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失独家庭社会支持网络构建行动研究报告

2021-01-17文凤姣黄林娟王莉郑东燕

科学与生活 2021年32期
关键词:失独家庭行动研究社会工作

文凤姣 黄林娟 王莉 郑东燕

摘要: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又称“失独家庭”,是我国特殊时期计划生育政策背景下产生的服务群体。风险、疾病、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导致他们失去了自己的独生子女,并由此引发了个人及家庭在心理、人际关系、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养老、自我效能感等多方面的困境,随着问题的深入与泛化,失独家庭关爱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相较于城市失独家庭,农村失独家庭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生活困境,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通过对新都区S街道失独家庭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行动跟进研究发现,社会支持视角下的农村失独家庭社会工作服务重点在于:构建服务对象群体的社会正式支持系统,强化专业支持网络以补充服务对象薄弱的非正式支持系统,通过工具性支持及表达性支持,恢复服务对象自尊及自我认可,逐步提升其亲缘性互助关系的恢复,同时通过群体内部互助团体培育,促进内生动力的发展,从而加强群体的非正式支持网络的恢复与构建,让服务对象掌握建立和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实现助人自助。

关键词:农村;失独家庭;社会工作;社会支持网络;行动研究;

一、研究背景

“失独家庭”是指失去家中唯一的独生子女,且没有再生育、领养子女的家庭,年龄大多50以上。根据卫生部《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中国15岁至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约1.9亿,这一年龄段的年死亡率为万分之四,意味着中国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至少有200万老年人因无子女而面临巨大的养老、医疗、心理等方面的困难,至2050年该数据有可能超过千万。由“失独”群体引发的“养老风险”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失独家庭是是我国特殊背景下的特殊产物,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子女离世,失独家庭长期处于常人所无法理解的痛楚当中,面临着无精神寄托、养老难、医疗照顾缺失、经济困难、自我效能感极低等问题。需要通过将政策资源、社会资源、社会服务机构资源整合式提供介入方案。

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是一种新兴的社会工作范式,亦是一种实践培育增能自的助人工作方法。在失独家庭群体的帮扶实践中,基于行动研究框架社工可以摆脱传统社会工作理论与模式的束缚不断地反思与服务对象的合作信任关系,探索造成失独问题的多元因素影响,分析每一个情况迥异的失独家庭当下生活的真实困境,挖掘服务对象自身及周圍的潜自能与资源,在进一步增强支持过程中协助失独家庭走出困境,从而实现家庭支持网络重建及回归社区。

本项目采用S.Kemmis和R.Mctaggart的四阶段(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研究框架将社会工作行动研究引入农村失独家庭社会支持网络重建。本研究依托2020年成都市社会工作示范项目“同路相惜,同心同行”S街道失独家庭支持网络构建计划开展,项目落地新都区S街道,目前辖区内有失独家庭141户、212人。

二、S街道失独家庭基本情况

2020年中秋节前,社工通过入户和电话访谈,对S街道名失独家庭群体调研发现,其中35人为失独独居;自建房(含农居散居院落)比例93.4%,小区居住及租住占比6.6%;面临身体健康问题的为33人(其中癌症4人,肢体残障12人,其他疾病17人),占比18.6%;65.6%存在自卑感,对生活缺乏自信心;72%有睡眠障碍;26%表现出负面情绪。

从上述数据表明,失独家庭目前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都呈现较高需求,根据生态系统理论,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微观系统:失独者自身身体机能的退化及负面的心理情绪无法得到照护与安抚,所面临的问题具有长期性与突发性(突发疾病等)的,这需要通过长期的跟踪式、整合式、个别化、专业化的服务方式回应服务对象在生活、工作中所面临的需求,提供相关的专业支持;

中观系统:S失独家庭的居住场域多为农村散居院落或安置区,一旦发生需要生活照料的情况,社区、养老院等正式资源、亲友、邻里等非正式资源的可及性及及时性都会影响服务对象的需求回应;

外部系统:失独者群体性的内生互助互惠的支持网络,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组成非正式支持网络,虚拟平台(微信群)在前期工作中有初期开端,但还未能形成内生动力。

宏观系统:政府部门关于失独者制定的相关政策宣传普及,及时提供相关政策咨询,申请契合自身需求及政策的救助等方面需要支持服务。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社会文化的氛围,农村失独家庭往往被认为是一个“晦气”的群体,导致失独家庭在成为失独者之后,不断遭受各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歧视,失独者选择主动弱化亲缘关系及地缘关系,来防御乡风习俗造成的二次伤害,自我保护的同时也导致了社会联结断裂,不能形成互惠互助的照顾关系,造成个体面对生活风险时非正式的支持网络异常薄弱。

在非正式支持系统薄弱的情况下且由于群体特殊性,需要社会工作机构依托政府资源,整合政府部门、医院、企业等社会资源建构服务对象的正式社会支持系统,以补缺及修复失独者群体的支持网络。

三、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失独家庭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的计划

项目目标:在新都区卫计局、民政局的坚强指导下,立足新都区境内的失独家庭深入开展关怀帮扶行动,以失独家庭的需求为导向,以社会支持网络理论指导实践,运用社工的专业方法和理念,增强其互助互惠非正式支持网络,整合正式支持网络,逐步探索形成金东社工关爱失独家庭工作模式,并以此为基础开展行动研究。

行动计划:

1、建立服务档案,评估群体个别化需求,筛选个案目标群体,以个案管理的工作模式,回应失独者个性化需求;

2、开展相近区域失独者同辈支持小组,提升其互惠互助支持网络;

3、培育建立一支在地邻里志愿者队伍,重构地缘支持网络;

4、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过程中,掌握建立和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实现助人自助;

5、失独家庭个案服务手册、失独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研究报告。

四、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失独家庭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的行动

1、以需求为导向,为失独家庭提供精准化服务

为更好地为失独家庭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为177名失独者建立了完整的信息档案,判断出失独者所处时期(否认期、愤怒期、回避期、接受期、重生期)。此外,社工在镇(街道)领导、群工办、民政办、计生办以及各村社区妇女主任的带领下,深入走访每一户失独家庭,调查失独家庭的生活环境,对失独家庭需求进行精准评估,最终从失独家庭的心理、健康、社交、经济帮扶多个维度进行服务,制定完善的服务计划。通过专业化方法需求调研方式服务失独家庭,创新帮扶关怀失独家庭的内容和形式,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多渠道、多方式开展系列服务,全力为失独家庭排忧解难。

2、运用专业社工方法 为失独家庭提供有效服务

在关爱帮扶失独家庭的过程中,以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为基础,综合运用个案、小组、社区三大工作方法,切实架起关爱帮扶失独家庭的“连心桥”。

第一是开展个案管理,精准回应案主需求。针对存在个性化需求的失独家庭,项目结合实际情况,筛选出35名独居失独者、残疾失独者或患病失独者等开展个案服务。通过个案管理模式,整合政府及社会资源,链接专业力量搭建支持资源系统为服务对象开展个别化的、整合式的服务,切实以工具性和表达性支持力量强化服务对象正式社会支持系统。

第二是开展小组工作,搭建成员互助平台。针对存在共同需求和问题的失独家庭,我们从社会工作的理论与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核心理念等方面分析,先后开展手工小组、互助支持小组24节,回应失独家庭的需求,为失独家庭重建社会支持网络,恢复服务对象社会交往提升其社会联结度,逐步修复其自尊及自信,形成互助小组进而修复其非正式支持系统,激发失独者群体的内生动力。

第三是开展社区活动,改变案主生活。活动是实现目标的一种形式,为让失独家庭更好地融入社区、融入群体。通过7场外出教育及康娱外出服务,帮助服务对象体验现代生活,强化与社会环境的联系。在与普通社会群体的接触过程中,不断认识新的事物激发生活的乐趣。让失独家庭充分感受到亲人陪伴般的温暖,促进失独家庭与其他社区居民的交流互动,“失独者”之间互相安慰、互相激励,逐步融入社会。

3、链接社会资源,为失独家庭提供多元化服务

项目依托社会工作三大工作方法基础上,链接各方资源以及调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为失独家庭提供多元化。

首先,关注失独家庭身体健康。失独家庭由于长期精神上的抑郁,进而影响身体的健康状况。在调查走访中发现,超过80%的失独者患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失眠等疾病,项目链接镇街卫生院为有需要的失独家庭提供上门义诊,结合新都区卫计局为失独家庭提供的免普通门诊挂号费和一般诊疗费,每年免费体检1次的“两免”服务的绿色就医通道,为每人建立健康档案,实现疾病早发现、早治疗。此外,链接三益康养有限公司的专业护理员团队,定期为有需要的失独家庭提供健康护理、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就医陪护等多样化服务。

其次,注重日常入户,让关怀持续化。项目组成员及志愿者定期、不定期上门探访、电话访谈等,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近况、身体情况及诉求,及时化解郁积在他们内心深处的苦痛,帮助他们走出迷茫困顿,让他们感受到亲人般的关怀。再者,慰藉方式多样化,在中秋、重阳节等节日到来之际,会深入独居失独者家中进行关怀,让他们切实得到精神慰藉,营造“失独不孤独,共享幸福晚年”的和谐社会氛围。

此外,关注失独家庭心理健康。一方面项目依托机构资源为失独者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和悲伤情绪疏导,一方面链接新都妇女联合会心理关爱资源,通过心理热线和心理辅导团队,为失独家庭必要的疏导和辅导。

4、建立关爱志愿服务队,为失独家庭提供贴心服务

为更好地动员社会力量、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共同参与到失独家庭关怀行动中,通过4期志愿者招募、培训组建一支35人的在地志愿者团队,并定期组织志愿者队伍学习国家计划生育相关政策、沟通技巧。通过巡访、电访服务,增加失独者与邻里间的互动,重构地缘支持网络。

5、梳理经验与做法,为失独家庭服务提供借鉴

项目在注重服务效果和服务对象获得感的同时,注重经验做法的梳理及提炼,将可积累可借鉴的经验及时总结,形成服务手册,为社工同仁及其他关爱主体提供参考,共享探索成果,启迪新思路。通过本项目的服务实施,形成失独家庭志愿服务技巧手册、个案服务指导手册、新都区失独家庭帮扶政策指南、失独家庭社会支持系统行动研究报告,实现了项目价值的提升。

五、行动研究的检验结果

项目检验结果是社会工作行动研究科学性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进一步推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主要手段。本行动研究在项目完成周期的阶段开展了结果检验,“同路相惜,同心同行”项目过程中看到了失独者们值得欣慰的改变。他们在社工的陪伴下,在同命人的支持下,在政府和社会的关心下,渐渐从封闭忧伤的状态中走出来,心态趋于乐观,精神状态转好,开始了日常生活秩序的重建和社会支持网络的重构。更可喜的是,有的失独者从被帮扶者转变为志愿者,朝向助人者的角色发展,生命影响生命正在悄然发生。

(一)失独者敞开自我迎接新生活。在行动研究初期,接触失独者时发现他们一个普遍的特征是自我封闭,无论在语言、肢体、居家环境方面都表现出消极、逃离、退缩的状态。在一次次的陪伴与服务中,他们渐渐打开自我,愿意去做新的尝试和改变。参加服务的人越来越多,面对问题时的理性归因及问题的外化增强了失独者自我的肯定,看到的笑容越来越多,新的生活带着阳光挤走了阴霾。

(二)社会支持系统的建构与强化。通过项目构建了服务对象群体的社会正式支持系统,强化专业支持网络以补充服务对象薄弱的非正式支持系统,并通过专业方法对服务对象进行工具性支持及表达性支持,帮助服务对象获得情绪支持、物资援助、服务、讯息及新的社会接触,恢复了服务对象自尊及自我认可。弥补拓展支持网络,逐步提升其亲缘性非正式支持系统,最终让案主掌握建立和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实现助人自助。

(三)探索農村失独者适切的服务模式。在失独家庭的服务过程中,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参考,结合自身服务经验,提炼出适用于失独者的“3·5”服务模式。即5类人员(社工、志愿者、医护护理人员、心理咨询师、爱心人士)针对失独家庭所处的5个阶段(否认期、愤怒期、回避期、接受期、重生期),分别提供5类针对性的服务。包括小组认知理疗、小组团体辅导;为独居失独者、罹患重病失独者开展个案管理服务;以失独者为核心,志愿者队伍为基础,搭建失独者互助社会支持平台,回应失独者就医陪护、健康照顾,陪伴关怀、精神慰藉,社会交往、结对帮扶方面的需求。

六、小结与反思

到了行动研究的最后一个阶段,研究团队在服务中不断碰撞与交流,一致认为,农村失独家庭作为一个具有时代烙印的特殊群体,需要社会的关注和帮扶,更需要个性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

一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救助政策、养老保障。失独家庭因自身及家庭原因导致抗击风险能力相对脆弱,加之目前失独家庭养老、就医、公益服务体系等不够完善,需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推动失独家庭相关政策及服务才能产生聚合效应。特别是针对失独家庭最担心、最需要解决的养老问题,需要从政策层面给出对策。

另一方面,关爱失独家庭需要整合多元专业组织参与。面对该群体家庭功能不完善,身体机能退化,地缘关系及亲缘关系淡化等问题,非正式网络薄弱的情况下更加需要强有力、丰富多元的正式支持网络去回应其不同的需求。争取各级政府支持、链接各种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失独家庭关怀工作中就显得十分重要。

此外,关爱失独家庭需要资金保障可持续性。失独家庭关爱工作绝对不是单一的、短暂的工作,而是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为失独家庭提供经常性、普遍性、可持续性的帮扶,注重失独家庭的优势和资源的挖掘、充能赋权,增强其抗逆力。

作者简介:文凤姣(1987—),女,中级社会工作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工作行政、社区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失独家庭行动研究社会工作
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行动研究
高校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创新研究
试论系统理论在失独家庭社会工作服务中的运用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加强出入管理 建设平安校园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失独家庭基本诉求及政府帮扶服务研究
失独家庭困境如何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