模的扩大,回归结果符合模型的基本结论与假设。
为避免个体效应为实证结果带来的误差,本文选用截面数据的随机效应分析对模型进行再次回归,通过对比分析东北地区与21个国家的贸易潜力变动幅度,可以综合评价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区域贸易合作的发展水平。表2中RE的回归结果显示,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Hausman检验结果显示p值为0.374大于0.1,接受原假设可使用该模型为估计方法。大部分外生变量能在1%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各变量符号与初始回归结果一致,对应系数并无较大变动。同时,样本国家对应的变动截距显示,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与蒙古国均为正值,反映在控制相关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东北同东北亚区域各国贸易合作的潜力较大,并按照俄罗斯、日本、韩国、朝鲜、蒙古的顺序从大到小排列。
(二)东北与东北亚各国的贸易潜力估测结果分析
为进一步界定对应贸易潜力水平的经济含义,依照刘青峰、姜书竹(2002)和李亚波(2013)对贸易潜力估测的方法,运用扩展的引力模型对每年份双边贸易额进行模型估测,所得模拟值界定为理论值,用当期双边贸易额的真实数值与其作比,即得贸易发展潜力。比值小于0.8以下的划分为“潜力巨大型”,即双边贸易合作潜力值较小但提升的空间较大;比值介于0.8到1.2之间的划分为“潜力开拓型”,表明存在“贸易不足”的现象,双边贸易合作潜力较大但发挥尚且不足,存在一定的拓展空间;比值大于1.2以上的划分为“潜力再造型”,表明存在“贸易饱和”现象,双边贸易潜力很高且已得到充分利用,继续拉动贸易合作往来需依靠发展新的增长点,但比值越高越容易引发贸易保护问题。
通过测算可知,自2006年至2019年我國东北地区与俄罗斯、日本、韩国、朝鲜、蒙古贸易合作发展潜力的平均值分别为1.01、0.90、0.94、0.63、0.51,2019年分别为1.03、0.86、0.82、0.37与0.25,对应潜力大小排名与随机效应分析结果相符合。对于当前阶段的东北地区而言,俄罗斯、日本、韩国为“潜力开拓型”,朝鲜、蒙古为“潜力巨大型”,表明东北地区同俄罗斯、日本、韩国的贸易潜力较大但发挥尚不充分,双边贸易合作发展未达到饱和,而与朝鲜、蒙古的贸易发展潜力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贸易市场亟待开拓。其中,根据随机效应回归结果可知,东北地区同日本发展潜力应大于韩国,但其平均值低于韩国的主要原因,应是2012年我国同日本因钓鱼岛问题产生的政治冲突极大影响了双边贸易合作往来,但伴随中日关系的缓和与“一带一路”向东北亚地区的延伸,双边贸易潜力得到了再次提升,表明缓解大国关系、增强政治互信对双边贸易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根据图1的走势图所示,2006-2019年东北地区同俄罗斯、日本与韩国的贸易发展潜力始终位居前列,这主要源于东北地区与其具有良好的地缘优势、经济互补性与文化优势,比如东北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可有效弥补自然资源匮乏的日本,劳动力禀赋又能弥补受人口老龄化加剧与劳动力短缺问题影响的日本、韩国,而日、韩出口技术密集度较高的产品又能产生技术溢出效应以促进我国技术进步,并且在文化上日、韩同我国同处儒家文化圈。加之东北地区又因中欧班列的开通、美国霸权主义抬头与中俄两国政治外交关系的愈加成熟等局势,这些均有效推动了我国与日本、韩国与俄罗斯间发生国际贸易合作往来。反观东北地区同朝鲜、蒙古国的贸易潜力情况,相关比值较东北亚其他国家始终较低,应主要受贸易国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及相关法规体系不健全等方面制约,从而极大限制了贸易往来规模及发展潜力的提高,但也意味着贸易市场的拓展具有巨大空间。随着近年来朝鲜宣布进入“经济建设大进军时代”、蒙古提出“草原之路”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推进与我国“一带一路”向东北亚区域延伸等发展局势又为拓展贸易合作带来了时代机遇。
四、结论及政策启示
东北亚区域作为世界经济最具发展活力的重要板块,区域生产总值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9%,一直以来都是大国政治博弈与经济合作往来聚焦的核心地带。在区域发展新形势下,加快推进我国东北与东北亚区域深层次贸易合作的意义深远,它不仅有助于我国优化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也有利于助推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倒逼地区改革以促进东北经济企稳向好。为挖掘东北深度参与东北亚贸易合作的潜力,本文基于2005-2019年东北地区同21个国家的贸易往来数据,运用扩展后的贸易引力模型对比分析了东北地区同东北亚贸易合作发展的情况。研究表明,东北地区与贸易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具有贸易集团伙伴或区域贸易协定签署关系是影响双边贸易发展的促进因素,而地理距离与文化差异则会抑制双边贸易规模扩大;东北地区同日、韩、俄的贸易合作受到政治互信增强与区域一体化建设的影响得到了极大促进,贸易潜力较大但仍未发挥充分。而东北地区同朝、蒙的贸易合作受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与相关法规体系不健全等方面因素的制约,贸易潜力值较低,但具有较大的市场拓展空间。东北地区同区域各国贸易往来均未达到饱和,仍需配合区域发展政策开展深层次的贸易合作。为此,本文立足于实证研究结果,结合我国对外开放发展与东北振兴战略要求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开拓东北振兴新局面,建设对外开放新前沿
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是带动对外贸易发展的决定因素,而加快地区对外贸易向好发展又能倒逼改革,助力深入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打造我国优化区域布局新阵地。一方面,东北地区应深化体制、产业及市场经营主体改革,全力开拓东北振兴新局面。着力加强深化“放管服”改革与营商环境建设,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推动东北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技术密集型产业扶持力度,引进先进技术、高科技设施与优质人力资本,提升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着力提升国有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致力化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从而全面加强东北经济建设,激发东北经济增长新活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加快跨境合作机制探索,打造我国对外开放新前沿。东北地区应主动积极对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相关战略,充分发挥吉林省、黑龙江省沿边空间优势与辽宁省沿海港口区位优势,拓展边境地区次区域贸易合作与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从而辐射、扩散带动东北深度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推动我国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
(二)深化地区互联互通,打造区域贸易合作新窗口
我国东北地区同贸易往来国间的空间距离与文化差异是限制贸易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建设区域互联互通的自由贸易网络通道,促进跨文化交流沟通,有助于降低运输成本、消除贸易壁垒,充分发挥东北地区“通道+经贸平台”效应,夯实对区域一体化建设的助推基础。一方面,东北地区应积极推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同蒙古“草原之路”、俄罗斯“欧亚同盟”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相对接,重点加强对东北密集口岸群通道优势的运用,依托连接三省的综合公路运输体系建设与鸭绿江、图们江及松花江的出海通道建设,逐步拓展地区对东北亚区域铁路、航空配套开放设施的建设,从而把握北极航线、“欧亚大通道”建设新机遇,深化完善东北地区“中俄交通走廊”“中朝交通走廊”“中蒙国际贸易通道”与“环日本海港口——腹地物流系统”的国际贸易通道,打造面向东北亚区域的陆、江、空完备的贸易运输体系;另一方面,东北地区应加强政治、文化沟通,探索建立政府交流和政策沟通机制,推进人文交流与教育互动深入向前,打造区域文化交流长效合作机制,从而多方面助力东北地区跨境贸易合作带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向东北亚区域延伸,为我国深层次参与区域贸易合作提供新窗口。
(三)加强多边区域合作,开创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区域贸易合作是建设开放型区域经济的重要举措,不仅有助于缓解逆全球化趋势与贸易保护主义的消极影响,更有助于深入挖掘地区经济发展内生潜力,从内部推动东北亚各国实现区域协同发展。面对东北亚区域存在的朝鲜半岛纠纷、朝鲜核问题与中日历史遗留问题等不稳定因素的影响,我国一方面要切实增强政治互信与安全合作,加强首脑外交作用,积极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深化党际合作,通过多平台、多领域的政策沟通以避免经贸问题政治化,改善东北亚区域政治关系,创建安全合作环境;另一方面,我国应加强“一带一路”倡议与韩国“新北方政策”、朝鲜经济强国建设、俄罗斯“新东方政策”与蒙古“草原之路”构想的深度结合,充分发挥东北地区在次区域与区域合作的载体角色,坚持自由贸易的战略选择,运用区位优势创建国际经济合作示范区,沿边城市大力开展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合作形式,延长跨境产业链,提升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和投资便利化水平,实现贸易合作往来互利互补,推动区域贸易多方向合作。同时,我国还应助力推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深化助推中俄朝、中日韩、中蒙俄等小多边、次区域合作发展,并由此多层次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激发区域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开创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Sherman Robinson, Zhi Wang, Will Martin.Capturing the Implications of services TradeLiberalization. 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 Taylorand Francis Journals, 2002, 14(1).
[2] 刁秀華,张婷婷:《辽宁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SWOT分析及战略定位》,《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3] 刘永琪,袁家冬:《中国东北三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格局时空演变》,《价格月刊》,2020年第4期。
[4] 张磊,高伊婷,赵彤彤:《东北地区对外贸易时空演化与协同发展研究》,《东北亚经济研究》,2020年第4期。
[5] 刘青峰,姜书竹:《从贸易引力模型看中国双边贸易安排》,《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6] 湛谌,贾净雪:《中国与东北亚区域贸易潜力的随机前沿分析》,《价格月刊》,2020年第7期。
[7] J. Tin Bergen. Shaping the World Economy.New York: Twentieth Century Fund, 1962.
[8] P. A. Poyhonen. Tentative Model of the Volumeof Trade between Countries. WeltwirtschaftlichesArchiv,1963.
[9] Linnemann. The Gravity Equation in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Evidence.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66, 49(5).
[10] 李亚波:《中国与智利双边货物贸易的潜力研究——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13年第7期。
[11] 房磊:《东北地区对东北亚国家贸易潜力与发展对策》,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年。
[责任编辑 张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