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歌剧在高校传播路径及影响力的探索与研究
2021-01-18陈曦泽
民族歌剧是我国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诞生以来,在中国众多艺术发展中,中国民族歌剧具有很强影响力,自带一种“本土化”、中国民族特色,并流传广泛,如《白毛女》《草原之歌》《红珊瑚》等,都深受群众喜欢。但经历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之后,中国民族歌剧并没有延续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创作和演出热情,甚至开始逐渐没落。近年来,在文化强国战略的影响下,中國民族歌剧才又被重视起来,大量带有强烈民族性、戏剧性等特征的民族歌剧开始被创造、演绎、传播,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而将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歌剧传播到高校中,对提升学生的审美和艺术素养等方面的作用很大,结合中国民族音乐的难易度,针对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有计划性与策划性地在高校中进行高效、高质量的传播,可以促使当代高校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民族歌剧,潜移默化地使他们获得更多艺术知识,从而实现提升学生素养的目的。
歌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视听音乐艺术,主要以戏剧为结合载体。而中国民族歌剧形式多样、表现多元,不但包含着人生命运悬念,还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是诗情化的高雅艺术。一部优秀的民族歌剧涵盖了创作者强大的理想追求、人生态度等,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中国民族歌剧可以作为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能够传扬民族精神文化,还能促进中国民族歌剧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一方面,民族歌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而高校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其中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是高校教学发展的动力。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越来越注重素养教育。将歌剧表演引入高校中,通过歌剧表演的形式,可以提升学生的艺术境界。尤其是将中国民族歌剧引入声乐教学中,借助民族歌剧比赛、观看民族歌剧表演等活动,当学生置身于歌剧艺术所塑造的具有深刻文化内涵、鲜活动作等美的创造中,可以不断从故事情节、唱腔造型、形体动作等美的创造中获取全身心的审美满足和巨大的精神力量,从而达到不断强化学生的艺术感知、理解、欣赏和表达能力的目的,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艺术境界,并从中感受到深刻的人文关怀。
另一方面,不同于生硬的道德说教,中国民族歌剧所蕴含的教化功能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艺术家们将自己的理想追求、人生态度、道德判断,通过精心创作,淬炼成歌剧整体的思想内涵,让作品发自于心、感之于情,化善为美,给人以精神的愉悦。尤其是一些中国民族歌剧更是彰显了一种“悲剧美”的力量,如《江姐》《刘胡兰》等,都是通过一种女性角色颂扬了崇高精神和伟大人格,将一些为民族、阶级利益牺牲生命的英雄人物呈现在人们面前,悲剧中夹杂着大爱情怀和英勇精神。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歌剧,借助艺术的形式在高校中传播,不但能激起高校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还能净化他们的心灵、洗礼他们的精神、启迪他们的行为。
另外,在素质教育逐渐普及的今天,将民族歌剧以文本的方式,带进课堂、写进教材,利用地域优势结合地域历史背景,借助校园环境与民族歌剧文化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民族歌剧文化传播,可以体现高校教育对民族歌剧的重视,促使民族歌剧更好地可持续发展。并且民族歌剧的传播与传承离不开青年一代,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号召高校进行整合,源源不断的学生为民族歌剧的传播提供了尽可能多的受众,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民族歌剧的传播与传承。如在高校开设中国民族歌剧课程,能够让广大青年学子认识到民族歌剧的深刻内涵,对于增强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民族歌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高校是系统化传播民族歌剧最好的一个阵地,高校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让民族歌剧真正走向校园,促使高校成为民族歌剧成长的沃土。
1.充分发挥学生歌剧社团的带动作用
中国民族歌剧的传播应以学生歌剧社团为平台,通过与学生歌剧社团紧密结合,利用校园网、校广播站等宣传途径,在坚持开展中国民族歌剧宣传的基础上,使中国民族歌剧融入校园文化中。如坚持开展“中国民族歌剧走进校园”“中国民族歌剧走进青年”等主题活动,加大学生对中国民族歌剧的了解,零距离接近中国民族歌剧,从而最大限度地感受中国民族歌剧的艺术魅力,不断提升他们的艺术素养。另外,中国民族歌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红色主题的歌剧是红色文化的凝练。在高校中,通过红色歌剧排练、排演等活动,不但可以更好地记录和传播民族歌剧,还能更好地让大学生参与到故事中,提升对他们的集体主义、英雄主义、奉献精神和团结精神的培养质量。每个参演演员和观众都是一种传播中国民族歌剧的载体,再加上借助舞台艺术表演形式,可以艺术再现历史场景,将观众带回战争年代,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延长中国民族歌剧在学生心中的传承周期。
2.加强高校自身传播途径
将民族歌剧列入高校艺术鉴赏普及教育中,面向非音乐专业学生,开设音乐鉴赏等艺术选修课,通过长期的艺术训练,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如在课堂上播放经典片段,让学生在课后撰写观后感、搜集更多相关资料,能够极大地提升中国民族歌剧在高校传播的效率。同时,将中国民族歌剧或起音乐片段引入高校合唱团、交响乐团音乐会曲目中,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悟艺术。而在校园中,为了让学生在艺术熏陶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艺术修养,借助校内广播电台、音乐节目等载体播放中国民族歌剧,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视觉盛宴,提升中国民族歌剧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另外,在高校中组织学生进行中国民族歌剧排演、巡演、可以避免歌剧演出只有音乐专业学生参与的问题,吸引学生近距离接触中国民族歌剧。同时可以邀请各学院的文艺骨干对中国民族歌剧进行创新,然后借助学校网站、贴吧、抖音直播以及公众号等平台,加深学生对中国民族歌剧的了解,促进中国民族歌剧在高校的传播。
3.加强中国民族歌剧的课程建设
民族歌剧课程建设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一套完整的民族歌剧音乐课程教育体系,关系到高校学生知识的完整性和整个地区教育的完整性。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民族歌剧与西方歌剧的关系,坚持以中国特色的民族歌剧文化为课程建设主题,突破以西方音乐结构为标准的教学体系和方法的制约,将民族歌剧创造所依赖的社会文化背景及资源结合到新的音乐课程中,并借助高校平台创造,在整个地区中形成共享文化,促使高校学生通过课程学习、熟悉中国民族歌剧音乐风格和音乐形式,拓展中国民族歌剧文化在高校的传播效果。另外,高校应重视中国民族歌剧教材的编写,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广泛收集本地区、本民族的优秀民族歌剧作品,通过精心整理,编写出最能体现民族歌剧特点的教材。同时民族歌剧教材的编写应注意通俗易懂,与当地文化、风俗相结合,从高校非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编写教材供学生选修。中国民族歌剧教材的编写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民族歌剧音乐的情感,有利于学生系统地认识民族歌剧,能够满足现代教育、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求。
对于中国民族歌剧的传播来说,高校是一片肥沃的土壤,在高校传播和发展中国民族歌剧,可以让中國民族歌剧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形式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天地。而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在高校传播中国民族歌剧,不但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看待并尊重中国民族歌剧,还能开拓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激发当代大学生爱国热情,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去了解中国民族歌剧。目前,高校虽然没有作为专门的中国民族歌剧课程来学习和表演,但可以通过整理一些经典歌剧剧目作为一种优秀音乐文化来学习,如:歌剧《白毛女》通过人物塑造,全面展现了亲情、爱情、友情三大情感,对当代大学生树立自强、自尊、自立的信念具有很大的帮助。诸如《洪湖赤卫队》《井冈山》等经典的民族歌剧在高校传播,通过将民族歌剧带进课堂、写进教材等途径,可以不断激发高校学生内在的道德动力,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切身体会到战争年代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体验到红色精神真正的内涵,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总之,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歌剧充满了教育意义,在高校传播民族歌剧不仅让高校的公选课程变得更加丰富,还让这一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让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民族歌剧之所以能够深入地扎根人民大众的心里,除了它能够带给人们高雅的艺术享受之外,还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带有浓郁的区域音乐风格和文化特色,彰显了社会和音乐的演进历程。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没有离开民族文化,一直“坚守东方旋律”,不但传扬了时代精神,还将歌剧的展演重心放在人物上,让新思想、新主张、新观念深入人心,最终外化为人们自觉行动,如浙江省民族歌剧《呦呦鹿鸣》,创作者以父女、夫妻、同事间的对唱、重唱的形式,从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的生活、工作情节出发,生动揭示了科学家追逐梦想的执着、锲而不舍的精神,让观众看到了时代精神的价值与时代人物魅力。推广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民族歌剧剧目,可以从思想、道德、情操等各个方面,使学生得到提升和熏陶,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民族歌剧,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爱情观,激起他们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文系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中国民族歌剧在高校传播路径及影响力的探索与研究,(2017C00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丹:《中国民族歌剧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运用探析》,《戏剧之家》,2021年第7期。
[2]戴勇:《漫谈高校民族声乐教育中红色经典主题作品的教学》,《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1年第6期。
[3]贾燕:《跨界唱法与风格交融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高教学刊》,2021年第5期。
[4]安师瑶:《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创新研究》,《音乐生活》,2021年第4期。
陈曦泽 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