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诗经》中的风雅精神

2021-01-17高红敏白玉红

青年文学家 2021年32期
关键词:孝悌小雅诗经

高红敏 白玉红

《诗经》作为古人必读的“五经”之一,生动地体现着华夏祖先的智慧。“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上古先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饱满的生活热情和关注现实的取向,被后世誉为“风雅精神”,这“风雅”可供后来者细细体会,深入学习。

一、君子之志

子曰:“不读诗,无以言。”

《诗经》属儒家经典,而儒家思想中提倡的修身立德、孝悌之道、仁民爱物、忠君爱国等观念在《诗经》中不难发现。虽然《诗经》更多的是在“采歌”过程中记录了真实的民间生活,但是,其中可以窥见先民的理想与追求,比如对明君良臣的贊美,对礼崩乐坏之时的讽刺,外敌入侵时的视死如归,怀念家乡时的声声泣血……《诗经》中的真情实感与道德追求联结着子孙后代,足以供今天的学子参考、服膺。

(一)以《诗》修身

“君子比德如玉,温润而泽,仁也。”

在《诗经》中经常出现“君子”一词,现今,围绕《诗》中君子观衍生出的相关研究不在少数。《诗》中经常从侧面展示出“君子”形象。《卫风·淇奥》中有言:“有匪君子,如金如锡。”此句之意为“君子的才学如同精炼过的金锡”,且有“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之语,也就是强调君子“外在修饰”的重要性。在此值得注意,“君子”形象可作为广大青年“修身”的标准,在《诗经》中“君子”不仅有才学,而且注意自身形象,当今的大学生应该如何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如何提升审美能力?将此问题延伸为课堂讨论话题未尝不可,青年学子“修身之本”在于提升自身的才学,无论何专业,都应该在“文学”方面有所积淀,这关乎着表达能力、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多方面,文化的软实力与其“润物无声”的滋养属性在日复一日的“读书”中慢慢体现。《诗》中也体现出君子“外在形象”的要求,其风雅俊美与现今追求的“时尚”“混搭”极为不同,大方得体的“美学”观念值得引起重视。此外,《邶风·简兮》《卫风·考槃》《卫风·硕人》等篇中均出现“硕人”形象,“硕人”一词带有身体高大和思想高尚两重含义,《简兮》中的“硕人”指一位舞师,小诗中对他赞美有加。而《齐风·猗嗟》中擅骑射、擅舞蹈的君子形象则提醒我们,古人讲究“习六艺”,这与今日所谈的“全面发展”有相似之处,具体的实施绝非纸上得来。在《诗》中引发关于“修身”标准的问题应作深入的探讨,自身修养需在读书提升文化水平、重视个人审美、强健体魄、全面发展等多角度引起注意,《诗》可为重要参考。

(二)《诗》中孝悌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华夏民族的孝悌文化由来甚久,素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诗》中同样流露着先民对父母的赞美、思念、感谢之情。《诗经》以风谣歌颂的形式将日常生活艺术化,《毛诗序》中提到《诗经》的作用归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邶风·凯风》中以反复重叠的表现手法表达作者对母亲日夜操劳的感谢与心疼:风从南方吹来,吹着枣树一天天长大……虽说《诗经》为现实主义的巨作,但其中仍有浪漫主义手法,其中运用比兴将千年前先人的情感生动地传达给后代子孙,“或燕燕居息,或尽瘁国事,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小雅·北山》);《小雅·四牡》中也有抱怨公务繁忙,无法回家孝敬父母的情绪。原来先人与今人的忧虑烦恼竟如此相似,文学的世界能够忽略时间和空间引起共情与共振。此外,“孝悌”之意并非限于孝敬父母,其中也包含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小雅·棠棣》中大谈手足情深,“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而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谦和更弥足珍贵。

(三)《诗》之忠勇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汉乐府《战城南》)

古人的忠君爱国体现得极为明显,古时外族入侵,战争不断,一轮明月照着离乡的战士,照着寒衣铁甲,照着染血戈戟,照着吹起思乡之曲的芦笛。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小雅·采薇》)出征时的画面似乎是隔空传来的视频,画面感、动态感十足。《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一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将《诗》之“群”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群”可作“号召、有群体感、群体力量、团结一致”的解释。古人忠君爱国,却也厌烦战争,低声唱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只是保家卫国的使命让将士们身负千斤之重。

二、君子所好

文学的生命力体现在不局限于“历史背景”,即便大量文学作品带着时代的烙印,但是文学的内涵和主题思想也能够“借古观今,由此及彼”。

(一)当代“乐论”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诗三百》,先民之嗟叹,属歌曲,属音律。《诗经》中的“音律”与“辞章”的意义上文已有阐述,即对人文修养、价值塑造方面多有益处。如果善于思考,深入挖掘,《诗》则如同宝藏,以文化营养哺育后世。孔子曾说“郑声淫”,此处“郑声”指郑国音乐,在学术中此“郑声”是否为《诗》中“郑风”,存在异议,但认为“郑风”为“郑声之淫”的观点不在少数。在此,不作过多论述。孔子又言“《韶》尽美矣,又尽善矣”。可见,古人认为“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二)君子好逑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温柔敦厚,有中和之美。其美表现在政治的“怨刺”上,也表现在“情感”上,正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无论“关关雎鸠”还是“其出东门”,或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中的浪漫有节,《诗》中的悲伤有制。《邶风·击鼓》中“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堪称传颂千古的誓言;《郑风·其出东门》中“其出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虽有佳丽三千,吾心有独钟。此专一,是封存在时间里永恒的情书。

三、君子有为,有不为

《诗经》中“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不读《诗》,无以言。无论古之仕人,还是当代青年,都应“有所言”,“孔鲤过庭”时孔子简单的一句道出了《诗》和《礼》的重要性。此处“无以言”的“言”不是单纯意义的“说话”,而是“情动于中,发之为声”的合理言论,或是在某个时代的“政治语言”。君子应有所为,“立言”为其一。

《诗》的“兴观群怨”皆源于“言”,当代的“兴观群怨”应该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兴,为抒发情感;观,为观察,进一步引申为观察思考,观民风、民俗;群,为沟通感情,群体交流;怨,为不平之鸣。当下的“兴观群怨”应在《诗》中衍生。现今应该注意言论之度,借鉴《诗》的中和与温柔敦厚,努力学习,丰富见闻的同时,谨记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诗经》如同生动的立体画卷展示着上古时期的哀乐。我们亦同乐于“春日载阳,有鸣仓庚”,乐于美好向往和厚生爱民;我们同哀于“上帝板板,下民卒瘅”,哀于礼崩乐坏和变风变雅。时代同样赋予《诗经》新问题解说与处理原则,因为其内核,是不变的传统文化之智慧、华夏文明之光辉与文人仕人对君子之道的坚持。唯殷先辈,有册有典;挥毫万字,纸短情长。

基金项目:2021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价值塑造研究”编号NJSY21657。

猜你喜欢

孝悌小雅诗经
孝悌思想探源及对当代启示
作家现在时·徐小雅
病榻侍母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Micronodular thymic tumor with lymphoid stroma: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唐代制举孝悌类科目考论
Grammar Teaching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小雅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