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

2021-01-17武惠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38期
关键词:艾青爱国意象

武惠

上好一堂课犹如过河,要先看好路,看清河里河外的石头,找好脚下,而不是直接摸着石头过河,过完河,难免有湿脚,就得查看情况,码石垒基,下一次更好大步向前。

上课前,勘察河情,找准石头。

我认真分析了教材。一、这首小诗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第一单元名著导读以《艾青诗选》为导,整个单元以现代诗歌为主。要在单元目标的主导下学会鉴赏诗歌、朗诵诗歌和创作诗歌。因此系统性较强,上课时要有所比较。二、鲜明的时代性。诗歌以1937年发生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为背景,诗人艾青用文字为号角为武器积极的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而写诗”。三、意向独特。艾青的诗歌离不开意象创作主体,要创造意象来表现独特的情感。四、结构严谨。五、感情真挚深沉。

我还分析了学生的学情。学生在初一时已学过11首中外现代诗歌,对诗歌有一定的阅读经验,初三对“诗歌意象”也有了熟悉度。但现代诗歌跳跃性、凝练性均很强,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正值国庆后期,拓展和写诗可以作为一种手段去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怀,赋予新时代的爱国情怀。

我设置了三个目标: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重音和节奏;二、把握本诗意象,揣摩诗人营造的氛围;领会诗人深沉真挚的爱国情感。

课堂中,站好脚下,稳步过河。

一、融合时代的跳跃性和时政性。我的课堂导入是以“时事”——第72个国庆节特影《长津湖》为线索。同学们很好就进入了电影情节中有跨越性的时代,通过孩子们分享的“冰雕连”、“冰土豆”、“背炸药”等情景的回顾,我引发出“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们,也许我们在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能找到答案”,用电影的牵引顺势进入诗歌。

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节课我主要设置了三个环节,环节一:读一读,读出“爱国心”。先让同学们自由感受并展示,读出节奏、重音和停顿。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朗读中缺少的力量正是还没有真正触摸到诗人艾青的心灵深处,没有真正读懂:请同学们注意老师标红色的重点字词并关注诗歌结尾处的时间。再揣摩揣摩诗人爱的土地是什么样的土地?诗人又会怎样表达他对土地的爱的呢?此时,我加入了时代背景和艾青同时期都蒙上灰色调的《北方》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诗句,渲染气氛,再次朗读用“我朗诵的诗句是_______,我这样读是因为______。”的句式同桌演练加并展示。同学们在这一环节通过语气的揣摩感受到了诗人的深沉、深情和人民的愤怒。

二、多样性思维深化主旨。朗读后,环节二:画一画,画出“爱国心”(由于涂色和孩子们不是专业绘画人员,预习阶段给出构画提示:从构图内容、事物特点、意境风格、色调方面入手,该任务在预习过程中已经提前完成),之后小组中选取一副最能反映上一个环节朗读出的画面并说明理由。通过画面组合和场景特点的分析孩子们能明白土地、风、河流、黎明这几个意象的选择背后的深意;通过这只鸟的形象作画能明白诗人的爱国情感及中国人民的悲愤。通过这一活动,孩子们并不觉得艾青的诗歌无聊,反而在作画过程中在看似简单的几行诗中深化了这颗“爱国心”。

三、在时代接轨中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意象的深化,孩子们对艾青的这颗爱国心已经领悟于心,并且在作画的过程中回顾了诗歌,知道了诗歌主要通过了把自己比作一个事物,用其观察角度看到祖国的现状,用一些特殊的意象表达,还可以通过朗读时的分析“为什么……因为”这样直抒胸臆的句式表白祖国。环节三:写一写,写出“爱国心”的环节。让孩子们的爱国心在这日新月异(时事cop15、城市发展、乡村建设图片激发)的时代,学会使用意象抒情引起爱国的情感共鸣,表达自己的“爱国心”,对祖国未来充满了奋斗的力量。

四、比较阅读,深化艾青诗歌的特点,为整合教学做铺垫。课后作业:类文《北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的深化阅读,通过比较再次感受艾青的诗歌特点和爱国之心。也用时代鼓手田间的诗歌引出了最后激发学生们奋斗的总结。

课后,回过头,再看河中水和石头,查看湿脚原因。

“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节课的教学使三维目标在一定的基础上得到了落实,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过分遵循教学模式。朗读与解读不必严格分开,可以将朗读融于解读中,更有利于对整首诗的理解和感悟。在教学中,读不能成为一种形式化的过程,而是要在读中发现作者,发现自己。没有注意阅读方式的多样性,如自渎、范读、配乐读、竞赛读等,才能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并且有很多同学想要展示,要给同学们多一些方式展示。如小组朗读、男生女生朗读组合、小组朗读等方式可能带动很多不敢举手的孩子。要始终秉承“以学生主体,以教师主导”的理念,以学生朗读为基础,意象分析为辅助,小组活动为架构,引导学生逐层深入的了解文本,体悟感情深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朗读的时候,对于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我的朗读停留在了第一二环节,第三环节虽是孩子们写的诗歌,更应该为他们配乐。让他们“以声达意”、“以声移情”、“以声传情”!

二、情境创设需更深,情感渲染最动人。爱国思想形成的过程是:从亲身实践中先获得爱国的感性观念,然后逐步上升为爱国的理性认识。民族感明显增强,蕴含的爱国情感更加深刻,有一定难度,逐渐过渡到了爱国的理性认识上,符合初三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能力。因此我在讲述背景时除了背景音和图片的渲染,需要再加强一些历史情形的再现,讲述时更要注重老师自己的情绪,低沉的色调需要更浓烈。在最后的总结也应该用音乐渲染,辅助同学们读自己写的诗,融入情境,让学生认识到个人与祖国的关系,并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联系到一起,成为勤奋学习的动力和献身祖国的精神支柱。

三、学生空间自由化,教师主导精细化。在教学环节中,这节课的情境活动多样,但是要深化和细化。背景知识的展开和诗歌朗读、绘画展示、仿写展示阶段有很多孩子是很想展示的,老师的再次评价占用了一些时间导致有一些孩子没有被关注和展示自己的想法,更多的还是被老师牵着走。因此,也启发我在教学中把空间更多的留给孩子们,他们会爆发更精彩的火花碰撞,相信他们,他们有比老师更精彩的解读。在提问题的时候相信孩子们,语言精简化,评价多样化,也许课堂内涵就会更丰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们,关注更多学生,他们爱国的语言会更动听!

四、教师风采多展现,学生眼中会溢光。整堂课下来,除了在启发孩子们自己的朗读外,作为比他们年长很多,背景了解更多和情感体验更丰富的我沉浸在学生的朗读中,忘了深情地给孩子们展示朗读是我这一节课的遗憾。

五、反思过后,“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就像过河。在朗读上,依然把“爱国心”作为中心,但形式上朗读应该是串珠连线,“读”一直要贯串整个环节。我重新完善了三个具体环节为:一、读出重音,感悟“爱国心”;二、读悟意象,画出“爱国心”;三、读悟诗情,写出“爱国心”。注重感情渲染,必要时展示老师更深情的朗读,孩子们始终把整首诗歌放在心间,自己的“爱国心”才更有力量去奋斗!在最后的升华阶段,我设置成为在一个孩子仿写的诗作配乐朗读后简单明了有力的总结会更好。

反思整改使河水更清澈,反思整改使目标石头更明显,反思整改使道路更平坦。這是一节“紧张”的课,更是一节成长的课。“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教学相长,用进取心、爱生心、爱国心伴我成长!

猜你喜欢

艾青爱国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艾青林场守鹿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来自林间的风
艾青来了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