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钩藤饮联合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效果
2021-01-17蒋金华
蒋金华
作者单位: 421001 湖南省衡阳市中医医院
面肌痉挛在临床又称为面肌抽搐,患者通常会表现为半侧面部不自控、阵发性的抽搐,而且该病有难治愈、易反复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面部肌肉功能和神经健康,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心理负担[1]。目前临床治疗该病的常规方法有药物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的疗程较长,治疗效果欠佳;手术对年纪较大或身体素质差的患者有较大的健康风险,还可能会在手术过程中损伤面部神经导致患者面瘫[2]。天麻钩藤饮是用于治疗“筋惕肉瞤”的古方,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效果经临床研究也得到了证明[3]。本研究观察天麻钩藤饮联合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7年5月-2019年9月湖南省衡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面肌痉挛患者9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6例。研究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22~68(45.01±12.38)岁;病程(0.55±0.21)年。对照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20~66(43.00±11.03)岁;病程(0.54±0.36)年。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与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均符合《DeJong神经系统检查》[4]中面肌痉挛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对本研究用药有禁忌者;针刺不耐受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因意外中途退出者;合并心脑血管严重疾病者;肝肾功能障碍者;无意识和自主判断能力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卡马西平片(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1022279,规格:200 mg/片)温水送服,20~65岁患者每次100~200 mg,每天1~2次;>65岁患者每次100 mg,每天2次。研究组给予天麻钩藤饮联合针灸治疗。(1)天麻钩藤饮加减疗法:天麻30 g、钩藤20 g、香果20 g、石决明30 g、元参15 g、山茶根15 g、(炙)甘草10 g、青羊参15 g、黄栀15 g、当归20 g、胶树20 g、牛膝30 g、茯苓20 g、天冬15 g。睡眠障碍者加酸枣仁40 g、合欢木皮30 g;阴虚内热者加地参12 g、牡丹皮15 g;大便干燥硬结者加大麻仁30 g、桃仁15 g;脘腹胀满者加鸡内金20 g、炒麦芽30 g。每天1剂,水煎煮3次,每剂药汁450 ml,每次150 ml,每天3次。(2)针灸疗法:主穴:太阳、风池、阳白、攒竹、鱼腰、翳风、颧髎、地仓。配穴:太溪、合谷、申脉、照海、丰隆、足三里、三阴交。主穴和配穴隔日交替针刺,避免患者针灸部位红肿疼痛,保证疗效。针刺的刺激量要在患者的耐受范围之内,针刺时,四肢透穴可用合适的长针,面部用短针,注意面部透穴时揉按针口,避免该部位出现青紫,影响患者面部美观。每隔5分钟进行一次捻转和小幅度的提插,留针20 min,每周针灸5~7次。要求患者治疗期间禁食辛辣、高盐高糖分的食物,禁烟、禁酒。2组患者均持续治疗4周。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比较2组临床疗效;(2)比较2组治疗前后面肌痉挛强度分级;(3)随访6个月,比较2组复发率。面积痉挛强度分级采用Cohen Al-bert分级标准:0级:患者面肌无痉挛症状;Ⅰ级:外部刺激患者的眨眼反射增加;Ⅱ级:患者面肌功能无障碍,但面部和眼睑会不自觉颤动,患者神经紧张时症状加剧;Ⅲ级:患者面肌功能出现轻微障碍,面肌痉挛程度较明显;Ⅳ级:患者面积功能严重障碍,出现严重面肌痉挛症状,患者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
1.5 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的相关标准。治愈:治疗后患者面部病侧肌肉和眼睑不再抽搐;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缓解,面部病侧肌肉和眼睑偶尔抽搐且抽搐强度轻微,治疗效果维持时间超过3个月;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缓解,面部病侧肌肉和眼睑抽搐次数明显减少,抽搐强度明显减轻;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未改变或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83%,高于对照组的86.96%(χ2=3.866,P=0.049)。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治疗前后面肌痉挛强度分级比较 治疗前,2组面肌痉挛强度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0~Ⅱ级患者人数占比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0~Ⅱ级患者人数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面肌痉挛强度分级比较 [例(%)]
2.3 面肌痉挛复发率比较 随访6个月,研究组面肌痉挛复发率为4.35%(2/46),低于对照组的17.39%(8/46)(χ2=4.039,P=0.044)。
3 讨 论
面肌痉挛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疾病,患者发病时常表现为半侧面部、眼睑不自控及阵发性的抽搐。有流行病学者对近年面肌痉挛的发病人数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该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且女性患者比例高于男性患者、单侧面部发病比例高于双侧面部发病[6]。虽患者的生命健康不会因为此病出现危险,但会因为面部不受控的阵发性抽搐而在社交和工作时遇到困难,并由此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增加焦虑或抑郁等心理精神疾病的发病风险。目前关于面肌痉挛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在现代医学界仍存在分歧,主要的观点包括血管压迫、占位病变和面瘫治疗遗留的神经炎性反应等。西医治疗面肌痉挛的主要方法有药物疗法、肉毒素局部注射疗法和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手术,但3种治疗方式均有一定的缺点。常用于治疗面肌痉挛的西药主要有奥卡西平、卡马西平、氯硝安定等,这些药物对患病初期的患者疗效明显,但只能帮助患者缓解痉挛症状,并不能做到完全治愈,而且患者若长期大量服用药物,自身的肝肾功能和造血功能会出现损伤,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过敏反应;肉毒素局部注射的治疗效果较药物治疗好,但患者需承担昂贵的治疗费用和多次注射后出现的多种并发症;微血管减压术的治疗效果会受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性别、年龄、医师的手术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延迟缓解、损伤患者脑部等缺陷[7]。
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刺治疗、针药结合治疗及放血治疗等,多年临床实践结果证明,中医治疗面肌痉挛的显著效果,且与西医治疗相比,创伤更小、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治愈率更高。在中医理论中,面肌痉挛属“筋惕肉瞤”的范畴,风寒邪气入侵是该病的重要致病原因,而风寒邪气与肝肾有关,故中药治疗面肌痉挛的治疗原则为平肝潜阳、祛风通络,达到养血滋阴、息风止痉的效果。天麻钩藤饮出自《中医内科杂病症治新义》,主要的功用是平肝熄风、补肝益肾和清热活血等,对因筋脉失养、肝肾阴虚所致的面筋痉挛有治疗效果[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组0~Ⅱ级患者人数占比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0~Ⅱ级患者人数占比高于对照组。证明天麻钩藤饮联合针灸治疗可显著缓解患者的面部痉挛症状。天麻钩藤饮药方中天麻、钩藤和石决明为君药,主平肝、熄风、止痉,天麻有抗惊厥、抗癫痫和镇静安眠的作用,钩藤有镇静、抗惊厥和降血压的作用;香果、当归主活血通络,香果有镇静、提升免疫力和扩张血管的作用,当归有抗炎、补血及保肝利胆的作用;胶树、牛膝主补肝益肾,胶树有抗感染、利尿的作用,牛膝有提高免疫力、消炎镇痛的作用;元参、天冬、青羊参主滋阴补阳,元参有保肝、抗炎的作用,天冬有镇静、抗菌的作用,青羊参有镇痛、解痉、消炎的作用;黄栀、山茶根主除燥清心,黄栀有保肝、镇静、降血压的作用,山茶根有解热、镇静和抗炎的作用[9]。将上述药物经水煎煮融合,供患者服用后有揉肝养血、息风止痉的作用。针灸治疗以经络学说为依据,先从中医理论的角度分析面肌痉挛的发病原因、部位,将中医辨证与辩经结合。面肌痉挛患者的主要症状为面部肌肉不自控、阵发性的抽搐,是患者“神”不安而引发的“形”动,因此针灸治疗时,重点为安神、治神,通过针灸安抚和疏通患者的神志和情绪,达到治疗面肌痉挛的效果。针灸治疗的关键环节是取穴,取穴的结果会直接决定针灸治疗的效果,在本次针灸治疗所选的穴位中,刺百会穴以定神止痉,刺承泣、太阳、颊车、迎香、地仓、颧髎、下关可熄风止痉、活血通络,合谷穴为面部要穴,刺风驰穴可止肝风而止痉,刺翳风穴可疏肝理气[10]。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天麻钩藤饮药方中的中药多归肝经,患者服用后可通过保肝养肾、驱寒止风治疗面部痉挛的症状,配合针灸促进患者面部的血液循环情况,缓解面神经的紧张状态,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随访6个月,研究组面肌痉挛复发率低于对照组,说明天麻钩藤饮联合针灸治疗面肌痉挛可降低复发率。除对患者进行药物与针灸治疗外,还要求患者在治疗期间禁食辛辣、高盐高糖分的食物,禁烟禁酒,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日常饮食和作息习惯,可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稳定心理情绪的状态,保证治疗效果不受此因素的影响,降低面肌痉挛复发率。
综上所述,天麻钩藤饮联合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效果较好,可有效降低患者的面肌痉挛强度和疾病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