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课不停学 相聚在云端
2021-01-18孙贺
摘 要:适逢学生寒假,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中国大地,这场疫情更像一场“大考”,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考出了中国思维、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停课不停学”的防疫举措也是对我们往日教育的一场考验!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对停课不停学,我们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抗击疫情,学会了思考“责任”“担当”“亲情”“生命”等人生重大主题。
关键词:疫情;停课不停学;小学教育
适逢学生寒假,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中国大地,这场疫情更像一场“大考”,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考出了中国思维、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停课不停学”的防疫举措也是对我们往日教育的一场考验!作为教育工作者,停课不停学,学生的成长奇迹和缺失,是否让我们对自己往日的教育教学有个清醒的认识?何谓最好的教科书?我们会毫不犹豫地说:“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何谓最好的学习方式?我们会肯定地说:“自主、参与、体验、实践、探究!”何谓最好的教育?我们会郑重地回答:“能够留给孩子带出校园、带进社会、带进孩子的一生,沉淀在孩子生命中的教育。”
一、 面对疫情,学会思考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在这场疫情中我们看到了许多不负人民的人和事。老师虽然没有到疫情一线,但是疫情给我们带来了很多问题:面对停课不停学,我们该怎样进行教学?教什么?怎么教?底线在哪里?都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面对疫情,我们再次思考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要义,不是呵护身体以求得生命的长度,而是生命的自我觉醒和对社会责任的主动担当。对他人、对其他生灵怀有恻隐和同情之心,对生命、对自然抱持关切和眷恋之心,才是生命教育的至深含义和不竭源泉。离开这些,只局限于生命的长短,那不是生命教育的真义,因为这离美善尚有距离。鲁迅笔下的“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约翰·多恩笔下的“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如此守望相助,期盼世界大同,是我见过的关于生命教育最宏大而温情的诠释。
在疫情暴发之初,我曾给孩子们十点小叮咛:“忙着有趣,就没空无聊!”既是为孩子们提供一些具体可行的路径,也是为了给自己清晰的提醒。我借助微信这个平台,每天与孩子、与家长进行实时互动:每天回复孩子们的问题,开通一条心灵交往的秘密通道;每天给孩子们布置一个小话题,并一一回复他们的留言;每天欣赏他们的学习成果、体锻视频、艺术作品、劳动成果及亲子互动的生动场面;每周相约同一时间看同一部电影……
都是一件件具体而微的事,但都是生动有趣的事,没有佩戴生命教育、责任教育、亲情教育等帽子。我始终相信,一个懂得自我反思、自我建设的人,会自成一个独立且生长着的系统,一生谦卑,也一生高贵。这对担负健全人格之责任的教师,尤为重要,因为离开了这些,对孩子的教育就会同在大海中舀出一瓢淡水一般艰难。
二、 面对疫情,学会抗击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倾听了孙校长的微课《童心·战疫》我找到了面对停课不停学的教育教学方向。校长告诉我们面对这场疫情我们可以从疫情中的人、事、物去做思考,针对低年级的小同学还分别做了看图说话和写话的训练,这才是踏踏实实地为学生服务。2月27日我组织全班学生线上观看孙校长的《童心·战疫》,学生把观看时的视频、照片、笔记上传给我,作为第二周线上班会的一个内容,我们做成美篇进行宣传。
针对本次疫情,孙校长教导我们,经历就是财富,参与了才会有经历,经历了才会成长。看《童心·战疫》微课,孩子们学到了很多面对疫情的做法,为孩子们提供了很好的疫情素材。这样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孩子们在小小的年纪里获得了丰厚的成长资源,抓住这个契机,用一双慧眼去关注这场战疫,真的能够实现成长超越,受益匪浅。对健康、对责任,对担当,尤其震撼于中国思维、中国速度、中国规模、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对学生是一次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
我身边的扬帆老师,她身为我们的组长,带领全组老师群策群力,共同抗疫。班主任从1月24号就开始了疫情期间的各种表格填写汇报,她安排部署我们组的各项工作,把转给家长的信息给我们编辑好,怕老教师身体吃不消,带领组里的张婷婷和张雨萌两名年轻老师在背后做了大量的开学前的准备工作,事无巨细,我深刻地体会到:疫情阻隔不了我们进行教育教学的脚步。2月17号是学生开学的日子,她代表全组拟写了致四年级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在信中对家长对学生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我们做到了同舟共济,共同抗疫。
三、 面对疫情,学会成长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面对疫情老师要学会停课不停学,离校不离教。疫情初期阶段我把学生的家庭信息收集起来,统计出京进京学生情况,进行家庭性排查。2月17日是正式开学的日子,我们做了抗疫沙龙——新型冠状病毒防控知识之权威10问,让学生做好家庭防护措施。第二周利用线上班会,在延期开学期间,根据本班情况,每天推荐学习课程供同学们在家学习,并提倡劳逸结合,加强体育锻炼和德育培养。家长和同学们有任何疑问,都积极与我联系进行探讨。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同学们在老师与家长的关心下都保持了固有的学习状态。同时完成了防疫知识宣传,学生利用自己的特長展示防疫知识。
3月2日第三周的班会我们采取线上直播,我教育学生这个学期虽然我们不能准时在学校里相聚,但疫情不能阻碍我们有条不紊的日常,不能阻碍我们学习的态度,更不能阻碍我们坚定的信念和彼此互相支持打气的决心。虽然推迟开学,但绝对不能推迟你的勤奋,更不能推迟你心中的理想信念。不能做一个每天在家里毫无计划,自由散漫,除了电子产品无其他兴趣的孩子。
告诉学生自律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养。你们是祖国的希望,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国家。这场疫情下,我们是一直是被保护的,告诉学生,现在保护我们的人早先也曾是千千万万个现在的你们啊,所以请叫醒你的自律性吧!做一个战士而不是一个被懒惰、网络左右的胆小鬼。这个特殊的假期,我们要开启更高强度的自律。没有父母老师的时刻督促,相信你会一天比一天有所提升的。孩子们在第三周交出了一份份精美的作业,一张张成长的图片,一个个运动的视频。
3月9日第四周的线上班会孩子们积极响应“停课不停学,延期不延学”的号召,迅速开展了线上学习。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抗“疫”信心,激发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意识,端正学生的居家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我利用晓黑板和微信群指导学生生字的书写方法,纠正学生读书的错误字音,对学生采取了分层管理。之后每周一次的线上班会,我们都齐聚“云端”展示学生各方面的作品,以此激励学生居家学习的热情和方法。
我告诉学生:特殊时期在家学习就是一种担当,是对自己和他人负责,也是对疫情防控的最大贡献。少先队员应时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爱国爱民的奋斗精神和家国情怀。通过学习了解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抗击在一线的白衣天使们等先进人物事迹,让学生懂得他们以榜样的力量照亮了抗疫的战场。学生深刻认识到什么是国家脊梁,和平年代的战士,人民的英雄,也让同学们重新定义了偶像。孩子们从寒假回归到正常学习状态,积极配合学校网上开课的相关安排进行学习。线上学习期间,按时上课、认真听课、细致做笔记,课后积极思考、按时完成各学科作业,做到停课不停学。让学生懂得:播种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三月是一个讲文明、树新风,让雷锋精神吹遍社会每一个角落的季节,同时也迎来了“三八妇女节”。懂得感恩,才会发觉世界如此美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老师和身边的朋友不知给予了他们多少的爱。我结合“三八”妇女节开展教育活动,使孩子们在“知恩、感恩、报恩”的系列活动中养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心他人、热爱学校、回报社会的崇高道德风尚。一张精美的贺卡,一碗精心的炒饭,一盆精致的插花,一笼美味的馒头,一盘清香可口的菜……
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如果不是因为经历了这次疫情,很多同学可能还不会深入思考“责任”“担当”“亲情”“生命”等人生重大主题。通过这次特殊的人生经历,通过这一堂堂特殊的班会,同学们其实都在思考,也都有所感悟,有所成长。有的同学在笔记里写下感想,有的同学通过作文表达内心感悟,也有的同学提笔写下内心所思。这一刻,肉眼可见,思考在进行,成长在发生!
法国作家莫泊桑说过:“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我们的一生,就是一本回忆录。当你阅读的时候,是苍白无力、悔恨内疚,还是心潮澎湃、热泪盈眶,完全看你从今天开始如何下笔。愿你的复盘,有助于自己:穿越生命,跨越时间,遇到危机,从容应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参考文献:
[1]朱滨燕.构建灵动课堂:基于停课不停学背景下培养学生数学课堂学习能力的研究[J].新课程,2020(35):117.
[2]杨世震,王方.从“停课不停学”看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4):233-234.
[3]黄志红,何非.“停课不停学”在线特殊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建议[J].现代特殊教育,2020(15):29-30.
[4]刘佳,张超,邱瑞玲,等.疫情期间“云端”教学 为教育改革埋下希望的种子:天津市教育系统实施“停课不停学、学习不延期”工作综述[J].天津教育,2020(22):4-8.
[5]董振.運用信息技术全面助力小学低段英语线上教学:“停课不停学”背景下开展线上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界,
2020(30):32-33.
[6]谭妮妮.让云课堂成为教学新生态:关于停课不停学的实践探索[J].试题与研究,2020(17):67.
[7]吴俊清.在全省中小学“停课不停学”总结交流暨基础教育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节选)[J].山西电教,2020(2):3-4.
作者简介:孙贺,北京市,北京市通州区东方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