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民间故事”群文阅读教学中比较策略的运用探索
2021-01-18赵贞俐
赵贞俐
【摘 要】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为切入点,围绕中国四大民间故事,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并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故事结局等方面进行比较,可让学生发现民间故事的写作特点、表达规律、文化意蕴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比较策略;群文阅读;中国四大民间故事
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民间故事单元,其语文要素之一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单元口语交际还要求学生学讲民间故事。五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交流,他们通过之前的学习对民间故事有了极大的兴趣。基于学情,教师可在课堂上引入与《牛郎织女》同属于中国四大民间故事的其他三个故事,组织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在增加学生阅读量的同时,让学生通过比较初步了解民间故事的写作特点、表达规律、文化意蕴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使其感受民间故事的无穷魅力。
一、比较主要内容,发现发展模式之同
课前,教师把四篇民间故事印发给学生。学生自主阅读,完成表1。课上,学生模仿《牛郎织女》,用厘清人物关系的方法,概括其他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故事内容,梳理情节图(如图1)。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情节图,发现以下内容: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故事有固定的发展模式,只是在具体人物、情节以及结局上有出入。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故事中的男女主角相遇后都会情投意合,但并没有像格林童话那样“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而是总有一个人跳出来阻挠,主人公没有退缩,进行了反抗,但最后都是以失败告终。同时,教师板书“固定模式:两人相遇—情投意合—情感受阻—进行反抗—结局失败”。
本环节中,教师在学生学习单篇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的基础上,引入其他民间故事,确定了阅读主题;以表格为支点,让学生在快速阅读的过程中准确提炼信息、归类分析、自主整合;在学生深入阅读的过程中,引导他们通过对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主要内容的比较分析,寻找出隐含其中的规律——发展模式固定,拉近学生与民间故事的距离,使其对民间故事这一独特的文学体裁有了初步的感知与了解。学生由此懂得只要按照这样的情节发展模式,换一下主人公、阻碍人物等要素,自己也能创编民间故事。
二、比较人物形象,发现矛盾冲突之大
在学习《牛郎织女》一课时,学生围绕主人公的身份、生活环境、特长和性格特点,概括介绍了牛郎和织女。在此基础上,小组合作,研读其他三个民间故事,同样围绕这几个方面概括介绍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具体内容如下。
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外甥女,织得一手好彩锦。她心灵手巧,善解人意,勇于追求美好生活。牛郎出生贫寒,以放牛为生,兄嫂对他不好。他心地善良,勤劳能干,重情义。
孟姜女出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是家里的掌上明珠。她聪慧美丽,能吟诗作画,勇敢善良,不畏强权。范喜良本是姑苏人氏,他为躲避官兵来到孟姜女家后院。他知书秉礼,忠厚老实。
白素贞是千年蛇精,会法术,还会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她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坚韧不拔。许仙住在断桥附近,是个书生,懂得医术。他为人善良,忠厚老实,对爱情忠贞。
祝英台是富家千金,为了求学,女扮男装。她美丽大方,聪明好学,勇敢有主见,对爱情忠贞不二。梁山伯是一个穷书生,他学问出众,人品也十分优秀。
教师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人物形象,发现男女主人公有以下共同之处:(1)女主人公都美丽善良,勇敢而富有智慧;男主人公均表露出忠厚、老实、善良的特征。(2)女主人公相对家境优越,能力也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白富美”;男主人公相对家境一般甚至贫寒。(3)当感情受到阻挠时,女主人公反抗得更加强烈。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对男女主公的形象定位越来越清楚,明显感受到了这四个故事中男女主人公都是“女强男弱”,而当时封建社会却是“男尊女卑”,这就产生了矛盾冲突。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如果说《牛郎织女》反映的是仙与人的矛盾,那么其他故事反映的是什么矛盾?”学生很快总结出:《孟姜女》反映的是君与民的矛盾,《白蛇传》反映的是人与妖的矛盾,《梁山伯与祝英台》反映的是贫与富的矛盾。
学生在抽丝剥茧的分析中明白了这些都隐射了当时不可调和的社会阶级矛盾。反过来,如果主人公都是“男强女弱”,也许就会像童话里所描绘的那样,“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但是故事中男女主人公颠倒的社会地位注定结局会是悲剧。所以,民间故事虽是普通老百姓创作的,却体现了他们无穷的智慧。
本环节中,通过小组合作的研读方式,學生模仿学习《牛郎织女》时掌握的人物简要概括法,快速清晰地介绍了其他六个主人公。但了解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不是最终的目的,之后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这些主人公存在的共性,以及与当时的婚恋观念存在的矛盾冲突。学生明白了这矛盾冲突正是推动故事发展与转折的重要因素,也意识到今后自己创作文学作品时设置的矛盾冲突同样要符合时代背景。
三、比较故事结局,发现文化意蕴之深
学生明确了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门不当、户不对是不被当时的社会允许的。所以,王母娘娘、法海、祝员外等会进行阻止。基于此,教师继续引导他们思考:“造成这些爱情悲剧的难道只有反对者一个人?”
学生通过彼此间商量讨论以及教师的点拨,知道了男女主人公面对的是当时强大的、不公的社会制度。王母娘娘、法海等代表的是某一社会阶级,他们只是反对者的代名词而已,其实质是维护某种制度或秩序的一个群体。故事中,并不是两个人与一个人对立,而是两个人与一群人对立,更准确地说是不同社会观念或社会制度形成对立。让学生感佩的是,即使故事的结局注定是悲剧,但男女主人公却勇于反抗,特别是女主人公反抗得更加主动、激烈。她们这种勇敢坚韧的形象牢牢地印刻在学生心中。
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了解到当时的老百姓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境与矛盾,他们无法凭借自己的力量摆脱命运,但又向往美好的生活,于是就把希望寄托在故事中,以期通过某种方式进行解决。所以,在每个故事悲伤的结局后面又存有一些希望,让大家得以慰藉。学生通过再次研读,发现了这些“希望”:《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虽然梁山伯已死,但二人终化为蝴蝶飞在了一起;《白蛇传》中,白娘子出塔,与许仙再续前缘;《牛郎织女》中,牛郎织女虽未完全冲破阻力在一起,但仍能定期重聚;《孟姜女》中,虽然范喜良已死,但孟姜女哭倒长城,找到了他的尸首,再次见到了心爱的人。
由此,学生体会到民间故事充满幻想,文学味道很浓。同时,这样表达还具有现实意义,对当时的统治者和封建社会制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白素贞被压在雷锋塔下,最后能推倒雷峰塔重见光明,与许仙团聚,不公的社会观念败下阵来;梁祝二人牺牲自己的生命换来了自由,给统治阶级以沉重的心理打击;牛郎织女对王母、天条进行了抵抗,并迫使统治阶级做出让步;孟姜女凭自己一人之力,推倒了象征封建的长城,是封建时期抵抗封建礼教的榜样和先躯。
民间故事生动有趣,通俗易懂。这些故事能反映那个时代的伦理道德、处世态度。所以,教学应该站得高,看得远,不能将民间故事视为一般性文本,除了关注其独具特色的情节模式、故事主旨外,还要领会其文化意蕴。这才是学习民间故事完整的意义所在。
综上,“中国四大民间故事”群文阅读教学体现了三大特质。
一是重视语言训练——从一篇到多篇,掌握表达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欲通过语言训练,引导学生把故事内容、人物形象等概括清楚。这个任务貌似简单,其实不然。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在文本篇幅较长的前提下,要在短时间内简单又全面地介绍多个故事或者多个人物,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所以,学生在概括故事内容时,通过表格快速提取、整合信息,然后根据人物关系,发现依据“什么时候,谁和谁在哪里相遇后相爱,谁出来阻挠,结果怎样”这样的模式,能快速地说清楚故事内容。同时,学生通过比较,能够初步掌握故事的表达规律等。
二是关注思维提升——从课内到课外,发展思维能力。整堂课,教师带领学生围绕故事的三个方面——“主要内容”“人物形象”“故事结局”,让学生比较、思考。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他们慢慢有了收获,发现故事的发展模式是固定的,矛盾冲突是激烈的,文化意蕴是深远的。群文阅读不但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渠道,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相同主题下不同文本在创作方法、主题价值、人文内涵方面所形成的不同點和相同点。这对于培养学生归纳、提炼、整合等阅读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是素养养成——从文本到文化,促进学生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本课相较于前面三个方面,更强调“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导学生学习文本中的知识,还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探究文本背后的文化现象,由表及里,逐渐深入,在文化情境中完成自我熏陶,逐步在民间故事的文化氛围中寻找自身的价值。
(江苏省江阴市陆桥实验小学 21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