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话剧的世俗化叙事探析

2021-01-17陈甜

青年文学家 2021年33期
关键词:世俗化世俗话剧

陈甜

一、当代话剧的世俗化叙事概况

我国与西方对于话剧的“世俗化”叙事定义有所差异,对于西方来说,戏剧叙事的“世俗化”强调的是戏剧对于个人生活的反映,从强调教会的权利转向了强调个人的权利,展现了市民阶级的个人主义需求,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不断崛起相伴而生。而我国的话剧叙事世俗化是关注个人生活以及世俗享乐欲望,剧作家选择题材不再以宣传功能为先,而是选择家庭生活等世俗化的题材,以满足观众的需求。在当代,我国话剧的叙事风格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了一定的演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话剧的叙事世俗化趋向越发显著,题材丰富,内容贴近生活,发展蓬勃。虽然在题材和数量上,当代话剧的世俗化叙事趋向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受到票房等市场因素的影响,部分创作者在话剧叙事世俗化的道路上走偏,以话剧叙事世俗化为名,实则大行话剧叙事庸俗化之道,话剧质量参差不齐。当前,话剧世俗化叙事的方向有待纠正。

二、当代话剧的世俗化叙事背景及原因

当代话剧的叙事世俗化趋势与时代环境的发展联系紧密、息息相关。在早期的话剧创作中,其叙事强调“主题先行”,其主要功能是宣传,对家庭生活等世俗化内容刻画不多。在社会逐渐多元化发展、经济水平持续提高的背景下,人们渴望获得新的内容,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而当时的戏剧内容不够贴近人们的生活,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尤其是在生活环境发生重大转折的情况下,人们更渴望能在剧场看到聚焦于人们生活本身的叙事题材。同时,比起原先倡导“主题先行”,人们渴望在话剧中看到更多元化的主题和更高艺术水平的表达。20世纪80年代爆发的戏剧危机,使人们看到了市场对于艺术作品的重要性,而自1982年首部实验话剧《绝对信号》诞生以来,其对当时的话剧题材进行了大胆的革新,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话剧市场的危机,但仍然没有充分满足市场要求。这些实验话剧在经历过多重曲折后,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其可以称得上“先锋话剧”,但其在国际上却远远算不上“先锋”。随着改革开放逐渐深入,人们受到世界表达思想浪潮的影响越来越深,当时演出的实验话剧并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同时,话剧的市场问题仍然是我国话剧困住脚步的重要障碍。

1992年,上海青年话剧团排演的英国作家品特的《情人》在我国话剧史上做出了商业性的重大迈进,开始迎合市场的审美,以满足市民的审美趣味来赢得票房。《情人》可以称作20世纪90年代“改编潮”的开路者。由于原创剧本的缺失,当时我国的话剧剧目许多源自西方经典戏剧的剧本,也有将这些故事设置于我国环境之下的戏剧作品。在改编剧的风潮之中,也有导演将中外的几部传统作品融合在一起,这些戏剧的新编是当代话剧叙事的世俗化迈出的第一步,而由于借用了名著的名号,获得了更大的关注度。他们进行的大刀阔斧的改编,为后人开辟了更广的思路,也充分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纵观近现代话剧史不难看出,其有过几次兴盛,都与世俗化的趋向有关。当代的剧作家与导演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当代的主要矛盾与近代矛盾已经不同,戏剧世俗化不再是时代局限性的表现,反而证明了群众精神需求的提升。随着当代话剧的叙事世俗化不断深入,我国话剧也具有了更大的商业价值。在意识到世俗化的戏剧可以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的背景之下,导演和投资人也愿意将精力和资金投于世俗化戏剧之中,从而获得更高的回报。

三、当代话剧的世俗化叙事代表作及其分析

20世纪90年代出名的诸多具有叙事世俗化倾向的话剧,相对于数年前的革命戏来说,由于题材的原因,其在叙事写作上更加细腻,对叙事技巧的探索更加深远,而上半期和下半期的主题又有所不同。

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强调以噱头来吸引观众,探求一些稀奇古怪的题材来进行编写,其代表有王建平的《大西洋电话》。这部戏的特别之处在于其是以独角戏的形式,用“电话”这一载体来展现全部故事,女医生丁玫在国外生活的几个月中,遇到了一系列困难,反映了出国者在国外生存的艰难。在情节设置上,这部话剧将转折设置得很密集、很巨大,以此作为卖点来吸引观众。该剧演出之时,改革开放发展迅速,更多国外的讯息传入我国,社会生活变化巨大,诸多观众对国外的生活产生了好奇心,剧中对于女医生丁玫生活的刻画,将生活在国外的中国人的生活展现在观众眼前。因此这部剧风靡一时,广受关注。

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的世俗化叙事话剧主要方向为对心理深度的把握,而这一时期的作品也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吴玉中的《情感操练》是这个时期剧作的代表之一,剧中的“男人”养家无能,而“女人”对“男人”产生不满,两人的感情出现缝隙。整部戏剧中,两人的关系时而紧张、时而松弛,剧作家写这部剧显然不是为了谴责某一个人,更重要的是想借角色之口传达出这两个人生活在怎样一种生活和情感的困境中,共同感到苦闷和无助,对两个人来说,这样的状态正是代表了时代背景之下的空虚和无助。剧作家在这部剧中反映的不是个例,而是当时很多人正在面临的情感问题。它不止在探讨一对夫妻之间的情感纠葛,更是在努力探究心理深度,希望从这对夫妻的身上寻觅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更多人提供解决情感问题的参考与借鉴。

四、当代话剧叙事世俗化的意义及发展方向

纵观当代世俗化叙事的话剧,由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其刻画的问题与近代的世俗化话剧相比,内涵不如近代话剧尖锐,这也无可厚非。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当代话剧能有此面貌,不必尖锐地刻画近代社会的黑暗,只需要探讨当代社会中遇到的一些世俗困境,这显然也是当代社会进步的表现,是时代背景之下的必然。如今不少话剧仅仅停留在描摹生活表象的层面,没有更深一步展开探讨,不会通过剧作家的笔对社会进行深度的剖析。然而,叙事世俗化趋向的话剧中亦有为人们交口称赞的剧作品,通俗作品自然也有其长处和社会价值,正比如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一些对于心理问题深度剖析的世俗剧,虽然作为世俗剧,但其意义显然更高于世俗剧。不少人可以从剧中找寻到自己的影子,并且可能会对自己的生活有所帮助,这正是世俗剧存在的重要意义之一。即使是仅为讨取情节“刺激”、吸引观众眼球的作品,也并非像当代一些批评家口中的那样毫无意义,这样的话剧存在本身就是为了满足一批特定层次的观众的需求。

然而,虽然数十年来在话剧叙事世俗化的风潮之中,诞生了无数的优秀话剧,但在今日,也确实出现了话剧剧本良莠不齐的现象。许多话剧打着叙事世俗化的旗号,却大行话剧叙事庸俗化之道,不思考如何提高自己话剧的质量,只考虑如何吸引观众的眼球,谋求更大的利益。这些话剧的剧情设置庸俗、狗血、不合逻辑,文化价值较低,或许情节设置刺激,使觀众心情跌宕起伏,但观众观看完毕却无法感悟到其中内涵,无法得到精神慰藉,在观看结束之后方感到其庸俗性。长此以往,这些逐渐走向叙事庸俗的话剧会与原本叙事世俗化的方向背道而驰,适得其反。创作者想要叙事世俗化的话剧能真正得到长足发展,想要自己的剧本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使剧本的创作融入生活实践中获得的认知,在世俗中探寻社会的真理,在创作中赋予作品思想与灵魂。

话剧的叙事世俗化,本质上反映的是人们生活的艺术化,前人有言“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戏剧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也可以从戏剧中吸取经验,这正是话剧叙事世俗化的根本意义所在。叙事世俗化的戏剧,是属于人民的艺术,而这样的艺术,是实打实可以登得上所谓“大雅之堂”的艺术作品,不应当与人民有所背离。现当代话剧历经了数个阶段,最终人民和市场都选择了叙事世俗化的戏剧,就证明其具有长足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在研究各时期火爆的戏剧作品内容之后,不难看出这些作品都贴近生活、反映实在的生活,解决着群众的问题。每一个剧作家都应当勤奋自勉,提高剧本质量。叙事世俗化,只有真正深入“世俗”,观察生活,才能创造更高质量的作品。

猜你喜欢

世俗化世俗话剧
话剧《坦先生》
话剧《二月》海报
不愿向世俗投降
19世纪中晚期英国基督教世俗化原因初探
从福柯“权力话语”视角解读清前期西藏世俗掌政人物传记世俗化倾向
现代话剧繁荣时期(一)(1935-1937)
一件新出于闐語世俗文書
世俗的力量
论鸠摩罗什形象的世俗化演变
浅谈唐代敦煌莫高窟菩萨造像世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