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交锁髓内钉与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骨折的疗效
2021-01-18程玉奎
程玉奎
(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人民医院,吉林 辽源 136200)
近年来,随着交通业、运输业、建筑业等多项事业的高速发展,导致股骨骨折发生几率明显增高。股骨骨折一旦治疗不当可引发不良后果[1]。因此,本研究以66例股骨骨折病患为例,旨在对比交锁髓内钉、钢板内固定的临床疗效。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8年5月—2019年7月医院骨科接收的股骨骨折病患66例,据不同术式分成交锁髓内钉组与钢板组,各33例。交锁髓内钉组:18例男患、15例女患;年龄18~65岁,平均(34.22±2.83)岁。钢板组:17例男患、16例女患;年龄18~66岁,平均(34.46±2.81)岁。2组均已排除重要脏器损害患者与精神疾病患者,其一般资料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可比。
1.2 方法
交锁髓内钉组:予以连续硬膜外麻醉,常规消毒后取仰卧位,开放性骨折者先进行清创,在大转子近端取长6 cm的切口,使梨状窝充分暴露,经梨状窝放置导针,处于水平状态,且低于小转子,置于髓腔中心,并进行扩髓,大于髓腔直径,约0.5~2.0 mm,待骨折端对位良好后,将髓内钉插入,再将远端锁钉、近端锁钉依次放入,术后使用氯化钠溶液(浓度:0.9%)彻底清洗创面,经负压引流后仔细缝合切口。
钢板组:连续硬膜外麻醉后,呈仰卧位,围绕骨折部位取外侧切口,约15 cm长,使骨折端暴露后将骨折部位已损坏的软组织彻底清除,利用C型臂机进行骨折复位,后行骨膜剥离操作,再将锁定钢板放置于前外侧,逐个钻孔拧入螺钉,冲洗创面后进行负压引流,再仔细缝合切口。
两组术后均予以抗生素抗感染治疗,2 d后拆除引流管,并指导患者行功能康复训练。
1.3 观察指标
对比交锁髓内钉组、钢板组的相关临床治疗指标,主要依据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对比交锁髓内钉组、钢板组的膝关节、踝关节的活动度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将66例股骨骨折病患的术后关节恢复数值与并发症发生率均纳入SPSS 21.0软件分析,分别进行t、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相关临床治疗指标对比
经过相应治疗后,交锁髓内钉组病患的相关临床治疗指标均明显优于钢板组病患,所得数据在统计学上具备价值(P<0.05)。见表1。
2.2 两组术后恢复状态对比
经过相应治疗后,交锁髓内钉组病患的膝关节、踝关节活动度均明显高于钢板组病患,所得数据在统计学上具备价值(P<0.05)。见表2。
表1 两组相关临床治疗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相关临床治疗指标对比(±s)
?
2.3 两组并发症情况对比
交锁髓内钉组术后发生1例感染、1例膝关节疼痛,无骨不连病例;钢板组发生2例感染、3例膝关节疼痛,2例骨不连;交锁髓内钉组的并发症发生率(6.06%)显著低于钢板组(21.21%)(x2=9.745,P=0.001),所得数据在统计学上具备价值(P<0.05)。
表2 两组术后恢复状态对比(±s)
表2 两组术后恢复状态对比(±s)
?
3 讨 论
在股骨干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大多会选择钢板内固定法[2],虽然能够得到较为确切的治疗效果,然而因为需要将钢板放置到骨膜内侧,所以需剥离处理一些骨膜,以此来确保钢板与骨皮质之间的严密贴合,这也极易损伤到骨折部位周围软组织,不利于骨折愈合时的正常血供,在极大程度上影响骨折端口的愈合速度,从而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3]。交锁髓内钉内固定主要是中央型平板式固定,这一治疗方式对骨骼的生物特性造成的影响比较小,满足产生严重生物学契合固定原理[4],加上具备自身锁定功能,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减少旋转和移位等情况的出现,也有利于骨折端口尽快愈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髓内钉固定的应用优势在于:创伤小,骨折稳定效果佳;骨折尚未完全愈合后,髓内钉可起到支撑功能;旋转移位、短缩等情况少,术后并发症少[2]。而钢板内固定则存在创伤大、钢板易变形、并发症多的应用缺陷[5]。
本次研究中,经过对应治疗后,交锁髓内钉组病患的相关临床治疗指标均明显优于钢板组病患,交锁髓内钉组病患的膝关节、踝关节活动度均明显高于钢板组病患,交锁髓内钉组的并发症发生率(6.06%)显著低于钢板组(21.21%),所得数据在统计学上具备价值(P<0.05)。由此可见,交锁髓内钉固定的临床疗效比钢板内固定更佳,交锁髓内钉固定术比钢板内固定术更值得推荐至股骨骨折病患临床治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