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当代文学译介与对外传播研究

2021-01-17陶沙

作家天地 2021年36期
关键词:对外传播译介

摘 要:河北当代文学作为中国新时代文学的中坚力量,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大力倡导下,正以各种渠道走向世界。要真正“走出去”,必然要跨过语言障碍,用高质量的翻译提供保障。本文从文学译介对河北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出发,分析译介影响因素,进而探索河北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提升路径。

关键词:河北当代文学 译介 对外传播

一、前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与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状况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领域,这些研究不仅是借“他者”眼光观照自我的一种方式,更是对当代文学作家作品海外传播成果的一种考察和总结。

从我国当前的语言对外交流情况来看,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一门外语直接进行交流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鉴于此,在这种“内驱外需”的语境下,区域文化对外交流的效果好坏直接取决于海外译介是否能够有效传递文本信息,文学译介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中介和翻译类型成为我国现阶段地域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表现媒介,在理论和现实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莫言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使国内外学者对于中国文学的关注度增加,而我国的文学界也开始更为关注当代中国文学的译介与海外传播。我国的文学作品实际上也是非常优秀的,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思想上,而且我国对于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寄予厚望,大力鼓励和支持,但是并没有达到非常好的推广效果。东西方思想的冲突不可避免,所以如何化解中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冲突便成为当今国内翻译学者共同探讨的话题。

二、国内外出版河北当代文学英译本综述

随着历史不断发展,在不同时期河北文学在我國的文学领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河北文学在不同时期都涌现了很多精品文学创作,例如《小兵张嘎》《敌后武工队》《狼牙山五壮士》等,都是经典的抗日题材作品。在政府和河北省文学界的鼓励和支持下,当代青年创作者在前辈的作品中获得了启发,在现实主义创作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不断创新创作理念,在散文、诗歌、网络文学等方面创作出了更多的作品。

(一)国外出版英译本综述

20世纪50-70年代,汉学家、翻译家沙博理(Sidney Shapiro),翻译了一系列抗日战争时期小说。1958年出版了《新儿女英雄传》(Daughters and Sons),该译本行文优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因此,1979年再版后,被世界各大图书馆所收藏。此外,沙博理还翻译了《孙犁小说选》。

20世纪90年代,铁凝作品被收入了一些英译作品合集,例如: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于1996年出版了《哥伦比亚现代中国文学选集》(The Columbia Anthology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收录了《遭遇礼拜八》(Octday),牛津大学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于1997年出版了小说合集《属于自己的地方》 (A place of one's own:stories of self in China,Taiwan,Hong Kong,and Singapore) 收录了《哦,香雪》(Ah,Fragrant Snow)。

进入21世纪,2012年,美国斯克里博纳出版社(Scribner's) 推出了由张洪凌和杰森·索默 (Jason Sommer) 合译完成的《大浴女》英文译本The Bathing Women。同年,桑代克出版社(Thorndike Press)也出版了这部作品,2014年,斯克里博纳出版社再版了这本小说的英译本。

(二)国内出版英译本综述

20世纪40-70年代,隶属外文局的外文出版社主持负责我国小说的外译工作。这一时期出版的英译小说中,河北作家作品有:袁静和孔厥的《新儿女英雄传》,梁斌的《红旗谱》和浩然的小说《艳阳天》。1977年,外文出版社了孙犁的《白洋淀纪事》《风云初记》和《铁木前传》英译本。

20世纪80-90年代,1981年,《中国文学》主编杨宪益在中国文学对外传播形势看好的背景下,倡议出版了一套英语版中国经典著作集,定名为《熊猫丛书》。1990年,《熊猫丛书》出版了作家铁凝的小说《麦秸垛》英译本Haystacks。

进入21世纪,《熊猫丛书》出版的河北当代文学译本主要有《麦秸垛:铁凝作品选 (Haystacks and other selected writings)(收录了《哦,香雪》《麦秸垛》和《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等10余部作品选集。从译本再版次数来看,比较受欢迎的还有蒋子龙的《赤橙黄绿青蓝紫》,再版两次以上。

总体而言,在译介推广方面,河北当代文学作品被译介到海外的数量较少,特别是近些年来的文学作品更是鲜有译本,且大部分翻译作品并未得到海外主流出版社的传播推广,也未得到西方读者的广泛认同与接受。对河北当代文学作品的外译研究既可以拓展文学翻译研究的内涵,并且对文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与促进作用。

三、葛浩文翻译模式与河北当代文学译介模式

莫言认为,他之所以可以获得诺贝尔奖,离不开各国语言翻译工作者具有开创性的文字传播工作,说明翻译是作品海外传播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莫言是本土作家,从来没有用过其他国家的文字进行创作,而诺贝尔奖评审的评委们需要借助译本来进行阅读、理解和评价。所以译本的质量对于作品是否可以获奖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的,获奖体现出了我国的翻译水平和翻译理念具有突破性的进展,这在促进我们新时期下的当代文学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葛浩文是当代文学译介的汉学家译者模式的代表,他在译介当代中国文学作品时所用的翻译方法是具有鲜明特色的。有些评论者甚至将“删节”、“改译”、“整体编译”等方式作为葛浩文翻译方法具有鲜明特色的标签。葛浩文对中国文学研究了30多年,在他研究的这段时间里,翻译了中国诸多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包括萧红、贾平凹等的50多部作品,其中大部分的书籍也都是使用河北当代文学所遵循现实主义写作思想。在河北近些年的散文作品折射出了时代的变迁,新时期下河北当代文学围绕写实的手法展开,这种写实手法与莫言的创作风格极为相似,所以在译介过程中河北当代文学也可尝试借鉴葛浩文的翻译模式。

首先,葛浩文在对翻译的研究中,充分发挥了目的语译者效应,站在目的语的位置,展示出了与西方读者有相同的种族、文化信仰和语言方面的优势,这种方式更容易让目的语国家读者更容易。在河北当代文学的译介上,想要做好翻译,将河北当代文学推广传播出去,要求译者更加贴切的去学习和体会目标语的社会文化、语言习惯等方面,这样才能让目的语国家读者接受,而且还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文章内所想表达的意思,从而减少阅读过程中文化上的冲突和矛盾。

其次,从译者的接受程度来说,葛浩文的翻译策略精妙灵活,将中国文学译成目标语,在形式上就是将中国文学变成欧美文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好地被西方读者所接受。在翻译策略上面,想要更好地将河北当代文学对外传播,就要求译者欣赏、研究大量外国文学作品,甚至要了解西方文学的写作特点,通过翻译,对河北当代文学作品语句和段落进行适当改译,使其更偏向于西方文学的句式行文特点。以上是译者在翻译上的角色站位和运用的翻译策略。通过对文章删减修改,以译者自身的理解进行再创作,使文章更容易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所以在河北当代文学对外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应深刻认识到,译介从表面上可视为通过语言进行信息转换的过程,实质上,是文化传播的关键途径,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涉及了翻译全过程中包括原作者、原作、原作读者、译者、译作以及译作读者等一系列主客体影响因素,因此不能对原文进行简单的语言层面处理,而是在文化语境下对语言进行增添,删减或改写。

四、河北当代文学译介与对外传播现状与策略

河北当代文学译介现状主要包括:(1)翻译理念亟需更新。翻译不是从源语到目的语的线性文本转换,而是在复杂的语境中进行选择和适应的过程。要真正实现文学作品“走出去”的目标,译介过程的各个环节诸如:原文本选择、译者、出版、海外发行和推广等翻译运作环节需要相互适应,紧密衔接。译者选择从母语译向目的语为译出,从目的语译向母语为译入。译者对于“翻译方向”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学作品是否能够成功译介。当目的语读者面对源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这一对异质文化共存时,存在着接受的不平衡性,即更倾向于接受目的语文化。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从文化自觉视域进行反思和审视,选择合理的译介模式。(2)优秀外译人才缺乏,应加大高校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提升本土外译人才对外传播能力。转换译介主体模式,如:建立文学译介基地,制定合理的译介方案。(3)出版发行渠道不足,应加大海外市场宣传力度,在充分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以合理的译介模式兼容目的语文化认同范式,以期实现我省当代文学本土特质与海外宣传与推广的有机统一。

五、结语

对于译介模式的选择,不仅要考察译者的翻译能力和翻译素养,也要衡量译者个人或团队在译入语文化语境中的整合与适应能力。构建“译入为主,译出为辅,中西合作,协商产出”的合作型译介模式,使文学作品在各译介主体之间实现适应、互动,实现最佳组合效果。同时,根据译介影响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使河北当代文学作品产生更大的影响力,为更好实现中国文学国际化及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做好基础性工作。

与此同时,译者对于译介模式的选择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伴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社会风俗习惯和文化交流程度等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而变化,使译本体现阶段性特征,实现与时俱进,顺时而变。

目前,河北当代文学作品在国外的影响力极为有限,基于此,研究将为如何提高河北当代文学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力提供策略参考、建议和启示。河北当代文学作为中国新时代文学的中坚力量,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大力倡导下,正以各种渠道走向世界。要将一国文化真正做到推广传播,真正的“走出去”,就需要用高质量的翻译为跨过语言障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胡立华.中国当代文学课教学现状与课程改革[J].发展,2008(5).

[2]宋颉.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民国散文英译风格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

[3]彭爱民.忠实于源語文化[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

(作者单位:河北地质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2021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河北当代文学译介与对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HB20YY004)。

作者简介:陶沙(1983-),女,河北邢台人,河北地质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翻译。

猜你喜欢

对外传播译介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厦门日报》:联手华文媒体 讲好厦门故事
新形势下国家形象塑造及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新媒体时代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与对外传播之思考
中国文学对外译介与翻译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