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BIM技术在文化景区改造项目保护措施的应用

2021-01-17诸葛锦慧杨雪兰

科学与生活 2021年32期
关键词:保护措施BIM技术

诸葛锦慧 杨雪兰

摘要:本文以广西容县真武阁景区改造工程为研究对象,开展了BIM技术在景区改造保护中的实践应用研究。

关键词:BIM技术;文化景区改造;保护措施;容县真武阁

广西容县真武阁始建于唐乾元二年(759年),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中国江南四大名楼。因此地方文物保护部门,以谨慎修复、高度复原为目标开展了真武阁建筑修复项目研究。在修复过程技术研究中,如何更好的的利用信息化建筑技术,进而提高文物修复质量,进而确保建筑文物修复的安全性与文物完整性,就成为了此次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BIM技术作为当前建筑设计与维修中常用的一种三维建筑设计技术,在真武阁景区改造设计项目中的应用,对于确保文物修复改造质量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我们以真武阁文物建筑修复改造为案例,开展了此次技术研究工作,其研究目的在于如何在文化景区改造中,发挥BIM技术的保护性,进而类似项目改造发挥技术支持作用。

1 景区改造研究目标与BIM技术研究现状

1.1 景区改造研究目标

在此次研究中,我们研究的主要目标包括了以下几个内容:

一是为真武阁景区改造工程做好保障工作。在针对容县真武阁景区改造项目而言,做好建筑与景区改造相关的技术研究,对于提高景区改造质量,进而确保改造工程的顺利开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针对改造工程本身而言,相关景区的顺利进行一方面有助于提升景区周边的地乡村文化旅游业发展,进而为发展地方经济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也为地方文物保护部门进一步提高建筑本身的保护质量提供了支持。

二是更好的为BIM技术在景区改造项目中的应用提供给支持。在我国的目前的文物建筑与景区改造实践中,BIM技术的实际应用案例较为少见。因此针对BIM在景区改造中的实际应用进行实践研究,为我国这一技术在景区改造中的实践应用可以提供有效的技术积累。

三是景区改造中文物保护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研究。在文化景区改造,特别是建筑文物景区改造实践中,保护措施的应用技术研究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此次将BIM技术应用于景区改造保护措施的实践应用中,对于提高景区改造信息化技术水平与保护措施的技术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BIM技术在改造工程中的应有研究现状

将BIM技术应用于景区改造工程中,进而工程改造质量与安全性,在国内外的相关工程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已经较为常见。经过对相关文献的技术研究,目前在国内外的研究中现状如下。

首先在国际改造工程实践中,BIM技术的应用以经较为成熟。其中在法国建筑景区改造实践中,技术人员提出了利用以BIM技术为基础建筑数字化路线图技术理念,进而通过“数字过渡计划”实现建筑设计与改造过程中的技术可持续性和成本优化发展趋势。而与之相比较,在美国部分军事基地规划设计中,技术人员也有效的利用BIM技术为总体规划设计提供信息化技术支持,进而确保基地的规划设计与改造的经济性与总体效率。在这一过程中,设计技术人员有效的采用了BIM技术与CAD和GIS之间结合与数据交换,进而为基地规划变更、单体建筑的改扩建等改造内容提供支持。

其次在我国国内,BIM技术在国内相关改造工程中的应用发展具有较大空间。目前在我国的建筑改造工程技术应用,特别是景区改造应用中,BIM的实际应用案例依然较为少见。这主要是因为这一技术在改造实践中中的优势依然未受到重视造成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国部分技术人员已经开始以实际项目为依托,在部分星级酒店、商务办公以及现代服务业中心区等项目改造中开始对BIM技术的应用开始进而有益的探索,这也为其在景区改造中的应有提供了支持。

2 BIM在景区改造保护中实际应用

在建筑文物类文化景区改造实践中,其保护工作的重点在于对建筑文物的保护之中。因此以BIM技术为基础的保护工作实际的重点就在于文物建筑保护过程中。在实际的景区改造保护中,BIM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2.1 建立建筑及景区三维模型

在景区改造设计过程中,技术人员首先应以文物建筑保护方案为基础,以文物建筑为核心建立建筑与景区三维模型,之后再对模型进行维护。这一过程主要是利用BIM平台集合建筑与景区有关的各项数据,建立与维护模型的整体过程,进而有效的消除项目信息孤岛,最后将获得的三维模型进行最终整理并进行储存,进而保障改造工程整体过程中各相关人员随时共享相关数据。

在这一过程中,针对改造项目中的文物建筑需要保护的具体内容(如雕刻、造像、立柱等),BIM模型应提高已有的细节精度,同时采用多种BIM工具结合的“分布式”BIM模型方式,建立具有保护精度高、模型分布合理、标准统一的BIM模型,为改造中保护措施的落实提供支持。

2.2 新型化景区环境分析

景区及周边的环境分析质量也是保障景区改造安全的一个重要基础。因此利用BIM技术,对景区及周围环境进行信息化数据分析,也是该技术在景区改造保护中的一个主要应用领域。在实际的数据分析中,BIM技术需要分析的主要环境因素包括了景区周边地貌、植被、气候条件自然因素,以及居住区等人文性环境因素。与传统的分析技术相比较,BIM分析技术应用主要具有以下的几个优势:一是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定量分析;二是可以进行有效的客观分析,有效的避免主观因素影响;三是可以快速处理大量的数据信息,进而提高数据分析效率。

2.3为改造中的文物修复提供支持

建筑文物景区改造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改造过程,也是对建筑文物进行修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更好的利用虚拟营造等信息化技术,对文物建筑修复提供支持,以及对已有文物在改造中形成的新的破坏进行修复,也是改造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过程中,BIM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的通过三维模型与信息数据技术对修复工作的落实提供支持。一方面在文物的修复过程中,技术人员可以通过BIM建模技术,将各项修复方案通过三维模型方式逐项在已有的模型中进行虚拟组合试验,进而获得最佳的修复方案,同时避免了修复试验对文物的二次破坏。另一方面在景区整体改造过程中,技术人员可以在已搭建的三维模式中对改造方案进行论证,对可能对文物造成破坏的方案进行完善与修改,进而避免改造过程对文物造成破坏问题的出现。

2.4 利用可视化技术开展技术沟通工作

在建筑文物改造过程中,虽然3Dmax、Sketchup等三维可视化设计软件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解决技术人员之间的沟通问题,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这类软件系统的自身缺陷依然较大。与之相比较,BIM模型中的三维可视化的工具,具有所见即所得的视觉优势,进而可以使技术人员可以针对施工、保护等各项工作落实进行有效沟通,同时也有效地解决了设计中技术壁垒的限制。

3 结束语

在真武阁景区改造项目研究中,BIM在工程保护中的实践应用对于提高文物建筑及项目整体保护质量,实现文化景区改造设计与施工技术支持信息化和现代化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同时也展现了巨大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在未来的文物景区改造设计与施工技术发展,越來越多的BIM技术一定会得到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立乾,杨国兴,葛川.文物建筑保护工程中的勘察设计——以北大红楼等三个文物建筑为例[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5,27(S1):104-111.

[2]付清远.当前文物建筑保护维修工程真实性问题的思考[J].中国文化遗产,2015,(03):29-31.

[3]张爱莉,杨昌鸣,赵湜.历史与现代的对话——北京文物建筑保护与再生新途径的探索[J].中外建筑,2013,(04):115-118.

[4]别治明.试谈文物建筑保护抢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J].山西建筑,2007,(19):21-22.

[5]邹广天,程霏.教育体验型文物建筑保护的可拓设计方法[J].建筑学报,2007,(05):8-11.

[6]程霏,邹广天.文物建筑保护设计中的可拓方法——以审美体验型文物建筑为例[J].新建筑,2006,(05):10-13.

猜你喜欢

保护措施BIM技术
保护措施
关于林业造林技术的研究
浅析武汉老房子里份的现状与保护措施
基于区域视角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BIM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
BIM技术在配套服务用房项目的深化设计及应用研究
BIM技术在钢结构工程设计制造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