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谈如何有效开展初中生的养成教育
2021-01-18王琰
王琰
养成教育是一种引导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方式,它既包括正确的行为指导,也包括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思维习惯、行为习惯等。初中阶段是学生品德个性、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注重养成教育,全面加强德育教学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养成教育,增强学生的国家荣誉感、使命责任感,这对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初中生养成教育的现状出发,讨论了师生关系、养成教育的结果反馈、社会实践和家校互动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以期提供一些关于开展初中生养成教育的相关参考。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身体、生理、心理等方面已经日趋发育成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能有效进行自主学习和独立生活。在该阶段,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引导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锻炼学生养成自律、自强、自尊、自爱、自学、自警。教师要不断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活泼开朗的生活态度。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养成教育在学生的人生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因素,目前初中生的养成教育遭遇了诸多困难,其推进过程并不顺利。
首先,学校对初中生的养成教育不够重视。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较为紧张,他们面临着中考的压力,注重学科成绩的提升,忽视了道德行为及行为习惯的培养。部分学校开设了养成教育的课程,但是教师疏于推进,这使得养成教育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实际作用。其次,初中生的个性较为独立,不易被引导和被改变。在初中阶段,学生的个性逐步形成并且固定,由于处于叛逆期,他们容易以批判性思维对待周围的事物,甚至部分学生会产生消极的思想和行为,这些都会导致养成教育推进困难。最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在养成教育过程中,学校和家庭缺乏互动,学生在学校表现出的问题在家庭中没有得到重视,在家庭中反映出的问题也没有得到学校专业人士的有效指导,这是阻碍养成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融洽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在推进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客观看待事物的意识,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形成叛逆意识的原因,對症下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笔者发现,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引导学生体会学校的温暖,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良好的师生互动中产生情感的共鸣。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引导学生认清自己的不足之处,让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促进养成教育的有效落实。融洽的师生关系始于信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耐心、爱心、细心逐渐获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为学生塑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以和善的态度与学生交流,主动帮助学生分析他们的问题,与学生共同订立班级规则,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以心换心,以情动人,从而逐渐获得学生的信任。
同时,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初中生已经初步建立自我意识,他们有时候会羞于当众被批评或是质问。因此,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保护学生的隐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选取合适的场所和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例如,在放学后或是课后,教师可以在办公室与学生进行交流。舒适的沟通环境和诚恳的沟通态度,这些能让学生放松心情、放下戒备,敢于沟通和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困惑,并且针对学生的需要,及时给予他们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另外,教师要及时肯定和表扬表现良好的学生,为他们树立学习的榜样,从多方面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坚持不懈的心理素质。
(二)重视结果反馈,培养优秀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帮助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能力,促进学生今后的长期、稳定发展。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根据学生的有效反馈,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养成优秀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生活状态,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关怀,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对学生形成正向激励,鼓励和引导学生向教师学习,学习教师拼搏进取、不言苦累的精神。比如在课程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制作课后学习反馈表,引导学生记录个人课后的学习成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据笔者观察,有的学生会如实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有的学生会在记录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教师要及时跟踪学生的学习反馈表,分析学生的学习结果,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鼓励。
学生在记录自己学习行为习惯的同时,要能主动地进行自我分析、主动思考,这有利于他们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促进他们形成更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各种表达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与学生进行良性的互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丰富社会实践,加速良好习惯的形成
笔者认为,脱离社会现实的教育是没有生命的教育,养成教育也是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机会,丰富学生的社会实践生活,帮助学生从社会中汲取有益的养分,利用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快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要全面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小组协作等形式,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和不足,让学生形成奋勇争先、积极阳光、永不言败的精神。具有养成教育作用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很多,教师要深入挖掘学生日常生活的教育价值,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例如,笔者曾组织幼儿开展帮助孤寡老人、捡垃圾、互帮互助学习解答等活动。
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学生能学会关注生活中发生的小事,从内心树立起“习惯源于小事,小事体现习惯”的思想意识,引导学生从细微简单的小事开始,逐渐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除此之外,教师要从多方面引导学生体验活动成果,引导学生感知良好行为带来的积极影响,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和形成自豪感,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四)开展家校互动,提升养成教育的品质
养成教育包括学生的生活习惯教育和行为习惯教育,它和学生的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在学校生活学习中的思想和行为,家庭侧重于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两者互相补充又互相依赖。
因此,在学生的养成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家庭进行有效的互动,明确双方的责任,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全面掌握学生的动态,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通过家长掌握学生在家的情况,对学生的发展状态進行客观准确的分析。通过积极有效的家校互动,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家长的力量,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教师要和学生家长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家长协商,统一家校的教育内容,发挥家校共育的合理作用,使得养成教育既能落地、推进,又能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征,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指导。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日常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在集体生活中的日常行为习惯,及时记录与引导学生。在日常家居生活中,家长要关注学生的起居饮食,培养学生的社交礼仪和生活礼仪。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可以适当给家长提供科学的引导和建议,帮助家长在生活中正确地培养学生。例如在寒暑假时,笔者与学生家长共同探讨了学生的假期习惯培养计划,引导家长采取合理的习惯培养方式,在假期期间时刻与家长保持互动沟通,及时了解了学生的养成教育情况,并且解答了家长的疑惑。此外,学校还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为家校合作搭建平台,鼓励教师与学生家长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的来说,养成教育不是学校或是学生家庭单方面的责任,它的落实和推进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通力合作。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合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学生制订合适的养成教育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入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锻炼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石浦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