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常见不科学运动方式分析
2021-01-18张春雪
张春雪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探讨了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分析了大学生在运动中可能发生的不科学的运动因素,指出运动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方能奏效。学生无论选择哪一种运动方式,都要秉承科学的原则和坚持正确的方式。
关键词 大学生 常见 不科学运动方式
长时间以来,随着人们健身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体育运动之中。但他们的普遍错误观点是只要参加体育锻炼就会对身体有产生良好的作用。然而事实是只有采用科学的运动方式进行身体锻炼活动,才会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论述大学生身体发育特点,并分析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不科学因素,目的在于指导大学生能够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育运动。
一、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
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各个地方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让她们在对体育教育的程度上有着很大的差别。针对大学生迫切成才的愿望,抓住时机以强化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科学的运动方式,改善大学生的生活水平,为将来走向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大学生体育运动中不科学因素分析
(一)学习技术动作不遵循基本的规律
许多大学生在学习动作时违反了动作的客观规律,比如篮球。篮球已经成为了常见的运动项目,每个年龄段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练习篮球的方式,战术灵活也大大提高了趣味性。但在学习篮球动作时,有些大学生想要达到较好的训练效果,而忽略了基本的运动技术,没有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从而导致出现一系列错误动作,也影响了对篮球技术动作的掌握[1]。
(二)体育锻炼时间间隔过长
只有坚持经常性的体育锻炼,才会产生良好的练习效果,而有些人的锻炼间隔时间很长,这样并不能获得理想的锻炼效果。只有让身体产生锻炼的“生物钟”,让这种刺激成为身体的习惯,才能发挥最好的作用。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持续无间隔地进行体育锻炼。
(三)正常运动项目运动频率、负荷量不当
许多运动项目都深受大学生的欢迎,但是由于运动频率、运动负荷掌控不当,即便参加这些项目的锻炼也可能造成不科学的锻炼,比如跳绳。跳绳受到许多健身爱好者的喜欢,学校也在积极的推广,花式跳绳是一种简单易操作的运动,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愉悦了身心。但因为运动量大,有人用它当作减肥的一种方法,坚持快频率、大运动量和长运动时间,这实际上是不科学的,跳绳也需要不间断地进行练习,只有长期练习才会达到良好的效果。
(四)过度追求刺激性的运动项目
有些运动项目对身体素质等各方面的要求较高,并不适合所有人,比如蹦极。蹦极具有很强的刺激性,要求对心理承受能力极高,然而对于心脏承受能力较差的,有可能会导致人体出现心力衰竭和心率失常的现象,而且会导致视网膜脱落,对眼睛尤其是高度近视的人有很大的危害,并且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如果设备维护不当有可能会出现危险,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2]。
(五)运动习惯不当
1.不做准备活动。适当准备活动可以改善身体的运动状态,还能改善内脏器官的惰性。通过准备活动的练习可以增强呼吸系统等机能水平,使肺通气量不断增加,也能获得大量地氧气。但有些人没有养成良好的准备活动习惯,如此容易造成运动损伤的现象[3]。
2.不做放松整理活动。在运动时,由于肌肉会保持高度紧张,如果在进行大量的运动后没有做放松运动就马上停止,那么血液就不可能迅速回到心脏,疲劳也不会轻易消除,此时就会出现头晕等现象。如果运动过后做一些有关放松的运动,使肌肉有一定的缓冲,这样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3.空腹运动。很多大学生在运动时会空腹进行,如此会出现心率不齐的症状,甚至还会出现头晕眼花、四肢无力的情况。而在空腹运动之后马上就摄入大量的食物,长时间容易得肠胃方面的疾病。
4.饭后立即做剧烈运动。吃完饭后做一些强度适当的运动,可以使胃蠕动不断增强,有利于更好地吸收食物,促进身体健康。然而如果吃完饭后立即做剧烈运动,会对人的身体产生非常大的危害,也会对肠胃产生一定的刺激,让胃肠黏膜遭受一定的损害,甚至还会引发腹痛等症状。
三、结语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的下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良好总称”[4]。由此可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渴望的不断加强。本文通过对体育的认识、常见的运动方式及不科学因素进行一系列分析,阐述了我们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遵循基本的动作规律,树立正确的思想,同时也要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不要急于求成,合理控制运动强度的大小[5],从而为大学的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奇志,曾慧芳.篮球规则的起源与发展[J].体育科技,1999(Z1):14-18+24.
[2]黃明明.蹦极[N].中国保险报,2017-08-22.
[3]王峰.热身活动对肌肉力量的影响[J].科学之友(B版),2008(06):113-114.
[4]胡扬.全民健身也要讲科学[N].人民政协报,2019-08-08.
[5]李朏佺.大学生科学健身素养现状研究综述[J].搏击(武术科学),2015,12(03):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