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施提问 让数学学习真实发生
2021-01-17程艮凤
摘 要: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数学课堂提问是教师了解信息、引导学生思考、落实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通过提问还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并发现自己讲课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措施。然而,综观许多数学课堂,满堂问者皆有人在,更有甚者在课堂上多次提出浅显、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的“一问一答”式的问题,看似课堂气氛热烈,实则缺少学生的独立思考,容易使学生养成“人云亦云”的习惯。那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有效的问题呢?
关键词:提问;数学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34-0028-02
引 言
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学科,如何让学生喜欢上数学,对数学感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如何教。在这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新的尝试,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数学[1]。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高质高效的课堂。
一、问在新知教学前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清楚学生的想法,并从学生的认知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落实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因此,新课教学前,教师不妨了解一下学生对新知的预习情况,以及学生最想学习的知识点。以问题引领学生思考,学生有了困惑,就会产生解决困惑的愿望,这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时,教师板书课题,直接提问:在数的王国里,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位新朋友——百分数,对于百分数,你们想学习哪些知识呢?学生思考后回答的内容精彩纷呈。有学生说想知道“百分数的读、写”;有学生想知道“百分数为什么叫百分数”;有学生想知道“百分数和整数的区别”等。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将这些问题进行分类。其中,对于“百分数的读、写”,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课本中寻求答案;而“百分数的产生及意义”则作为本节课重点探讨的内容。整节课以学生想要学习的百分数知识为教学主线,以学生的自学和共同探讨为教学手段,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而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学习、主动交流,学习热情高涨,回答问题也很积极,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问在激发兴趣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的动力系统中,兴趣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特别在开展新课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两个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一课时,教师首先出示用红、黄两种彩纸剪成的两个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学生一眼就看出红色彩纸的长方形面积大。接着,教师再出示两个大小比较接近的长方形,问学生:“这两个长方形,谁的面积大呢?”学生凭肉眼已经无法看出谁大谁小,这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于是,学生开始寻找各种方法,比较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有的用小正方形摆,有的在两个长方形上画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有的在两个长方形上蒙上方格纸……而在用小正方形摆满长方形以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规律。
教师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也为学生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发现其中规律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源,让学生体会到探索的乐趣。
三、问在知识关键点
教师有意识地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能帮助学生理解、突破重难点知识。教师要在备课时设想如何给学生展示和讲解才能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设计的问题尽可能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更具象的认知。在学习数位顺序表后,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数位的理解,提升对数位的认识,教师设计了一个拨珠活动。教师在计数器上将一颗小珠子分别放在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上,让学生读出这些数。当学生说出“1、10、100、1000、10000”时,教师顺势问道:“同样是一颗珠子,为什么读出来的数变化这样大呢?”“每次放的位置不同!”“因为放在不同的数位上!”“数位真神奇呀!”……这一问引发了学生的认真思考,使其深刻体会到同样是一颗珠子,放在不同位置,所表示的数字截然不同,从而加深了对数位的认知。
四、问在思维矛盾处
教师要及时、敏锐地洞察学生的反应,并据此及时调整课堂的教学节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都要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为基准,这样才能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要和学生适时互动,观察学生的反应,采取适当的方式收集学生的反馈,根据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例如,在教学“比赛场次”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从简单情形思考的策略”的重要性,教师首先出示情境图和问题:10个队员,每两个人之间都要进行一场比赛,一共需要比赛多少场呢?让学生尝试解决問题。大部分学生用的是画图的方法,不一会儿,就有学生发现了问题:“这也太难画了”“我画好了,可是数不清楚”……在学生感到不知所措时,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问题出在哪儿呢?”“人太多了……”在学生发现问题后,教师顺势问道:“那该怎么办呢?”“减少人数。”学生回答。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从最简单的2人之间比赛开始研究,然后是3人、4人……学生很快发现参赛人数每增加1人,比赛场次所增加的数目等于原来参赛的人数。发现规律后,教师反过来又用问题引导学生对比:“一开始,我们觉得特别复杂,数都数不清,现在为什么又轻松地解决了?”学生通过对比深刻感受到,通过从简单情形出发来研究问题,能很快找到规律。
教师以问题引领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寻求新办法、解決问题的热情。当发现规律后,和前面复杂的画图法又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深切体会到从简单情形思考的策略的重要性。
五、问在引发思考处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中,把教材内容与一定的故事情节或实际事例有机结合起来,利用生动、形象、具体、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让学生深刻掌握知识。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提出问题,问题不能太难或太容易,否则会事倍功半。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出示三种套圈游戏的方案示意图:围成三角形、围成正方形、围成圆形,引导学生观察示意图,并提出问题“你会选择哪种方式进行套圈游戏?为什么?”学生展开辩论,最终一致认为:选择围成圆形的方法进行套圈游戏,因为这种方法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教师接着追问学生:“想一想,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而不做成正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呢?”随即,激烈的辩论又开始了……学生都很熟悉套圈游戏,但从未思考过为什么要做成圆形,而教师巧妙的提问引发了学生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现象的思考,让学生在熟悉的游戏中,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中,感知到数学图形的本质特征,加深了对抽象图形的理解和认识。
结 语
总之,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可能达到的高度,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地开展教学。同时,教师在提问时还要注意方法和技巧,提问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具体、准确,力求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如此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让数学学习真实发生;要尽可能地把每个知识点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吴瑾.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问教学的有效应用[J].小学生,2021(03):41.
作者简介:程艮凤(1978.12-),女,安徽桐城人, 副校长,高级教师,安徽省特级教师,安徽省、安庆市人大代表,安庆市劳动模范。安庆市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和全国基础教育资源应用课例一等奖获得者;主持三项省级立项课题研究,其中两项已经结题;先后获得安徽省第三届“教坛新星”、安徽省“江淮好学科名师”提名、安徽省“最美教师”、安庆市“学科带头人”、安庆市“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