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腹腔置管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
2021-01-18张声
张 声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广东 深圳 518000)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急腹症之一,不仅会引起胰腺本身发生缺血、坏死,病症发展还可累及其他脏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往往发病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治疗不及时,则可能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严重导致患者死亡。在SAP治疗中,开腹手术对患者身体影响较大,治疗过程凶险,并且不利于患者预后。采用微创介入治疗在阻止病情发展的同时,还具有微创、安全的优势。本文针对超声引导下腹腔置管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进行了探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7年3月—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5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进行超声引导下行经皮穿刺直观引流术,分为置管组与对照组,各25例。置管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23~64岁,平均年龄(42.6±7.8)岁;发病原因:胆道疾病15例,酒精6例,不明原因4例。对照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23~63岁,平均年龄(42.3±7.9)岁;发病原因:胆道疾病16例,酒精7例,不明原因2例。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收入重症医学科,给予常规综合治疗:严密检测患者生命体征;进行液体复苏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持循环稳定;抑制胰腺外分泌;使用胰酶抑制剂;给予对症药物预防或治疗感染;给予营养支持治疗;进行应激性溃疡大出血预防治疗;解痉止痛治疗。
置管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超声引导下行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具体步骤:根据超声评估患者早期相关性腹水情况,并定位腹腔积液,确定引流部位及置管数量;对穿刺置管部位进行常规消毒,并铺设无菌巾,给予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腹部穿刺采用带侧孔的中心静脉导管,穿刺过程需要注意对腹腔内脏器的保护;在积液位置放置导丝,然后拔出穿刺针,并沿导丝在积液处置入导管并固定好,与引流袋进行连接。对引流液进行常规检查、淀粉酶测定、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每日观察引流情况,在患者身体状况明显好转,且24小时内的引流量小于10 ml,配合影像学检查提示无积液,引流液各项指标正常,则尽早拔除导管。
1.3 观察指标
临床治疗指标包括积液消失时间、CRP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时间以及住院天数。并发症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 P S S 2 0.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临床治疗各项指标
置管组各项治疗治标恢复时间及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治标及恢复情况比较(d,±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治标及恢复情况比较(d,±s)
?
2.2 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对照组ARDS发生率为4%(1/25),MODS发生率为8%(2/25);并发症发生率为12%(3/25);置管组ARDS发生率为0,MODS发生率为4%(1/25),并发生发生率为4%(1/25)。置管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全身疾病,损伤因子会造成大量炎性介质以及多种细胞因子在血液循环中释放,在激活自身的同时促使其他因子释放,导致发生连锁放大反应,进而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因此,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病快、发病急、病死率高。随着医疗科技水平的发展,微创介入治疗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超声引导下腹腔置管方法,利用超声对患者早期腹水情况进行评估,从而确定引流部位以及置管数量。同时,在早期进行多部位穿刺置管引流,缓解患者早期相关性富水情况,从而降低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有效改善微循环,抑制并发症。此外,腹腔置管操作方便,微创,对患者身体影响较低,安全性较高,有利于患者预后。
本次研究表明采用超声引导下行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各项指标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