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塞勒·索瓦若《让我独自一人》:女性在爱情中找到自己
2021-01-17徐雅
徐雅
爱情是文学作品里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作家们运用自己手中的笔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爱情故事。故事里的女主角大都容貌俊美、温柔体贴,男主角则温文尔雅、彬彬有礼。这样的故事往往倾向于认为爱情就是男女双方坠入情网的一种经历,所以读者们的主要注意力都去关注故事结局了。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爱情解读,使得爱情参与者的一方—女性,被置于边缘地位,她们在爱情中的感受、思想、分析、判断、感悟被弱化甚至忽略,反而是她们的外貌、年龄、身材、性格成为被关注的焦点。法国作家玛塞勒·索瓦若的作品《让我独自一人》弥补了这一缺憾。在这部作品中,女主角以第一人称“我”记录了和男主角“你”之间的感情纠葛,从女性的视角,记录了爱情中女性的真实性格、性别意识、自我认知,从最初的“被分手”的不甘心、对失去爱情的不舍与渴望,到中间的挣扎、回想、思考,及至最后从爱情的狭小空间里跳脱出来,发现生命的意义,找到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尊严。
一、女性耽于爱情的幻想
爱情是女性的一个美梦。法国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指出“被动性作为女性化的女人的特点,是一种从小时候起就在她身上发展起来的特性”,这一观点在童话故事里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安徒生在《海的女儿》这一故事里,描写了年龄最小的海公主的容貌,她是“最美丽的,皮肤又光又嫩,像玫瑰的花瓣;她的眼睛是蔚蓝色的,像最深的湖水”。这一故事情节的设置,将这个价值观念深深根植于女性的头脑里:美丽的外表对于女性来说非常重要。外表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生物学上的概念,还是有着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共同加持。社会评判女性的价值在于她是否能成功地获得男性的青睐或者喜爱,为了达到这个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女性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对自身进行改造。玛塞勒·索瓦若在她的作品里对这一女性心理特征做了不露声色的描写。《让我独自一人》的女主角去巴黎看望男朋友时,特意选了他可能会喜欢的裙子。当男朋友的同事们向女主角投来赞许的目光时,女主角觉得很好玩,她的男朋友感到很高兴。这些情节解释了女性被承认的一种自然法则,那就是:男性的恭维和赞美使女性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她们相信自身的真正价值是男性赋予的。获得男性的好感是她们可以炫耀的资本,因为这可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反言之,如果失去了来自男性的喜爱和青睐,女性自身存在便没有任何价值。正是这些隐藏在爱情里的微妙情绪和小小的手段激发了女性对爱情的幻想,削弱了她们对自身真正的认识。
二、爱情给予女性的回报
女性常常倾向于认为爱情是她们最好的出路。西蒙娜·德·波伏娃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爱情对女性来说变成了一种宗教。女性进入恋情之后,就把自己封闭在一个相对性的空间里,她们的行为、感情、身体都全身心地围绕着她们所爱的男性。这是一种毫无保留的奉献,不讲条件。玛塞勒·索瓦若这样写道:“每个女孩都要争先恐后、添油加醋地讲述‘丈夫’做了什么,‘丈夫’说了什么;她们心满意足地吐露着‘丈夫’的深情指责,仿佛这些都是献给女性的珍宝。”爱情像一种魔法,使女性在恋人的追求和赞美中失去了自我。但对于男性,爱情有着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意味。即使是在追求自己最喜爱的对象时,男性也不会忘记自己是生活的主体。玛塞勒·索瓦若观察到的男性是这样的:当他们热恋时,他称呼他的女朋友为“我的大宝贝”;他嫉妒前来拜访女朋友的异性朋友,因对方待的时间过长而感到不快;他一遍又一遍地请求他的女朋友嫁给他;常常担心女朋友会背叛他。然而,当女朋友患上严重疾病,处于生和死挣扎中,他不仅没有去理解女朋友的处境和感受,却反而指责女朋友脾气太差,对待人不温和,并把她和别人进行比较。恋爱中的男人虽然认识到自己也是他者这一事实,但他很快也意识到他是两性关系中占据主动的一方。他为“我”这个代词增加了丰富的意义。通过爱情,他得到了另一个人投射在他身上的价值感。他拥有衡量价值的标准,女性的价值被纳入他的价值系统里。对于“你”这个代词,他认为这是一个附属的角色,他的位置应该优于“你”的感受。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男性和女性对于同一件事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和反应。
魏宁格和西蒙娜·德·波伏娃都得出一个相同的观点:爱情是不平等的。人类由女性和男性共同组成,但是社会对女性和男性的要求却不一样。女性被要求在家里要服从男性,要为家庭做出牺牲,要承担家务劳动,照顾家人的起居饮食,生育下一代,并养育他们。女性的这些职责被看作保持社会延续而不可或缺的功能。婚姻对于女性来说就是通过为家庭和家庭成员提供服务来换取经济支持。然而,家庭的领导权却掌握在男性手里。男女性别的差异同样存在于爱情之中。恋爱中的男性是不会放弃自我、放弃主体意识的;恋爱中的女性完全放弃了自我,她们的感受要屈从男性。她们不能直接说出自己的感情或者想法,她们只能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巧妙地隐藏起来,不露声色地去迎合男性,表现出自己的顺从、通情达理,因为这才是男性认可和欣赏的女性气质。女性要用自己的柔弱表现引起男性的同情心,换取他们的怜悯。女性在恋爱中感受的不完全是甜蜜,也有寒冷、寂寞和单调乏味。引发这些感受最常见的解释是女性缺乏安全感,主要原因来自男性的指责和忽视。男性是从自身角度作出评价和判断,他们的感受和情绪来自他们的经验。如果没有亲身的经历和体验,他们是完全体会不到对方的感受的。玛塞勒·索瓦若清楚地描写道:“我觉得,你应该会赞成把病人关起来,把他们消灭。你得自己生病才会明白。”余秀华也写道:“女人的心怎么凉的,男人更不知道。”
三、女性从爱情中获得的成长
爱情以多种样貌出现,有的是悲剧,有的是喜剧,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它具有差异分布这一特点。男性如果把爱情当作单数来看待,就忽视和简化了爱情的复杂性。爱情的结构是多元的,它涉及文化、经济、社会、性别意识等多个层面,还涉及合作、分工、权威。爱情关系中,女性以截然不同的方式被定义,女性气质(feminine)的定义将女性置于男性的地位之下,理应受到男性的保护和照顾,男性有权按照女性气质来要求女性顺从、听话、温柔,维护他们的利益和尊严。另外,女性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内化女性气质要求,作为自己言行举止的衡量标准,忽略或隐藏了她们的自主性,培养女性的依赖性和惰性。正如西蒙娜·德·波伏娃阐述的:女性不是天生的,是教育出来的。揭示两性关系的爱情,无论如何都不能简化为单一性别的视角和话语权设置,而应该是多元的、二重性的。不同的女性个体被不同的文化制度和社会关系所塑造,导致她們的能力、知识、经验存在着差异性,因为她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地理关系,这些独特的呈现使得女性身份变得多样。《让我独自一人》里的“我”在男朋友提出分手之前已经感觉到了他的变心,所以在这四封信里,“我”回顾了两人相处之时的一些细节,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和怀疑,清醒地解读了爱情里的两性关系。通过爱情,“我”清晰地看到男性真实的一面:一方面行为举止彬彬有礼,说话语气温柔,措辞委婉含蓄,尽力表现自己的知识和涵养;另一方面自命不凡地评价他人,在女性面前表现出优越感,把女性归入“没有权利也没有要求”的结构性范畴里。
玛塞勒·索瓦若的这部作品趋向一部自传体作品,作者把自己、女主角、文本和现实世界结合在一起,这并没有减弱这部作品的文学性,还增强了它的客观性。玛塞勒·索瓦若把女性视角运用到文本中,非但没有使阅读变得微妙或者复杂,反而唤起了读者的女性意识。爱情不是毁灭自己,变成别人喜欢的样子,也不是沉迷于爱人的柔情蜜意里,任由摆布。爱情应该是平等的,两个灵魂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能够具有爱的能力,而不只是被爱。爱情更不能施舍,友谊不能替代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