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播电视科普节目的生产传播与策略研究

2021-01-17朱欣英

新闻爱好者 2021年12期
关键词:融合传播

朱欣英

【摘要】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肆虐,科普知识传播进入常态化发展,传统广播电视科普节目想要在内容和数量上实现生活化、新闻化、专业化,就必须根据不同平台的调性做好互动传播和平台融合传播。

【关键词】科普常态化;广播电视科普节目;融合传播

2020年春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至今还在世界各国肆虐。新冠肺炎疫情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绵延不断,对各国都产生了深刻且巨大的影响。因此有学者把现在这个时期称之为后疫情时代。就信息消费生产而言,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艰难的2020年上半年,我国的科普类信息消费和生产呈现出井喷状态,一大批科普节目或者科普创作者爆红,“科普”“科学传播”成为一个显性的内容研究领域。从2020年下半年,人们的生产生活一直被新冠肺炎疫情笼罩着,科普信息消费传播从应急性生产传播发展成为常态化生产传播。

一、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国的科普生产传播问题

新冠肺炎疫情集中暴发时期,我国的科普生产传播在选题、内容表达、形式表现上都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一些基础问题。

(一)传播主体良莠不齐带来信息噪声

科普领域原本是一个带有生产门槛的领域,由于传播主体泛化,普通民众也加入到了科普创作中。由于个体知识水平的差异和问题理解的角度差异,部分科普创作者发布的科普内容无法保证信息的质量,甚至有的人为了蹭热点或者赚流量,故意发布一些危言耸听内容不实的所谓科普作品。

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有人发布“酒精能够杀死病毒”,一时不少人信以为真,开始喝白酒抗病毒。虽然这个被证实不科学,也有央媒和专业机构出来辟谣,但是类似这种不科学的科普内容一直断断续续出现在网络中。传播主体泛化导致科普内容创作队伍良莠不齐,使得信息交流中的科普内容充满了噪声杂音,加大了优秀科普信息与知识传播的难度。

除了虚假的科普内容外,很多科普内容虽算不上错误,但质量不高。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多数科普创作者发布的内容一直都停留在“如何戴口罩”“如何消毒”“如何洗手”这样的内容上,导致观众和听众产生厌倦,回避科普信息,从而错过高质量的重要的科普内容。

(二)官方科普机构没有获得传播主动权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登录国家卫健委网站和中国疾控中心网站,就能看到关于疫情防控的最权威最全面的信息,里面有很多专业的疫情防护知识解读。但是和果壳、丁香医生等自媒体公众号相比,国家卫健委和中国疾控中心网站的科普内容就像是藏在巷子里的酒,在整个疫情防控期间,这两个网站上的科普信息一直没有获得像前两者那么多的流量和关注。

官方科普机构是科普传播中最重要的主体,应当发挥引领全社会科普传播的主要角色作用。但是由于官方科普机构不擅长社交媒体的传播,或是内容不够社交化,使得官方科普机构在疫情期间失去了引领科普传播的主动权。

(三)部分媒体机构忽视专业人士的声音发出了片面报道

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突发的全国人民连夜排队抢购双黄连事件,媒体在报道双黄连的治疗效果时没有采访新冠肺炎防治方面的专家,仅凭网络通稿就进行了报道。科普传播与其他类型的信息传播不同的地方在于:科普传播的内容专业性知识性更强,涉及的医疗科学内容需要经过专业人士的审核把关才可以对外发布。

不仅如此,后来在关于瑞德西韦治疗效果的报道中,也是忽视了专家强调的“瑞德西韦的治疗效果要等待严格的科学实验结果”的专业提醒,被传得神乎其神,误导了民众对新冠肺炎治疗的认识。

科普传播尤其是内容比较专业的报道稍微失误一点就容易引发公共危机事件,双黄连事件印证了媒体对科普内容报道失误导致的可怕后果。因此,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在科普报道中,相关科普内容的选择和把关要慎之又慎,一定要通过对口领域专业人士的审核之后才能发布,不能仅凭一面之词就抢发信息。

二、广播电视科普节目的内容生产与编排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广播电视科普节目的数量一直偏低,且没有出现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科普节目。鉴于此,本文认为广播电视科普節目应当根据后疫情时代科普常态化的需求,在吸取疫情期间科普传播问题的教训的基础上,在内容生产上应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内容生活化。让科普知识在网上和生活中流行。后疫情时代,广播电视科普节目主要传播的不是应急性的知识技能,而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科普知识。日常科普知识是围绕老百姓的生活展开的,一方面让群众感受到科普知识的贴近性,另一方面营造一个全民了解科普知识的氛围。在科普知识内容选题上要从最广大民众的需要出发,可以利用大数据来给用户需求画像,通过线上线下的调研反馈获知民众需要。

内容新闻化。科普知识生活化实现了科普节目的贴近性,那么内容新闻化则有助于科普节目“出圈”。借助于新闻事件或者热点话题来做科普节目,某种程度是为科普节目“借势”,增加听众对科普内容的记忆点。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照亮新闻深处》就是一档借着新闻热点事件做的科普节目。这档节目从2013年播出至今,获赞誉无数。该节目从科学传播视角解读新闻事件,使得科普内容具有时代性,公众关注度高,话题度强,容易引起大家的参与,实现了公众参与科学传播的目标,使科普内容不再脱离生活。

内容专业化。科普节目不同于其他类型的节目,其节目内容主要是对科学知识的普及解释,因此内容的专业性是科普节目的必备要求。科普节目的内容专业化:一是要求选题要专业,从科学角度做选题规划;二是内容的解释逻辑要遵循科学逻辑,论证严密符合科学实验原理;三是内容中所述观点、论据支撑要有所依据,增强文章的专业度。

三、广播电视科普节目的融合传播策略

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科普节目不仅要重视内容生产,还要重视广播电视传播分发。目前主流的传播策略是互动传播和跨平台融合传播。

(一)重视互动传播

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科普节目不仅要重视与广播以及电视渠道端口的听众观众互动,还要重视与新媒体平台的用户互动。首先,在进行内容生产时,广播电视科普节目就要有互动意识,无论是内容表达还是结尾的互动请求,都要想办法调动用户的互动积极性,让用户有交流的欲望。其次,在新媒体端口,要重视每一条用户的互动留言,精选回复是必备操作,要把留言区当作主要科普内容的第二次生产传播区。互动传播要求内容生产者在生产传播时就用沟通交流的思维去进行生产传播,当用户感受到节目的交流信息时,会自然给予反馈回应。同样,当用户的互动得到及时反馈回应时,也会让该用户感受到诚意和尊重,激发该用户再生产再传播的欲望。

(二)多平台融合传播

打造平台型媒体业已成为各大主流媒体融合转型的战略目标。所谓平台型媒体,即指通过构建起由个人、商业或非商业组织以及专业传统媒体等共同组成的信息节点及节点集群,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对于广播电视科普节目来说,要想获得更为广泛的关注,除了要守住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外,还要在多平台进行融合传播。根据广播电视节目的特性,广播电视科普节目主要考虑的新媒体平台有喜马拉雅、蜻蜓为代表的音频平台,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以及老年用户居多的美篇平台。广播电视科普节目要根据不同平台的调性,微调节目内容和表达形式,然后在多个平台之间进行互动融合传播,这有助于实现用户迁移,跨平台传播。

多平台融合传播切忌把同样的内容照搬到不同的平台上,尤其是把传统播出渠道的内容平移到新媒体平台。这样做意味着不仅忽略了新媒体平台的特性和不同平台不同用戶的接受心理,而且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多平台融合互动传播第一要求是根据不同平台调性去生产内容,第二要求是找准主阵地平台,然后利用主阵地平台带动其他平台之间的融合互动。

四、结语

后疫情时代,广播电视科普节目应当在吸取疫情时期科普传播出现的个别问题的教训的基础上,从科普常态化的视角做好科普节目。从内容生产到融合传播制作出符合时代传播特点的产品,增强广播科普节目的影响力和传播力。通过推进科普节目的转型创新,强化新闻媒体工作的现实需求,加强广播电视科普节目队伍建设,交上一份让党和人民都较为满意的答卷。

(作者单位:洛阳广播电视台)

编校:王志昭

猜你喜欢

融合传播
区域文化为何要走全面融合传播之路
跨界整合创造融合传播新商机
创新提升,推进媒体融合从“相加”迈向“相融”
融合传播环境下文化类视频节目的创新思考
融合传播背景下广播电视产业经营发展升级路径
为《两地书》重新包装
融合传播语境下的媒体“新闻行动”创新探索
河南广电全媒体系列评论创新实践探索
融合创新,让新闻动起来、活起来、亮起来
电视节目与微博的融合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