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碳中和时代下西南地区产业结构的演进与发展

2021-01-17郭利芳

科学与生活 2021年32期

摘要:经济发展的理论和时间证明了,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发展与经济之间是有着特殊的关联。 经济发展史沿着产业结构的有序演进而展开, 即由第一产业为主的农业社会向以第二产业为主的工业社会转变,在转向第三产业为主的后工业社会。 同时历史也证明了经济发展水平也是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演进是同步的。 西南民族地区资源型区域-攀西地区,作为资源比较富裕的区域,产业主要是以资源型产业为主,研究攀西民族地区的资源型产业结构的演进,对于攀西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

关键词:西南民族地区  攀西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结构

一、西南民族地区攀西地区的基本情况

1.资源型产业的定义

本文对资源型产业的定义是建立在资源的开发与加工(包括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基础上的,这里指的资源主要是指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

2.攀西地区概析

本文中的攀西地区指的是“攀枝花和西昌”简称,包括攀枝花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 2 个市州的 22 个县(市、区)。攀西地区共有市级行政单位 2 个,县级行政单位 22 个;幅员面积 6.7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 13.8% ;人口是 590.73 万,占全省的 6.2% 。 该区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资源富集、组合比较合理的资源“聚宝盆”,也是我国西部最有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该地区位于长江上游经济带。②

3.攀西地区的资源

攀西地区是世界上少有的资源富集的地区,是我国优势资源开发的重点地区。 富甲天下的矿产资源。 攀西地区矿产资源种类很多,总量也很大,组合很优越,开发利用的条件很好。 攀西区域的水电资源富集,是该区域最具有开发优势的资源。 攀西地区的生物资源达 6000 多种。 其中高等植物有 200 多科, 5000 多种;有野生脊椎动物 607 种,渔猎动物 82 种,国家珍稀动物有 50 多种;有野生真菌 500 多种,占四川省真菌总种数( 1291 )的 40% 。 攀西地区旅游资源优势突出,类型多样。攀西地区少数民族比较多,民族风情的旅游景观也很丰富,其中最著名的主要以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火把节最为著名。

攀西地区不是属于资源枯竭的范围, 不仅仅是西部地区,就是全国来讲的话,攀西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也是很好的,但是为了使攀西地区得到更好发展和完善,从而带动整个资源型产业的结构和调整。

4.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十几年里,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此高速增增长是建立在消耗高、投入高、效益低的经济增长方式上的,资源比较短缺、环境容量也不足,生态环境脆弱,这些都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进一步提出,“要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持续平稳的快速发展。

四川省的经济长期保持着粗放型的模式,产业结构也主要是以高污染、高消耗的第二产业为主导,其中,重型装备和工程机械等重大装备制造业,冶金、以化肥、甲醛、氯碱为代表的化学工业都是四川省的支柱产业。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展开,其经济高速发展,增长速度一直在13%以上(2012年,12.6%;2011年,15%;2010年,15.1%;2009年,14.5%),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四川省GDP达到23849.8亿元,为该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从资源角度看,四川省单位产值能耗与全国相比都比较高,资源利用效率低,消耗量比较大;从环境角度来看,四川省的经济主要依靠污染比较高的工业进行拉动,以重工业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大量的废渣、废水等污染物的排放,使得生态平衡得到破坏。资源环境的约束,是因为经济发展对环境资源需求的无限性和环境的承载力有限以及资源的供给有限之间的矛盾。目前,伴随经济发展,大量的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已经使得四川面临着很多问题,水资源严重不足,环境质量严重下降,环境压力逐渐增大。

总之,严峻的现实表明,四川要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对一些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要进行不断的淘汰或者限制发展,对一些污染小、消耗低的产业要不断的鼓励其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的连续发展。

二、西南民族地区攀西地区的三次产业现状

攀西地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民经济已经得到了健康稳定的发展,三次产业也呈现出全面协调发展的态势,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 三次产业 GDP 结构变化特征是:攀西地区从2011-2020年的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变化,第一产业下降了接近 5% ,第二产业上升了 10% ,第三产业下降了11.6% 。总的来讲,第一产业发展缓慢,第二产业呈现出快速上涨的趋势,第三产业在 14年以来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发展缓慢。

从就业结构的角度来看,攀西地区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结构表现为:

1.第一产业现状

根据“三次产业分类法”中规定的国民经济部门中的第一产业,指的是以利用自然資源为主,生产不需要深加工就可以用来消费的产品或者说是工业原料的部门,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攀西地区的第一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所下降, 但是一直到 2019 年劳动力在第一产业中的就业人数比重仍然很高,到达了 59.67% 。 可以看出农业收入仍然是农民的主要收入。

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对于农业健康、持续的发展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 改革开放以来,攀西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果显著。 2019 年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是 740.32 亿元。粮食生产再创新高, 2019 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是 120.6万公顷, 增加 2.56 万公顷,比上年增长 3.9% 。 经济作物增产增效, 2019 年烤烟产量达到11.8 万吨,比上年减少2.07 万吨。 水果产量达到221.4 万吨,比上年增加 1.76 万吨。 蔬菜产量达到 412.4 万吨,比上年增加 31.1万吨。 林业也取得了新的进展, 2019 年攀西地区完成造林面积 13.17 万公顷,比上年增加 0.52 万公顷。 其中,完成退耕还林面积是7647公顷,比上年增加 2134公顷。③

2.第二产业现状

根据“三次产业分类法”划分的国民经济中的第二产业指的是工业和建筑业。 其中工业又包括制造业、采掘工业、自来水、电气、蒸汽、热水和煤气等部门。攀西地区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比较明显。 2010 年,攀西地区继续推进工业带动经济发展的策略,攀枝花四大支柱产业完成总产值情况为,钢铁产业 456.32 亿元,增长 23.1% ;钒钛产业 66.54 亿元,增长 46.7% ;能源产业 236.76亿元,增长 32.5% ;化工产业 72.58 亿元,增长 64.7% 。 ④

凉山州支柱产业中 ,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加值增长 21.5%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 17.5% ,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增长 10.4% ,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增长 41.6% ,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 29.5% 。⑤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攀西地区的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活力。根据统计资料,攀西地区 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是 2738.3 亿元,增长 23.4% ;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分别达到 207.51 亿元和 102.86 亿元,分别增长了 40.8% 和 52.4% 。 建筑业的生产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2019年攀西地区资质等级以上的企业是 409 个,实现总产值 570.02 亿元,企业数比上年减少3 个,但是总产值却增长了 26% 。 2019 年攀西地区建筑业实现增加值是172.07亿元,比上年增长 21% 。⑥

3.第三产业现状

第三产业就是指除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以外的产业都叫做第三产业,主要包括流通、服务两个大的部门。第三产业是一种服务的行业,但是他的发展程度却决定着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⑦ 攀西地区的服务业发展比较晚,发展的总体的水平也不是很高。改革开放以来,攀西地区的服务业发展势头比较好,发展也比较迅速,成为了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 年攀西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16.56 亿元,比上年增长9.9% 。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绝对值不仅仅有了提高,而且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地位也比上一年提高了 1.8 个百分比。 攀西地区的旅游资源造就攀西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独特条件。自然景观丰富,民族风情浓郁,人文景观特色鲜明,尤其是冬季阳光明媚、温泉宜人,荣民族风情、自然生态、高科技和阳光休闲于一体,可以成为西部重要的冬季阳光旅游胜地;再者由于攀西地区的地理区位使得攀西地区具有对外开放与提升城市功能的新的优势,可以成为商贸物流枢纽中心。 交通运输稳步发展,邮电运输业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总的来讲,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引导下,攀西地区的第三产业在新时期会得到更好发展和进步。

三、西部大开发以来西南民族地区资源型产业结构演变和发展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攀西地区的经济总量也是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各个产业的产值不断的增长,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攀西地区的政府始终把资源型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促进优势产业的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产业结构得到不断的调整,产业结构也日趋的合理高级化,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产业结构中还是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

从历来数据可以看出, 2006~2019 年间,攀西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 2006年的 259.31 亿元达到了 2019年的 2686.43亿元,增加了10.35 倍。

我们可以得出攀西地区的第一、二、三产业分别由2006 年的 115.01 亿元、348.09 亿元和 186.57 亿元增加到 2019 年的459.34亿元、 1110.53 亿元和 1116.56 亿元,分别增加了 3.99 倍、 3.29倍和5.98 倍,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最快。 三次产业不仅仅在绝对产值上发生了变化,而且三次產业的构成比例也由 2006年的 24 : 49.1 : 31.9 变为 2019年的17.1 : 41.34 : 41.56 , 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了6.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 7.7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基本保持不变。 从总体来讲,攀西地区的资源型产业结构由传统的第一产业占相当大的比重, 逐渐的向第一产业所占比重逐渐减小;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逐渐的增加,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变进行转变。 根据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工业化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来判断,攀西地区目前已经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整个产业结构向着合理化的方向发展,但是产业结构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进一步分析得出攀西地区的产业结构是逐渐的按着产业结构的规律进行发展的,逐渐的向着合理化、高级化的方向发展。 2006~2019 年,从产值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是逐渐的呈现出下降趋势, 从 2006 年的24% 下降到 2019年的 17.1% , 下降了6.9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呈现出上升又回调的趋势, 从 2006 年的 44.1% 一直上升到2015年的58%,上升了13.9个百分点,然后又下降到 41.34% ,下降了16.6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一直维持着不变,总在 30%~41% 之间进行波动。 第三产业在 2000年的产值比重就一直是在第一产业农业之上, 到 2010 年两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已经达 30.62% 。 从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发展趋势来看,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会逐渐的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回落;第三产业会逐渐的呈现出上升趋势,而且所占比重会越来越重。 工业化国家在早期阶段,实现转变的临近点大都是在工业所占比重达到 50% 以上;在工业化后期阶段,工业的比重就下降到 30% 左右,而且第三产业的比重也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的比重,然后第三产业发展逐渐的缓慢, 第二产业又超过第三产业, 比重达到40% 左右这样一个状况。 从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在未来攀西地区的经济发展,第二产业还是处于主要地位,并且所占比重还有可能继续攀升, 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差距也将继续扩大,第二产业仍然是攀西地区以后发展的主要内容。

四、总结

本文主要主要是对四川省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环境与资源的约束力进行了分析研究。首先是对四川省产业结构的特征和演变过程进行了描述,由此得出结果,四川省产业结构趋于稳定,第二产业在四川省产业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接着对四川省的资源供给进行了研究,了解到四川省资源供给处于不足的状况;四川省近几年的各类资源消耗状况主要是通过资源节约指数指标来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四川省能源消耗和矿产资源的消耗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综合节约指数排在第14位,比全国的平均水平高。在资源供给日益紧张,资源需求日益增加的情形下,评价分析四川省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所面对的资源约束,可以得知在很长时期内,四川省资源的需求和供给矛盾是非常激烈的,经济的发展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后又从时间序列分析四川省三次产业结构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得出第二产业对三种环境的破坏程度比较大。分析得出四川省产业结构优化的环境约束力,表明四川省生态环境处于一个污染非常严重的区域,环境的约束力比较大。

综上所述,四川省现有的第二产业处于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资源消耗量非常大,环境的污染也比较强烈,经济发展受到较强的环境和资源的约束,产业结构急需要进行优化调整。

注释 :

①资源丰裕型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研究--以攀西地区为例,郭利芳,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年。

②解洪.攀西新跨越—攀西地区区域规划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第 2 页。

③资料来源于 1999 年和 2019年攀枝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 1999 年和 2019 年凉山州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统计公告。

④攀枝花市 2010 年-2019年國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

⑤凉山州 2019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

⑥攀枝花市 2009~2019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 凉山州2009~2019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

⑦国家统计局在 2003 年-2019年公布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参考文献

[1]郑利芳,沙景华,苏州产业结果优化对策研究[c],中国科技论文,2007.

[2]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四川统计年鉴,2005年—2016年。

[4]凉山州统计年鉴,2005年—2016年。

【作者简介】:郭利芳,1978年,女,汉族,山西阳城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