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得返自然—陶渊明田园诗解读

2021-01-17周芯如

青年文学家 2021年33期
关键词:园田田园诗陶渊明

周芯如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他躬耕于田园,寄情于诗歌,开创了我国古代田园诗歌流派。其诗作以崭新的思想内容,自然纯朴的风格,卓立于诗坛,并对后世的田园诗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本文主要从陶渊明田园诗的创作背景、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三个方面,对陶渊明的田园诗进行解读。

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穿越田园,或棹孤舟,或命巾车,指话桑麻,躬耕西畴。他在诗歌领域的主要贡献就是山水田园诗,他的田园诗以清新质朴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幅宁静美丽的田园图画,留下了圣洁、飘逸、浪漫、悠游的诗人形象,其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和所蕴含的艺术特色值得后世读者细细品读。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创作背景

陶渊明田园诗的产生,离不开当时的社会文化土壤。东晋末年玄风扇炽,好清谈、尚自然、崇虚无的风气极盛。在思想和文学领域,多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老庄学说标榜。不少文人感于政治黑暗、理想难伸,对现实多有不满,索性归隐田园,远离政理,正可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之一),他们寄希望于田野耕耘、自然天地之中寻找人生的意义。他们选择抛弃官场,任运自然,“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在欣欣向荣的田亩、丘壑、南风、朝露之中发现精神的自由和生命的真义,最终发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

陶渊明正是受这种思想风尚和生活方式影响的文人之一,其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个人气质也极大地滋养了他的田园诗创作。陶渊明的曾祖、外祖都曾为晋代名士,后来家境逐渐没落,他二十岁时迫于家计开始四处游宦,入幕府,做参军,任彭泽令,游历颇广,同时也逐渐对官场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更重要的是,陶渊明本性爱闲静,有猛志,不同于一般流俗,在几番心为形役的官场生活之后,他更加坚定了喜爱山水、寄情自然、回归田园的志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之一)是他回归初心的表白,“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是他渴慕自由的写照。归园田居之后,他躬身稼穑,除草获稻,采菊话麻,与村老牧童为伴,过着粗衣淡食的生活,这些扎根田园的生活和情感体验成为他田园诗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

(一)关心农耕、热爱劳动的农本思想

陶渊明的部分田园诗主要展现的是对农业劳动的讴歌,最明显的一组诗是《归园田居》。《归园田居》(其二)中说:“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诗人关注和忧心的是作物的成长、节气的变化、农作的收成,他的诗句不仅描绘了一个宁静纯美的天地,也道出了辛苦劳作的农人最真实的心理和生活。又如《归田园居》的第三首:“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他细腻地描写了自己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洋溢着自己心情的愉快。诗中的人物形象、劳动场景、田间风貌以及诗人情愫等跃然纸上,充分展现了诗人对劳动的热爱。

(二)同情底层农民的悯农思想

陶渊明的许多田园诗,深刻而细致地表现了农作的艰辛、农民生活的贫困窘迫。如《杂诗其八》中说:“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此诗较为详细地描绘了诗人躬耕不辍的过程,虽努力但仍面临饥寒交迫的境地,只能靠糟糠勉强度日,不难从中读出诗人对农民因天灾而屡受饥寒境遇的同情。

(三)热爱自然、渴望归隐的思想

对农村优美风光、恬静氛围的表现是陶渊明田园诗最为人所称道的地方之一。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开头几句追忆往事,不胜懊悔,把官场比喻为尘网,自己在其中就像羁鸟和池鱼一样得不到自由,总想着归隐。接着便含情脉脉地白描属于自己的田园新生活,“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田亩、草屋、花木等平常的事物在他的笔下显得情趣十足、别有意蕴。“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两句自然地描绘出田园的优美和宁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则又变换手法,以声衬静,给宁静的田园增加了几分活力和流动。陶渊明擅长以白描的手法为世人展现出幽静的田园风光,如同创作了一幅幅农家田园的水墨画,他的田园诗总能展现官场社会之外的平和自然之美,表达在闲适恬静的生活中获得心灵的平静,真实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三、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一)自然清新的诗风

陶渊明写田园诗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思想的超脱和境界的玄空,他特立独行,与当时诗坛上流行的晦涩难解、淡而寡味的“玄言诗”风格迥然不同。他的诗笔总是即景赋诗,记事成文,随意点染,看似平淡如水,却有无尽的神韵,正所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题张司业诗》)。如《归园田居》其四说:“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这首诗也是一首平铺直叙之作,诗人乘兴野游,携亲访友,重温旧日时光,可惜只剩下“井灶”“桑竹”的衰败之景,听到的是故友已逝的消息,不由生出人生无常、终归空无的顿悟。全诗用笔平淡自然,但背后的情感却饱满深沉,于平淡中见深情,“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与苏辙书》)。

(二)质朴精巧的用词

有诗论说,“凡作清淡古诗,须有沉至之语,朴实之理,以为文骨,乃可不朽”(施补华《岘佣说诗》)。陶渊明的田园诗,语言质朴自然,多用白描和直抒手法,他笔下的农作劳动、家庭生活、田野风光看似简洁平白,但是饶有趣味,回味深远。如他的《移居》其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屋外清风如水,天高云淡,诗人举目四望,与农友小聚,心中的喜悦在纸上倾斜。让人遐想,似乎诗人也如一支遗世的独莲,一身正气地寻觅自己的清水池塘。普普通通的乡间生活,在他的笔下也能如此富有诗意,古朴无华,意蕴无穷。

(三)情景事理的巧妙交融

陶渊明的诗是情、景、理的统一,既富有意境,又有情趣、理趣。诗人常将自己的感情和人生理想融化在各种景物中,在形神统一的前提下,以写意为主,使物象达到人格化的境界,富含深厚的理趣。如苏东坡所说的“初视如散缓,熟视之有奇趣。”(《冷斋夜话》)将情、景、理融为一体,不仅是以景悦人、以情感人,还以理警人,给读者以丰富深刻的审美感受。陶渊明不事雕琢,只是将他田园生活的所见和心中的感受倾注于笔端,比如田野的新苗、涓涓的山泉、村口的牧童、深巷的狗吠、親友间的闲话家常、娱情养志的素琴、自由自在的飞鸟、历久弥坚的古松等,都是他诗中的意象,既是寻常的生活场景又或是自然之景,也是与诗人理想、志趣相联之相,蕴含生命的思考和诗人的趣味。

《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手握一柄长锄,轻翻褐土,在大地之中寻找自己的惊世诗文。这首诗富含哲理,诗人从自然美景中体悟到人生的意义。开头的议论是说,只要心境纯净平和就无谓外物的喧扰,就能自创一重天地自由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篱边采菊悠然自得,偶然一瞥南山在远处相伴,似乎个人精神世界与自然风景已经浑然无间,天人合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俚语发人深思,越名教而任自然,在自然田园之中获得的顿悟与力量又何须烦言呢?陶渊明的诗中景与心相感,情与理相融,他对人生的追求﹑对自然的热爱、特立独行的气质、傲物自持的情怀,都完美地融为一体。

陶渊明的田园诗,其特点被后人概括为“平淡醇美”。我们在他的诗歌中很少能找到奇特的形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辞藻,甚至连形容词他都很少用,一切平平淡淡地如实呈现,读来清新隽永,韵味无穷。这种平淡的诗境尤为后人所称赞。

陶渊明将自然风光和田园生活为题材带入诗歌领域,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田园诗派,被誉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陶渊明拥有广阔的胸襟,博大的志向,但更以属于田园的自由、恬淡与从容而令人倾慕。“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人将自己的抱负倾注于诗,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读陶渊明的诗,也是一次心灵上的“复得返自然”。

猜你喜欢

园田田园诗陶渊明
你好,陶渊明
田园诗
归园田居
《短歌行》与《归园田居》对比阅读
羡闲逸,吟式微——《归园田居五首(其一)》与《登快阁》比较阅读
田园诗,走向细微处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归园田居
田园诗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