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梅尧臣的山水禅意诗

2021-01-17陈晗

青年文学家 2021年33期
关键词:梅尧臣禅意禅宗

陈晗

在宋代时代风尚的影响下,梅尧臣自然而然地接触到禅宗,并与之发生了比较密切的关系。但他的唱和内容皆是在吟咏山水,是在展现其清旷的人格,远不是表达顿悟禅理的诗偈,只能算禅意诗。禅意诗,是反映僧人和文人修行悟道的生活的诗,诸如山居诗、佛寺诗和游方诗等。但是也有人这么定义,禅意诗就是诗人以世俗分别知做的禅诗。如此一来,便有了分别心,与佛禅相去甚远了。

一、梅尧臣山水禅意诗缘起背景

梅尧臣一生中除了童年和为嫡母守丧期间闲居在家,其余时间都在奔波中度过,或是为了读书考取功名,或是因为官职变迁。正是因为这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梅尧臣对嵩山、泰山、何山、响山、庐山、西湖、太湖、金陵、徐州、汝州、颍上县、尉氏县、阳翟县等众多山川河流、名胜古迹都有一一踏足,这在《游响山》《依韵和武平九月十五日夜北楼望太湖》《汝州等慈寺阁望嵩山》等诗作中都被证实过。也正因此,梅尧臣拜访过众多佛寺禅院,如龙门寺、少林寺、会善寺、广教寺、甘露寺、相国寺、妙觉寺、西禅院、十步院、松林院等佛家圣地,也留下过众多的著作,如《春日游龙门寺》《金山寺》《依韵和载阳登广福寺阁》等。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梅尧臣在游历山水庙宇中结识了众多禅僧,他们往来唱和、游历山林、谈心论道,从梅尧臣的诗选中就能看到众多相关作品。其中,与梅尧臣来往较为密切的属达观颖禅师,他们相交近三十年,可见二人的深交程度。除此之外,梅尧臣的诗作还显现出他交往过一众僧侣。这就不难理解,他诗中的禅意是由何而来的,唯有人与人的思想碰撞、言语交谈,才能在作品中深刻体现出来。至于其表现形式为何是山水诗,估计也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受禅宗强调的“活参自解”“无心、无念、无为、无我”等思想的影响,所以重视通过对自然山水景物的观赏、观照来获得对佛性的了悟;其二,其诗歌创作深受前人和身边人的影响,他的叔父梅询、林逋和西昆体早期对他影响颇深;其三,在风格上受陶渊明的影响,所以,陶渊明的平淡隐士的轻微禅意也被他所接受。

二、山水禅意诗中透露的心境

首先,通过禅游山水,诗人借助诗句去描摹五光十色的大千尘世,叩问内心的声音,用真实的看、触、闻、感去认识世界、认识生活,展示出自我作为世界万种生命的共存体,强烈地干预和认知。个体总是喜于表现自我的价值,梅尧臣的山水禅诗应该也有这种功效,侧面也展示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认同感。例如《访报本简长老》:

比泛苕溪来,初逢卞山雨。雨收精舍出,喜与高僧语。门临水若监,万象皆可睹。清净欲谁邻,野莲无处所。

斑驳的轻舟在苕溪中徐徐飘摇,在清净和安逸的萦绕中,寻找心中的绿洲。临岸而停,顺溪前行,乌蒙蒙的卞山上竟落起了第一场雨,雨滴渗入树木中、土壤里,花鸟虫鱼都藏匿起来,躲避这场雨。或许是太多生命体不喜大雨,沥沥的雨势渐收,湿漉漉的小路尽头,一间房舍在薄雾中若隐若现,诗人忙把这种喜悦之情传达给同行的高僧。返程回归住所,旁门的水若监因一场雨门庭若市,众生万象都在此上演。倘若想追求一方清净,又该与谁为邻?看那清莲不也亭亭直立于淤泥之中吗?

在诗中,诗人的禅意并未直言,但却深藏于山野见闻之中,世事繁杂,佛法难识,诗人只想常伴日暮西风,在凡尘琐事中活出禅意,其对生命的热爱展露无遗。明心见性,直指人心。佛家也说,“道不可言而道不离言”,我们只能靠直觉去体悟和感受。

其次,在梅尧臣的诗句中,多数表达自我求闲的安逸心境,也有一部分诗词对世人有劝勉的作用,以己推彼,诗人劝自己和世人学会看淡苦难、过闲适人生。如《答来上人春日即事》中:“如何异乡感,却出解空人。”《僧元复院枕流轩》中:“一悟此中趣,万缘皆可齐。”心闲就能入净境,正如韦应物所言“喧静两皆禅”。例如《送端式归漳州》:

来居天王都,常梦苦竹溪。乃识高僧趣,不为利物迷。海燕乘华屋,区区竟衔泥。安知矫翼鸥,岂类断尾鸡。性同而质殊,何必庄指齐。

一朝天子所居的京都必然是繁花似锦、热闹非凡之地,虽身居于此,却常梦回竹溪这贫瘠之地。与高僧谈论自己不同于常人的志趣,僧人却淡然一笑,万事皆空,太在意外物,那心情就必然受扰,生活本艰辛,何须自寻烦恼。只看到海燕住的是华丽的房屋,却未曾想到这是它一口一口衔泥的成果,矫翼鸥和断尾鸡也不会放在一起对比,本性相同的存在,总是用分别心对待,这也是扰心的源头之一。

诗人表达了世间万物本为虚空的看法。禅宗认为世界本空,外在的东西都是心起妄念所致,一切荣华富贵、艰难坎坷都不过是过眼云烟,只有参破功名、等同生死,才能获得从一切世事和束缚中解放出来的自由感。梅尧臣在劝勉自我,减少分别心,放飞闲适的同时,也在向世人传达这种想法。佛学禅理的渗透,也是诗人写作的重要原因,不受情绪的挑拨,看淡世事的无常,用理性生活。诗人看来,为尘所染,为名所驱,是执念,是苦楚;只有放下,“欢戚两忘”,才是生活正法。

最后,在梅尧臣的山水禅诗中,既展现了对山水的偏爱,也表现了恬淡的心境与任心随缘的禅理。平淡静谧也成为他的标识。他喜爱山水的静态美,诗句中都体现了这种空灵的风格。如在《岭云》《游响山》《游水帘岩》等众多作品中,多体现出禅宗静观默照的方式与诗人寂静的心境,散发着冷冽空灵的气息。又如《东溪》: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似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无所事事,信步而游,于是走到东溪看水。一个人选择在僻静处坐下,仿若身处孤岛,世界喧闹与他何干,好像活在另一个世界。看着水中的船只艰难出行,心也跟着远走,始终还是不平静的。野鸭子在水中游累了,正在岸边打着盹,悠闲自在。岸上有一株苍老的树木被春风吹动,绽放着朵朵鲜花,再不似冬日里光秃萧条那般毫无生机。初春时节的蒲草长出短短的一截,整齐的似被修剪过那般。沙滩经过河水的数日冲洗,像被筛选过一样,干净整洁。天色将暝,虽对好景致心有欢喜,可也不能停留,即使疲惫,也趁着暮色驱车回家。

诗人在宁静的自然景物中感悟生活,感受禅意,也明白了禅即自然。以平静的心去观照自然,仿佛一切宁静,却又蕴含动态,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这不正是禅家的意趣。文人乐山乐水,总喜欢把体验感想、生活思考放入文字中,于是有了“触物关心”、禅意高妙的成果。其实所有澄澈灵动的景物都是诗人参禅过程中内心清净的一種体现,是空寂内心的外在表现。梅尧臣爱静、爱思、爱平淡,他的所思、所想、所感都留在诗中,留在生命中。他思故他在。

梅尧臣被称为宋诗的“开山之祖”,其一生笔耕不辍,留下众多作品,其中山水游记诗就占了将近六分之一。因此,也可以说,从他的山水诗中就能洞察他奔波的一生。其次,在宋代谈经论佛也是一时之盛,此时的禅宗更加风雅,更加注重探讨人本身的存在,契合梅尧臣的心理追求,所以他也与禅宗有着微妙的联系。但鲜少有人探究梅尧臣的山水禅意诗,此篇仅抛砖引玉,浅析他的山水禅意诗。

梅尧臣与宋代大多数的文人士子没有区别,与禅宗的关系也具有普遍性,游历山川寺庙,与僧侣来往密切,对佛理、禅理都表现出兴趣,但也没有深入了解与信仰,所以在他的山水禅意诗中可以发现一些禅意,但都是浅浅而谈,并不深刻,也无较深的佛性,与后世的苏轼、黄庭坚等深受禅佛影响的诗人仍有差距,但也不能磨灭他的存在。重要的是,从他的山水禅意诗中,也能看到他不同的心境,证明了其虽无很深的佛学修养,但禅佛思想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其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

猜你喜欢

梅尧臣禅意禅宗
禅宗软件
范仲淹 梅尧臣 因心而友,唯才是举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禅意人生
尺八的禅意
禅意(外一首)
品一杯充满禅意的茶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
张九龄与禅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