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方院校角度的后疫情时代MOOC建设与应用的思考

2021-01-18魏晓君阴建华张彤曹原

职业时空 2021年6期
关键词:师生疫情课程

魏晓君 阴建华 张彤 曹原

摘要:文章就疫情前后高校MOOC的发展和使用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和思考,提出集中培训学习是MOOC推进的有效策略,培训内容应涵盖支撑MOOC的信息技术和新型教学模式的内涵及有效组织方法;鼓励师生要更新观念、勇于接受MOOC教学带来的新挑战;建议管理者及时调整教学评价体系,积极推进MOOC发展的同时,避免重复性建设。

关键词:MOOC;地方院校;后疫情时代

从全球视野看,2012年已被公认为MOOC元年,Udacity、coursera、edX三大MOOC平台正式上线。从国内视野看,在2020年春季疫情爆发之前,我国有名的MOOC平台已有十几个,所涉专业科目广泛,门数已经达到上万,但相对于中国高校庞大的数量基数、学科、专业设置总量而言,MOOC在一些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仍以一种高不可攀的神秘姿态存在,直到2020年春季学期的疫情,MOOC才在高校教学中彻底流行起来。

2020年秋季学期,在结束了半年的线上教学后,师生们又重新踏入校园,似乎又恢复到了疫情前的平静与授课学习模式。但关于后疫情时代的教学模式、课堂设计、教学及学习效果评价的话题和讨论却慢慢多了起来,作者在经历了2020年春季线上教学实践后,对线上线下教学模式进行了调研与思考,提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MOOC概述

(一)MOOC起源与发展

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是大規模开放式在线课程的英文缩写。从2011年MOOC一出现,高等教育先锋如斯坦福、麻省理工、哈佛、耶鲁、伯克利等顶尖大学、企业家代表如比尔盖茨、超重量级组织机构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达沃斯论坛等就对MOOC给予了高度关注和投入。

2012年由斯坦福大学创办的Udacity和coursera、麻省理工与哈佛大学共同创办的edX三大MOOC平台正式上线。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John Hennessy)将MOOC比作教育史上“一场数字海啸”。很快,这场史无前例的高等教育革命便势不可挡地进行扁平化扩散,欧亚国家紧跟其后,2013年4月在欧洲远程教育大学联盟(EAD—TU)的主导下,泛欧MOOC计划正式启动,OpenupED作为最早的泛欧洲MOOC平台,创始伙伴包括法国、意大利、荷兰、英国、俄罗斯、土耳其等11个国家,平台课程涉及10种语言和数类主题。 2013年9月,由远程教育机构——英国公开大学(The Open University)出资建立的FutureLearn正式上线,并迅速发展成为欧洲最大的MOOC平台。同年,日本、新加坡、韩国、北京、上海的知名高校等、也积极投入MOOC建设。2013年10月,清华大学MOOC教育研究中心研发出的“学堂在线”堪称中国一流大学自主MOOC平台的典范。

(二)MOOC的强大优势

实践证明MOOC打破了大学的围墙和界限,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进程,使当今世界上最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可以依托MOOC传播到世界各地,使高等教育从只能为大学生服务的“小众教育”转变为能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大众教育”,使那些因各种原因而无缘高等教育的人们,有机会免费学习到全球顶尖高校、顶尖教授讲授的课程,并且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设备,实现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终生学习,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同时也拓展和强化了大学人才培养的社会服务职能,实现了教育的公平。

自MOOC元年至今,MOOC在教育技术、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等方面引发的变革已经显现,所产生的积极效应正在被认可,如果对MOOC还有争议,在立项和研究内容方面应该集中在如何才能做得更好上,而非再继续讨论是否开展MOOC。积极开展MOOC建设和教学已是不容置疑的时代需求。

二、 MOOC建设需要理智跟进

(一)MOOC课程的高成本投入

MOOC课程需要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开发和管理这些资源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投入。相关数据显示,耶鲁大学每门开放课仅制作费就高达3-4万美元,麻省理工学院每门开放课的制作费需2万美元,英国的FutureLearn等平台开设一门MOOC的费用大约为2-3.5万英镑。在我国,制作一门MOOC课程也需要2-3万人民币。在制作时间上,制作一门MOOC课程从与教师讨论策划到正式开始拍摄,准备时间一般需要两个月。制作一个10-15分钟的MOOC视频,即便在素材较为完备的情况下,后期制作人员也需要再花费两天左右的时间完成。

(二)MOOC课程的名校情节

MOOC 课程的开放性特征,凸显了名校优势,加大了国际、国内高校之间的竞争。以国内高校为例,首先知名高校参与MOOC建设时间早,主讲教授知名度高,随着越来越多著名大学的知名课程被挂到MOOC平台上,普通院校MOOC建设面临着巨大压力。站在学生的角度,选择名校知名教授的知名课程学习无可厚非,但另一方面,随着学生选课重心的集体偏移,普通学校的MOOC课程倍受冷落,存在注册率低,甚至闲置的尴尬局面。在运作成本、精力投入、社会效益等方面都是极大地浪费。

(三)MOOC课程的理智建设

为避免上述尴尬和浪费,普通高校应根据本校具体情况因校制宜,将有限的资金用在突出优势和特色凝练上,而非盲目跟风和重复建设,尤其在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的MOOC建设上更要慎重。应从实质性提升本校教学质量为出发点进行考量,避免因重复建设使自己的MOOC课程陷入“昙花一现”“孤芳自赏”的境地。从教育产业发展角度看,避免重复建设,落实潜在利润,也有利于实现MOOC产业链条的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

三、集中培训:推进MOOC的有效策略

从目前MOOC建设情况看,MOOC的宏观发展态势良好,但微观推进还存在可商榷之处。

截止到2019年1月25日的统计数据显示,有各省市自建MOOC平台和依托已有大型知名MOOC平台进行运营这两种模式,全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建立了省级高校课程联盟MOOC平台有21个,占比约为65.63%。说明各省市对线上教学平台的搭建非常重视,MOOC作为各省市统筹构建课程共享联盟的主要方式发展迅猛。

2020年,针对线上教学的各种调研此起彼伏。众多调研内容中,疫情前后师生对MOOC的态度和认知反差最明显。疫情前,在接受调查的老师中仅有不到10%的老师表示比较熟悉MOOC,听说但不了解详情的占到50%。50岁以上的老师中有90%的老师表示没关注过,也不想关注,认为那是年轻人的事情,对自己已经形成的教学风格和模式,不愿意再耗费时间和精力去改变。80%的老师都不认为MOOC会对高校教育产生巨大冲击,像精品课那样,换个概念和套路红火一阵而已。被调查的学生中,尽管有近60%的同学表示了解MOOC,但真正在MOOC平台注册并坚持学习的不到10%。疫情后,师生对MOOC的认知180度大转变,师生在半年时间内都成了运用MOOC进行线上教学或学习的行家。尽管也有质疑声,但MOOC体检后所带来的的震惊与兴奋已成为师生们课后讨论绕不过去的话题。

从上述疫情前对MOOC的不了解和排斥,到疫情后对MOOC的认可与跃跃再试,在MOOC平台的使用和推进策略上,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内容。

2020年新冠疫情前,MOOC课程建设主要采取教研立项的方式,因立项数量有限,仅此一项就使得大部分老师望而却步,使绝大多数师生置身其外。没立项,自然也就不会投入太多精力关注此事,有的也只是关于MOOC的碎片化信息。即便成功立项的老师,后期也是悄无声息的结题,并未就建设和应用效果进行大范围的经验交流和推广。再加上MOOC是以信息新技术为背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MOOC高不可攀的神秘感,使得大部分教师不愿意放弃已有的教学经验和课程设计去重塑再造原本熟悉的教学内容,更不愿意再去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学习那些支撑MOOC的新技术。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参与MOOC建设和应用的积极性。

因为2020年春季的新冠疫情,所有的教育院校都不得不进行线上教学。迫于开学在即授课需要的紧迫和压力,关于MOOC、SPOC及相关操作方法、课堂组织方法的集体、集中培训此起彼伏,短时间内促成了师生对教育技术手段的饥渴式学习,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深刻思考。经过几番密集型集中培训后,被归为“数字原住民”的青年教师的上手速度及熟练度毋庸置疑,即便是被称为“数字移民”或“数字难民”的中、老年教师也很快适应了线上教学,且凭着多年来对教学岗位的热爱及责任心,在应用效果上不输年轻教师。

实践表明,在MOOC初期,采用教研教改立项可起到攻关效果,但在后期使用过程中,集中培训更能激发大家使用MOOC的热情,增进交流的机会。且通过“学习+实践”,使得这种大规模的集训比立项研究效果显著、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立竿见影,不失为后疫情时代保证MOOC持续应用的推进良策。在后疫情时代,应继续保持定期集中培训的推进方式,针对线上教学的新技术、新方法进行交流和学习,巩固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实践成果,总结经验,查漏补缺,开拓创新。

此外,除了要保持定期集中培训使用方法等信息技术层面的内容,还要针对不断出现的新教育理念加大系统性理论学习,如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育理念的内涵及课堂设计方法的培训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好线上资源,把控课堂设计的正确方法,避免片面和盲从,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切实提升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四、观念重塑

(一)从教师的角度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MOOC建成后并不就意味着可以完全大撒把,不可以让在校选修该门课程的学生完全进行线上自主学习。教师熟悉現有MOOC资源,要对课程大纲、课程章节、知识点进行梳理,及时查漏补缺提供更多相关学习资料链接。除此之外,加强和完善评价体系建设也是MOOC教学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考勤+作业+考试的评价模式过于简单片面,借助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是当前评价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由于使用MOOC教学的老师不一定是MOOC的建设者,因此在对学生的课前自学进度、线上作业完成情况、章节测试成绩等数据无从掌握。因此,综合SPOC、QQ等方式获取形成性评价数据,需要使用MOOOC的教师进行研究和尝试。

教师要强化责任心。在线教学、混合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与与传统教学具有明显区别,教师在实体大学中所扮演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讲授者转变为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观察者、评价者、促进者。教师的监督管理、干预提醒、能否及时答疑互动,直接关系到课堂抬头率和考试的合格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通过师生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流、人格的对话,促进学生内化于心的学习动力的形成。这个过程是一个艰苦的修行过程,需要教师首先要热爱本职工作,努力培养崇高的职业道德品质,爱生如子、良心铸就教育之魂。

在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下,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是相当繁重的。现在,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又要承受这种新型工作方式的变革和挑战,在时间、精力、心理上难免会有一些困惑和不情愿。但是,利用MOOC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是未来教育模式的发展主流,高校教师必须要尽早、尽快地调整心态,打破陈规,完成这场“自我革命”。

(二)从学生的角度

MOOC需要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然而国内高校的许多学生习惯了高中阶段的讲授+课后作业的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师的依赖性大。此外,在经历了严酷的高考后,许多学生以“报复式”方式迅速丢掉了高考阶段的一切坚韧与勤奋,将自己的学习目标仅仅定位为“期末不挂科”,参与MOOC学习的态度不够主动。当然,学生进入大学后需要有一阶段的适应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面对信息爆炸、知识迭代加速、学科交叉、终身学习、创新意识的新时代新要求,学生应该尽快转变学习习惯,树立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网络学习才是自身个性化学习、高效学习的重要渠道的新观念。这个过程需要学生的自我救赎,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督促,是一个师生共同修行的过程。学生要有奋发图强、自我塑造的意识,教师更要回归本分,做学生攀登路上的阶石、奋斗路上的抓手、成功路上的推手,爱岗敬业,勇于奉献。

(三)从管理者的角度

2020年秋季学期,在疫情结束师生返校复课后,MOOC的使用率直线下降,几乎完全回到疫情前的教学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思维,回到老样子驾轻就熟;二是教学管理制度保守性的制约,认为线上教学容易造成教学组织松散,这种散养式教学容易让师生都处于无约束状态,自由散漫,尤其那些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会更加放任自流,影响学习效果,从而不再继续鼓励开展线上教学。

不可否认,的确有个别责任心不强的老师有过类似的情况,但是作为管理者不能因为个例就因噎废食而裹步不前。如果严格按照线上教学的课堂组织要求规范安排教学、按照形成性评价机制进行过程监控,教师的工作量和学生的学习任务量不但不会减少,反而比课堂教学要增加很多。另外,管理者可以通过教学评价机制和监管机制对线上教学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过程及效果进行监管监控,有效杜绝走形式、不负责的教学乱象,促进新型教学模式的良性发展和可持续性推进。而对于那些开展线上教学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老师,应采取鼓励爱护的激励机制,允许师生有试错纠偏的过程,在教学资源配置、考评机制上给予大力支持。切莫急于求成、以偏概全,让勇于参与教学改革的老师感觉费力不讨好,伤了师生的积极性。

结   语

自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次将本校的教学课程上传到网络以来,视频公开课、MOOC、SPOC等在线教育模式发展如火如荼。这种基于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和网络新技术发展背景的新型学习形态应运而生、因需流行,已经从最初的教学资源分享平台发展成为跨学科、多元化、高水平的网络互动课程。教改潮流势不可挡,广大师生和管理工作者要齐心协力,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理念,夯实工作、精准改进、勇于创新、接受挑战,重塑教育教學新形态。

参考文献:

[1] 白宇飞.MOOC宏观研究与微观探索[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5.07.

[2] 罗孟儒.各省市高校课程联盟慕课平台调研分析[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9(10):113-116.

[3] 钟启泉,崔允潡.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82-283.

[4] 井迪.大学生慕课满意度调查[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年.

[5]  杜玉霞,贺卫国,田翠爽.高校应用 MOOC 教学的制约因素探析[J].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8):32-35.

[6] 潘宏刚,王树群,王强,高宇,姜鑫.“以本为本,立德树人”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0):109-112.

收稿日期:2021-09-24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9GJJG603)

作者简介:魏晓君(1973- ),女,河北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服装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师生疫情课程
战疫情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