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墩头蓝染与贵州蓝染比较分析

2021-01-18杨晓丽

牡丹 2021年22期
关键词:蓝染蜡染面料

蓝染,从材料上说,是一种以靛蓝为原料染色的植物染,从科学技术上来说,是化学反应的过程。蓝染是现在仍在使用并广泛运用于世界各地的传统染色技艺之一,墩头蓝纺织技艺与贵州蜡染作为不同区域的蓝染典型代表,分别列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反映我国传统织染工艺及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文化符号。

贵州蓝染与墩头蓝染由于所处环境、文化背景等不同,在再技艺、传承方式上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贵州地区山林险峻,交通闭塞,贵州各少数民族仍保持着自给自足的现状,蓝染与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服饰、日常生活、祭祀活动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技艺上保存完整,以母女口口相传为主要传承方式;由于现代染色工艺的出现替代了传统蓝染技艺,墩头蓝染已经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技艺上处于濒临失传的现状,传承上有传男不传女的习俗。这两种不同区域间发展起来的传统手工艺都有着良好发展前景,对两者的对比研究有助于为相似工艺的差异化发展提供参考。

一、蓝染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靛蓝染色历史悠久,在我国传统染色工艺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古人生活智慧的结晶。我国现存最早的传统农事历书《夏小正》中记载:“五月,启灌蓼蓝。”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种植蓼蓝的方法。《诗经·小雅·采绿》“终朝采蓝,不盈一詹”中的“蓝”,指的也是蓼蓝。北魏综合性农学著作《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载了种蓝制蓝的方法与步骤。《天工开物》记载“凡蓝五种,皆可为淀”,详细说明了五种蓝的种植、提取、染色方法。由此可见,靛蓝的应用已相当普遍,人们也已经熟练掌握了靛蓝的提取及染色技术。

蓝染最先出现在古埃及出土的木乃伊穿着的服饰上,非洲原始部落中流传至今的服饰,中国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织物,其中都有靛蓝印制的布料,在化学染料发明之前,植物靛蓝一直是世界各地广泛运用的染料之一。与蓝染相关的蜡染、扎染、蓝夹缬等工艺都被列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中国传统纺织印染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点保护、传承、研究及推广创新的项目。

二、广东墩头蓝染与贵州蓝染的比较

(一)面料艺术特征

墩头蓝染面料采用先染后织和先织后染两种方式织造,一般为蓝白素色织物,图案以几何纹样为主。在用色上,墩头蓝染面料以素色面料为主,有运用大蓝为原料染色的蓝色系、运用茜草为原料染色的红色系、运用大蓝和铃木套染染色的黑色系等,用色自然清新,使面料呈现朴素大方的特征。墩头蓝面料图案的构成以直线、长方形、正方形等基础元素组合而成的几何图案为主,纹样组织简单,采用先染后织的方式织造,代表性的图案有芝麻布、长流水花布、井兰蓝花布等。

与墩头蓝染面料素色织物及以几何图形为主的面料特征不同,贵州蓝染面料多是以扎染、蜡染工艺制作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单面织物,色彩以蓝色为主,图案构图讲究布局均匀、造型繁密,题材多样,色彩简朴。这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一是贵州地区山林险峻,交通不便,农耕经济使贵州蓝染以满足自身生产、生活所需为目的,以素蓝色靛蓝服饰为主,造型繁密的图案多存在红白喜事或重大节日的盛装服饰中,具有强烈的装饰意味和宗教意义;二是贵州地区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相对比较封闭,各少数民族在蓝染工艺上保持着近似的同时又有着各自的文化特征,图案的题材形成多样化特征;三是贵州地区自然环境适合靛蓝的种植,为蓝染织物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贵州蓝染图案题材多样,善于采用点、线、面复合的形式组成丰富的图案,图案纹样来源于自然及日常生活,表达少数民族人民的美好愿望与理想。构图上多采用散点式、均衡式、对称式排列,追求“盛”“满”“密”“茂”之美,贵州苗族最具代表性的窝妥纹、凤凰纹等题材的图案都体现出以上特征,如图1所示。

墩头蓝染与贵州蓝染面料艺术特征差异化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图案构成。墩头蓝染面料图案以均衡式的四方连续构成为主,面料呈现朴素大方的特征;贵州蓝染制品构图上多采用散点式、均衡式、对称式排列,追求“盛”“满”“密”“茂”之美。

二是纹样题材。墩头地区崇尚耕读文化,纹样题材以水为主,以素色和几何图案织物为主;贵州蓝染制品图案题材丰富,造型多样,构图形式繁密,极具民族性和宗教性特征。由于贵州地区少数民族有着各自独特的宗教信仰,贵州蓝染制品多用于庆典与祭祀,宗教题材占据了重要地位。

三是色彩搭配。墩头蓝染与贵州蓝染在色彩搭配上都崇尚自然清新简朴的美,以蓝色系为主,整体均呈现出自然简洁淳朴之美,如表1所示。

(二)染织原料

墩头位于岭南腹地河源,岭南地区植物染色工艺未见专著或专章有翔实的记载,但在各类官书、方志中有记载,唐代苏敬《新修本草》中有“蓝实染”的记载。岭南地区气候炎热,夏季长冬季短,阳光充沛,雨水充足,植物种类多,可供染色的染材较多。墩头蓝染常见的染材为大蓝,据传承人曾春雷讲述,最开始使用的是野生大蓝,后因作坊生产需求增大,开始大面积种植大蓝,以浸泡发酵的方式提取靛蓝染料。为加强染色效果、丰富产品种类,染材还有野生铃木、茜草、褐色矿物等,面料以自家种植的棉和麻为原料,运用经纬交织的方式织造,墩头蓝染面料从明清至20世纪90年代一直以家庭小作坊的形式生产,就地取材的织染原料节约了生产的时间和成本。

关于中国织染蓝靛染的历史,文献中有大量记载。《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秦汉时期“南蛮”“盘瓠蛮”生活在今荆湘一带,采用靛蓝工艺染色;清代张澍《续黔书》中记载了布依族蜡染制作的过程。贵州地区山林险峻,地处西南内陆地区腹地,四季分明、春暖风和、雨量充沛,境內制作靛蓝的植物品种较多。蓝染工艺分布于贵州境内的苗族、瑶族、布依族、畲族、水族等居住的区域,以种植和野生的山蓝和蓼蓝为主要原料,以浸泡发酵的方式提取靛蓝,采用蜂蜡、枫香树浆、白蜡等进行防染制作蜡染制品,面料以棉和麻为主要原料,运用经纬交织的方式织造面料。贵州蓝染蓝靛有专门的作坊生产,也有以家庭为单位独立制作的,各少数民族靛蓝制作与原料配比有细微差别,贵州蓝染面料生产主要为了满足自身需求。

由此可见,墩头蓝染与贵州蓝染均以大蓝、山蓝、蓼蓝等植物为主要染材,靛蓝均采用浸泡发酵方式提取。不同的是,墩头蓝染采用铃木提炼的染料进行套染,制作成不同深浅的蓝色面料;而贵州蓝染面料采用蜂蜡、枫香树浆、白蜡等进行防染,制作成图案丰富的蜡染、扎染面料,面料以棉和麻为主要原料,运用经纬交织的方式织造面料。

(三)蓝染工艺

墩头蓝染面料有先织后染和先染后织两种,染色的过程包括种蓝、采蓝、打蓝、制蓝、染布、洗布、晒布、蒸布八个步骤。墩头蓝染的主要染材山蓝播种于当年的2、3月份,成熟季节为当年的9月底10月初。山蓝成熟后,采摘叶茎,对其进行清洗摘捡,后放置在陶瓷大缸内,加入石灰发酵3~5天,其间每天打蓝,最后通过沉淀、晒干提炼出蓝靛泥。需要染制面料或纱线时,取相应的蓝靛泥加入一定比例的酒糟和石灰进行还原,当染液成蓝绿色时即可开始染色。面料通过反复浸泡(5~15分钟)和氧化(5~15分钟)的过程,染制出深浅不同的蓝色,如要染制乌蓝色,需要将完成靛蓝染色的面料放于铃木染液中浴染30分钟左右,再晾晒染色完成的面料,晒干后将面料高温蒸布加以固色,最后利用踹布石来回打磨至平整,放置于阴凉干燥处封存。

贵州蓝染面料采用先织后染制作面料,染色的过程包括种蓝、采蓝、打蓝、制蓝、画蜡、染布、煮蜡退蜡、清洗、晾晒八个步骤。贵州蓝染的主要染材有大蓝、山蓝、蓼蓝等,山蓝、蓼蓝为多年生植物,每年采摘后留根,來年新叶长出后可继续采摘。其靛蓝提取方式与墩头蓝染接近,不同的是贵州靛蓝染缸多在田间,深埋于地下,靛蓝泥制成之后取出存放于干燥阴凉处。面料先按照使用需要用蜂蜡、白蜡、枫香树胶绘制不同图案,需要染制面料时将染液还原。贵州蓝染有传统还原和现代还原两种方法,当还原的染色变成蓝绿色时,将绘制好的面料浸泡于还原好的靛蓝染液中,通过反复浸泡和氧化染色。待染色完成之后,将面料进行高温蒸煮脱蜡,脱蜡完成后进行清洗、晾晒,晒干后,放置于阴凉干燥处封存。

(四)地域文化背景

地域文化指的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是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集中表现。不同的地区因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形式多样,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具备特定的时代特征,表现在人们生活的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民间织染工艺是经过代代相传与外来工艺结合发展传承而来的宝贵遗产,是普罗大众对物质、精神生活、造物观念相结合的产物,墩头蓝染与贵州蓝染截然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对其技艺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河源是东江流域客家人聚集居住的中心地点,也是岭南地区客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河源是客家人最早居住的地方,墩头村隶属河源和平县,是岭南地区北大门,也是广东连接江西、福建等地的通衢,地处彭寨丘陵盆地中央,此地气候宜人、物产丰富,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自然染料来源广泛,因此自产自足的手工业历来兴盛。明清时期,曾氏家族在当地纺织技艺的基础上对生产机器、流程进行优化改良,以男性为主导批量化生产出了一系列面料,因产品质感柔软、色彩丰富、耐磨实用等特征而闻名东江流域,促使其相关商品近及邻县各镇,南走水道远销广东省的龙川县、惠州市、东莞市等珠三角地区,北走古道销至广东韶关、江西、湖南,墩头蓝纺织技艺得到快速的发展。

贵州地处于中国西南边陲地带,山林险峻,喀斯特地貌显著,贵州气候湿润,降量充沛,以热带、亚热带、寒温带植被为主,山地和丘陵造成交通不便,村寨与村寨之间沟通不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省份,交通条件受限使各民族之间相对独立地共存于此。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以同一地域多民族共存的文化集合体存在,形成了和而不同、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特征。贵州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等,贵州蜡染蓝染历史悠久,依据各自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和物产资源等不同,在蜡染图案的色彩搭配、花纹式样、制作工艺上各有特色。贵州各少数民族蜡染蓝染制品生产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目的,是妇女利用闲暇时间制作而成的,主要应用于日常穿着服饰和家居用品以及民俗活动祭祀品等,如苗侗“牯藏节”上用的长幡,上面就绘有驱鬼、祈福等蜡染图案,主要祭祀祖先、神灵、鬼怪。

三、结语

蓝染是传统染色技艺的一种,在传统手工艺复兴的背景下,其因独特、环保、具有温度等特点重回大众的视野,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文章采用实地调研、文献查阅及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墩头蓝染和贵州蓝染二者进行横向比较分析。研究表明,二者同属靛蓝植物染色技艺,在染色原料处理及染色工序上有一定相似之处。同时,由于地域文化背景、用途、生产方式等原因,墩头蓝染与贵州蜡染蓝染在面料艺术特征、工艺、后期整理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一研究有助于为不同区域间相似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非遗传统手工艺创新设计———以河源墩头蓝文创产品设计为例”(GD19LN23)

作者简介:杨晓丽(1981-),

女,湖南邵阳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

猜你喜欢

蓝染蜡染面料
苗族蜡染
蜡染的纹饰探讨
女装流行面料
热销面料及辅料
传承那些古老而又美好的手艺之蓝染
丰蔚蓝染系列作品
蓝染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蜡染手绢寄深情
女装流行面料
热销面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