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新闻语境下广播电台如何讲好党的故事
——以广州台百年党史宣传报道策划为例
2021-01-17曹曼茹赖冬昉广州市广播电视台
曹曼茹 赖冬昉 广州市广播电视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
如何做好党史宣传报道?如果还停留在传统新闻思维,以枯燥乏味的传播手段进行党史宣传教育,这样的主题报道显然收效甚微。
融媒体时代已经来临,传统广播可以通过融合新闻的创新理念和路径机制,用“讲好故事”的方式代替“照本宣科”。下面,作者以广州台在百年党史宣传报道的融合新闻产品,从三个维度浅谈一下做好党史宣传的策划思路。
一、以沉浸式思维,设计年轻群体“爱玩”的交互性H5产品
当下,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浏览新闻的主要工具。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9.86亿,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99.7%。在网民年龄结构维度,20-29岁、30-39岁、40-49岁网民占比分别为 17.8%、20.5%和 18.8%。80后、90后和00后网民比例过半,换言之,包括中青年人在内的年轻群体成为目前移动互联网的核心人群。由此可见,抢占中青年人在互联网上的舆论场,成为主流媒体在融媒体内容生产上的首要目标。
如何赢取年轻群体舆论场的主导权?特别是被誉为移动互联网“原住民”的00后,他们的接收新闻方式更倾向轻松化和趣味化,如何能成功吸引他们的眼球?近年来,“沉浸传播”概念兴起。沉浸式新闻的概念由诺妮·德拉佩纳提出,是指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新闻报道,其核心思想是构建新闻现实的虚拟场,使受众进入其中并以身临其境的方式从视觉、听觉乃至心灵感受方面,获得对新闻的认知。
为什么要引入沉浸传播的手段?因为现在受众的需求不仅仅拘泥于阅读新闻,而是期望能体验新闻。融媒体产品要成功吸引受众眼球并传递有效信息,增强产品的体验性和互动性往往能事半功倍。
广州台原创新媒体H5作品《寻找你的“北斗星”》,就是这样的沉浸式新闻游戏,在年轻群体中实现了有效传播。
(一)产品设计思路:内容要“高大上”,形式要“接地气”
从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航天精神、抗击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精神等,汇聚成中国人的精神“星宿”。作品一开始就是浩瀚星空的开启页面,每一位用户点击屏幕中的五星按钮,就可化身天文学家,乘坐宇宙飞船,再通过H5的望远镜穿越百年,用户随机捕捉到的一颗星星,点开就是一种共产党人精神内涵,还能把“精神海报”分享到朋友圈,生成自己的个性化书签。
实践证明,该作品既“接地气”,又“有生气”,迅速成为“爆款”。从用户分析看,在校大学生、青年公务员用户是该产品传播的主力军,扩大了作品的辐射力。
(二)产品语言风格:迎合时下年轻受众思维,助力产品顺利“出圈”
融合新闻不同于传统新闻,除了需要增强互动性,还要拉近与受众的关系,可以多尝试使用他们的惯常用语作为切入点,引起受众情感共鸣,不仅可增加曝光,也会提升受众二次传播的欲望。
《寻找你的“北斗星”》在推文版中使用了另外一个名字:《今天,我们一起追星!》,正好符合90后、00后的话语体系,更容易俘获年轻人的心,以此为名的推文迅速占领了广州各所学校高校的公众号,“暨南大学广播台”“华工百步梯”“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播台”等多家高校公众号进行了转发,二次传播的裂变效应呈现。作品在其他平台点击量已突破51万。由此可见,融合新闻并不是意味着要将传统媒体内容照搬到新媒体平台上,而是相同的新闻报道在不同的渠道平台发布时,需要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以此来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要。
二、用“第一人称”视角,拍摄年轻人“爱看”的短视频
2020年,广州台在建党百年倒计时一周年之际,提前铺排,推出《“全城打卡我最‘红’”》短视频拍摄活动,用“节奏明快讲干货”的方式,打破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对红色文化教育场所的刻板印象,广受好评,累计点击量超过30万人次。该项目有以下特点:
(一)从“网红打卡”着手,契合了当下年轻人的心理诉求
广州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策源地之一,保存着大量的红色印记,包括中共三大会址、广州农讲所等。作品邀请了本台六名形象气质较佳的“85后”节目主持人出镜,以第一人称视角,拍摄六条Vlog,每一集都巧妙地选取红色史迹场馆一件具有代表性的馆藏作为切入,用年轻人的视角发掘红色文化场馆中新奇、有趣的打卡点。
该系列短视频还以《这里是红色景点 也是拍照圣地》《能get到历史知识的广州新晋网红打卡点,你来过吗》等为标题,对年青受众具有吸引力。在视频编辑方面,制作后期配以夸张音效、网络字幕等加工,将视频制作成活泼俏皮的vlog,本台也收到广州多家红色史迹文化场所的反馈,视频推出后一段时期,前往馆内参观的人次有明显增加,其中不少是年轻的面孔。
《“全城打卡我最‘红’”》的策划还延续到今年。2021年,广州台计划选取8个在领导工人运动、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北伐战争中起到重大作用的红色历史地标,制作成H5电子地图的形式,配以文字、图片、音频简介等,通过点击实现交互,激发用户到实地打卡和了解工运历史的意愿,预计又将掀起新一轮的红色地标“打卡”热。
(二)用第一人称视角,缩短了用户和新闻场景的距离感
Vlog视角可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作品选用第一人称视角,为的是拉近用户和新闻场景的距离,让观众跟着主持人的视角走进红 色历史史迹,仿佛身临其境。如《走进广州农讲所 忆星火燎原》一集中,主持人周玉莹用自己的视角,在广州农讲所的藏品中找到一件文物“正斗”,镜头随着主持人走近,文物和观众的距离越来越近,通过主持人的叙述,观众了解到,这件文物既和党史密切相关,也和粤语文化有渊源,4分钟的短视频给人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
三、借声音之力,为长者受众量身打造“好听”的短音频产品
近年来,这一部分群体也渐渐习惯使用智能手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已有近2.6亿50岁以上的“银发网民”、在新增网民中,60岁以上网民占比也有显著提高,报告分析,老年网民群体的增长,则得益于互联网应用的“适老化”趋势。为此,广播电台可以针对不同诉求的“银发网民”,生产各有特点的短音频产品。
(一)利用碎片化传播特点,制作知识性短音频产品
针对“银发网民”,传统广播可以运用声音元素,生产出适合在传统广播端和移动端同步分发的知识性短音频产品。比如,广州台推出短音频《党史上的今天》,以当年今日的形式,把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重新梳理,融入历史同期声,凸显广播特点,包装制作成可听性很强的短音频产品,在新闻资讯广播和花城fm移动客户端上同步分发,通过伴随性收听的特性,让广大群众重温党史,在学习中不忘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广州台还与中共广州市党史研究室联合推出百集的短音频栏目《报时|30秒微党史》,在正点报时后推出,用30秒的时间说一个党史知识点,广受听众的欢迎。
(二)利用微广播剧体裁,制作剧情化短音频产品
在广播电台的众多传播体裁中,广播剧是最能凸显声音魅力和极具广播生命力的产品,经久不衰。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广播中20-30分钟一集的广播剧并不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因此,传统广播可以制作每集在4分钟左右的微广播剧,既在传统端播出,也同步在公众号、移动客户端二次传播,扩大传播矩阵。
(三)利用音乐符号,制作艺术化短音频产品
对老一辈听众来说,红歌具有独特的魅力,不少老人在退休后,喜欢到公园参加业余合唱队,和朋友们一起唱唱红歌,追忆自己当年参加革命和工作的峥嵘岁月。针对这类人群的社交习惯,广播电台也可以推出以音乐为元素的艺术化短音频产品。如广州台推出《每天一首歌·唱响百年光辉》,每天专业推介一首经典红歌,内容涵盖歌曲推介、创作背景、艺术效果等,采用主持人陈述、人物同期声、歌曲原唱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制作为2分钟短音频,除了在电台高峰时段滚动播出,还在本台音频客户端花城FM开设系列音频专栏,形成多媒体平台展播矩阵,传播面甚广。
四、结语
融合新闻的发展方向是“四全”媒体,即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在融合新闻语境和党史宣传的大命题下,传统广播要积极抓住党史学习教育这个契机,以创意形态为突破,增强双向互动,针对不同受众,生产出一批既“接地气”又“有生气”的H5、网络短视频和网络短音频融合新闻产品,以受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助推党史学习教育的广度,引导党史学习教育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