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屠岸诗歌中的海洋意象

2021-01-17廖沁予

青年文学家 2021年33期
关键词:金门大桥浪花大海

廖沁予

屠岸作为中国新诗史上一名不可或缺的诗人,其诗歌创作从20世纪40年代一直延续到21世纪初。屠岸凭借其对诗歌的极大热情,在诗歌创作与翻译上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本文从屠岸的诗歌入手,对其诗歌的创作风格和特点进行研究,并分析“海洋”这一意象在其诗歌中的意义。

在中国诗歌史上,关于海洋意象的诗歌数量并不多。相比在海洋文明关怀与爱下成长的西欧国家,中国文人更多的是赞美和歌颂广袤而富饶的土地。但是对海洋意象的描写自古以来便有,无论战国末期荀子《劝学》中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用江河大海比喻积累的重要性,还是李白《行路难》里激励无数人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到中国当代诗歌名家舒婷的作品《双桅船》中,用双桅象征自己,海岸象征恋人,“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暮暮/你在我的航程里/我在你的视线里”,描绘恋人的相知相守。海洋意象的意义十分丰富,不仅能表现出海洋中客观存在的事物,还能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赋予其新的生命意义。屠岸坚持“为了回答时代的召唤,也是为了对诗美的追求”的创作初衷,从自身的成长体验出发,用凝练的语言和积极的生命态度赋予海洋新的意义,寄托自己的人生感悟。

一、海洋与情爱

对于诗人,屠岸有自己的想法,在他看来“要当诗人,首先要当一个正直的、善良的、有美好心灵的人”。他强调真、善、美的重要性,也十分推崇英国莎士比亚、华兹华斯、雪莱和济慈的诗歌。浪漫主义诗歌带有极其浓烈的感情,正如屠岸所推崇的诗人济慈的“客体感受力”观点,这要求诗人在创作的过程中把自身的情感投入客体之中,达到一种物我相融的状态,并对客观事物产生强烈的情感。屠岸笔下的海洋寄托着自身的情感,极富感染力,就连自己的笔名也和“海岸”有关。在《屠岸十四行诗》中专门有一辑被诗人命名为“浪花”,展示了广阔海洋所具有的包容性。

在《浪花》中,海洋是生机勃勃的象征。“千万朵白花绣在万顷蓝缎上/大朵叠小朵,越远越小,数不清/这朵谢了那朵开,万花竞放/白浪化作千万只动物,满天星/大海呵,阳光下你的每一朵白花/都是童稚的纯洁,青春的风华!”广阔的大海被诗人看作华丽秀美的蓝色绸缎,而一朵朵白色的浪花则是缎带上最吸睛的点缀,无数的浪花来了又去,正是生命最可贵的模样,永远盛开,永远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就像那正值青春的少年,充满着朝气,《浪花》传达出诗人对生命魅力的憧憬之情。在屠岸笔下,海洋不仅是充满活力的少年,因为其广阔无边,有巨大的怀抱,她还是一位柔情慈爱的母亲。在《礁石》中,海洋是温柔的充满着关心与爱的母亲。“大海以软浪的柔指/千百次地爱抚她的宠儿/在千万次的爱抚下/礁石的肌肤变得光洁润滑……他在永远摇荡的摇篮里安卧/听着潮水喃喃地唱着催眠的歌/大海用千万条头发的弧线/织成一团爱意覆盖孩子的脸/礁石偎在母亲的臂弯里/让柔情的高潮淹没了自己”,诗人把海洋比喻为一位温暖的母亲,给坚硬的礁石哼着催眠的歌,使得他变得光洁润滑,也同海洋母亲一般充满柔情。

但是海洋不仅只有风平浪静的柔情,海洋还有狂风骤雨中的危险,还有惊涛骇浪之下的勇猛。在《海的独语》中,诗人替无言的大海诉说内心的话语:“我永远奔腾,永远动荡”“即使在水成岩上/我也留下了波纹/动荡的印痕”,在这里,海洋不是充满生机的少年,也不是柔情似水的母亲,而是一个敢于拼搏、敢于闯荡的青年。海洋对未知从不惧怕,即使在相比自身坚硬无数倍的岩石上也能留下痕迹,永远奔腾向前。

二、海洋與哲思

屠岸的诗歌语言凝练简洁,充满当下生活的哲思。“汉园三诗人”之一的卞之琳被屠岸尊称为老师,卞之琳理智节制的语言和富有哲理性的内容对其产生了影响。屠岸曾在采访中赞赏卞之琳:“你看他的《断章》一共就四句,而且没有一句是废话,非常精练,我就非常佩服他,把那么深的意蕴放在很精练的四句话里面表达出来。”卞之琳的诗歌大多采用口语化的书写,甚少使用华丽的辞藻堆砌,并且在诗歌中沉着冷静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而深受卞氏影响的屠岸的诗歌中也闪烁着哲理的光芒。

在诗歌《纸船》中,大海是胜利的也是失败的,是充满未知的存在。“那一年我和你曾到废园的池塘/把蚂蚁放进一群纸摺的小船/让它们漂过绿荫喜爱广阔的海洋/让阵阵西风从此岸猛吹到彼岸”,这一段话看似充满童趣,实则蕴含着人生最基本的哲理—生死。这些漂洋过海的小蚂蚁们只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我们为胜利的战士唱凯歌助威”的向阳而生,而另一种则是“我们为牺牲的水手洒哀悼的泪滴”的悲伤死去。屠岸借由海洋的不确定性在诗歌的末尾发出感叹,“世界上常有失败和胜利的交替”,航海远行是一把双刃剑,既能让人享受到寻宝归来的喜悦,也会被神秘而变化莫测的大海所伤害,诗人不因为海洋所存在有可能的危险而反对漂洋过海,而是在权衡利弊的同时不作关于对错的评判,鼓励那些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勇敢去选择。

大海时而宁静时而波涛汹涌,让人捉摸不定。在诗歌《黄金海岸》中,屠岸眼里的大海“向高处飞升。睡意裹一团安宁/向时间播撒。突然间海浪嚎叫”,此时的海洋被金色的沙所包围,贝壳、海藻、浪花,就连金色的海蟹都隐藏在沙洞里,但是这些金色的东西却无法让人触碰。屠岸这首诗写于1987年7月,正是市场经济大潮涌入的时期,屠岸借“黄金”隐喻改革浪潮下带给人希望的金钱诱惑,但这一切却让很多人“抓不着”。屠岸带着对这股浪潮的担忧写下《黄金海岸》,海浪既可以让船只安稳地航行,也可能使其倾覆,诗人在这股洪流中希望那些寻宝的人们保持平和的内心,于是在结尾中用一句“搜寻失落的平和”发出警醒之语。

三、海洋与发展

屠岸描写大海,既有对自然的亲近与向往,同时也有对海洋的深深的思考。除此之外,诗人还关注时代与发展,表现出对海洋现状和对海洋开发、建设的关怀,从而从诗歌中表现对海洋的保护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曾经看似遥不可及的海洋两岸,如今也可以通过桥梁、轮渡等方式简单到达。屠岸曾在诗集中专门用一辑来书写自己周游列国的感悟,当他到达旧金山,看到威严壮观的金门大桥时,情不自禁地写下一首名为《金门大桥》的诗,赞颂人类的聪慧和大桥的雄壮之美。“你凭两柱红色的钢架作脊梁/你飞跃两岸,在万顷碧波上挺立/你把旧金山和梭萨里多连在一起/你扼守海湾的大门,虎视太平洋”。金门大桥位于金门海峡之上,于1937年建成,是一座桥下可以通过巨轮、长约2825米的长吊桥,这座大桥把旧金山湾和太平洋联系起来,使得人类不再因为海洋的宽阔而对海湾的另一边望而却步。屠岸笔下的金门大桥威武而又雄壮,象征着人类对自然界的又一伟大创举,歌颂了人类的强大与智慧。同时,屠岸通过诗歌也表达了人类与海洋以及自然界友好相处、共同生存的朴素愿望。

如果说《金门大桥》象征大城市、高水平经济下人们对海洋的开发,那么同样收录在《屠岸十四行诗》里的《毓璜顶》则写出了中国滨海城乡发展的迅速。毓璜顶是山东烟台市内一个风景区,站在其最高处能感受到送到身前的海风,可以看到被碧海青山包围的万户新楼,也可以看到临海而生的烟台山。“烟台山平卧在海边,我突然看见/绿丛里烈士塔放出金色的光流/金色的光流镀遍了滨海的城乡/港口的防浪堤怀抱着起重机和船舶/工厂、学校,经公路连接着村庄/跃动的节奏涌迸出开放的赞歌。”《毓璜顶》写于1982年7月,这一抹渡遍烟台“金色的光”是改革开放后对港口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光”,代表着烟台这座海滨城市开始新的发展与创新:新兴的起重机、更广阔的船舶、平稳而又宽敞的公路,这一切都见证了海滨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也是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美好生活。

在近80年的诗歌创作生涯中,屠岸不断突破创新,关注时代发展与现实需求,创作出不少佳作。屠岸立足于自身生活,书写出关于海洋的诗歌,通过细腻而简洁的文字传达并守护了海洋文化。在海洋与海洋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屠岸诗歌所传达出的海洋保护意识会成为一种有效的传播方式,呼吁人们保护海洋,同自然和谐共处。

猜你喜欢

金门大桥浪花大海
奔跑的小浪花
大海捞金
送你一朵小浪花
浪花
改建栏杆后,金门大桥开始“唱歌”
浪花一朵朵
问大海
冬日的大海
令人兴奋的大海
忽然遇上金门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