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戏剧影视技巧写作“小人物”新闻通讯

2021-01-17张道正中国新闻社天津分社

环球首映 2021年2期
关键词:袈裟僧人小人物

张道正 中国新闻社天津分社

在新闻写作中,人物通讯是很重要的一个范畴。一般来说,文化名人、体育冠军、娱乐明星等“大人物”广受瞩目,写起来嬉笑怒骂皆是文章。但在新闻采访中,碰到大人物的机会并不是太多,很多时候,记者接触的“小人物”更多。此间所谓的“小人物”,非是真“小”,而是指他们多数都是老百姓,平时泯然于众,一般人发现不了他们有何特殊之处。但当你真正沉下心、俯下身,脚踩上跟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土地时,就会发现,这些平凡“小人物”身上的闪光点,甚至某些时候,比所谓的“大人物”让人震撼。

带着对普通人的深情,笔者曾在甘肃工作两年间,期间踏遍甘肃数十个县域。在不同的风土中,也见识了迥异的人情。有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跟老百姓共饮一江水,同吃一锅饭,反而写出的人物通讯收到了“奇效”,最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中,《甘南深山处的“扫盲”僧人:有文化才能跟上时代》系列报道曾获甘肃省委、省政府表彰,还被收录入《1952—2012中国新闻社六十年佳作》。

如何把小人物写出大影响,笔者的戏剧影视编剧工作经历在新闻写作中收到奇效,如何巧用戏剧影视技巧写作“小人物”新闻通讯,有一些心得:

一、人物描写巧用“电影镜头”

“小人物”非名人,也非重要人物,一般来说读者的阅读兴趣不强,那么如何吸引人?在写作上是一门学问。笔者担任中新社地方分社值班签稿人多年,看过不少稿件,多数人物稿子没看头儿,千篇一律,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见事不见人”,“见头衔不见人”。怎么讲?很多人物通讯读到一半,除了一大堆荣誉和头衔之外还弄不清这人是男是女,套话连篇。

要知道,新闻写作中,写人要写事,而写事最终目的是写人,为了表现人的性格、思想等。不能人被“事”所淹,对于人的“素描”和叙事要得当,才能让人“活”起来,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笔者大学期间是学戏剧影视文学的,也从事过编剧工作。进入中国新闻社以后,也不自觉地把编剧的写法融进了新闻写作,不过倒是迎合了中新社外宣的口味。比如人物通讯《甘南深山处的“扫盲”僧人:有文化才能跟上时代》就不自觉地运用了“电影镜头”。

比如第一段:“雨后,乌云低垂,远山如黛,道路泥泞不堪。身穿红色袈裟的僧人桑木智远远走来,泥水溅上袈裟和棉鞋。每天,桑木智都要走十几里山路,到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麦日村扫盲点教学。”其中,“雨后,乌云低垂,远山如黛”就是电影中的“远景”,“道路泥泞不堪”就是“全景”,“身穿红色袈裟的僧人桑木智远远走来”就是从“远景”到“全景”的“拉镜头”,“泥水溅上袈裟和棉鞋”很明显就是“特写镜头”了。

这篇稿件获奖后,笔者进行总结,它好在哪?或许,就是利用电影镜头和画面间接地表现了人物所处的环境,用几个字表现了人物的艰辛,而这,只是主人公“日常工作”而已。这样的写法,非常有画面感,读者也有“代入感”,很容易身临其境。

从外,在人物通讯写作中,运用好“特写镜头”很重要,它主要描摹的就是人物细节。细节写好了,人就“活”了,也就立体了。当然,人物“特写”不是像文学作品那样主要写人,更多侧重写人的事,这就要求所写的事要有鲜活的新闻价值,有现场感、局部化。

二、通讯写作利用“戏剧结构”来谋篇布局

人物通讯写作中除了运用好“电影镜头”写好细节,还可以利用“戏剧结构”来谋篇布局。

戏剧结构一般讲究起、承、转、合,符合人的审美。用在新闻写作可增加新闻事件的可读性和故事戏。当然,新闻写作不是刻意营造戏剧性,我们可借鉴其中的一部分,或者打破排列组合来为新闻所用。

笔者曾在通讯《甘肃藏区尕海的“守护者”》一稿中,开头写“三月的尕海大雪漫天,遍地银白,张勇站在观鸟台上,眯起眼睛望着远处的雪山。他说,自从在尕海保护站工作以来,已有5年没有回家过年,每年见家人也只有五六次,而他给家人的理由是‘尕海保护站离不开人’”。先写了结果“五年没回家过年”,让人产生想知道原因的欲望,最后再倒叙。这种写法就是先“转”后“合”了。

文无定法,戏剧结构的排列组合可以任意排列,关键看人物需要,在新闻写作中,最终的目的是写人。

三、写“小人物”需要“戏包人”

在戏剧界,曾有“戏包人”或“人包戏”之说。“戏包人”是指好的剧本成就了好的演员。“人包戏”则是指名角演员创造性地演绎了剧本,充分地展示出了剧本的内涵。这一概念也可对人物通讯写作有所借鉴。写“大人物”可谓“人包戏”,而写“小人物”,就需要“戏包人”,这个“戏”,就是“新闻性”和“新闻点”。

在茫茫人海中寻找有新闻性的“小人物”并非易事。既然“小”,就说明一般人很难留意。这就要求记者行千里路,永葆赤子心,要时刻有好奇和敏感,才能在常规中发现不寻常来。对于“规定动作”,更不能流于表面的采访,另辟蹊径挖深度。要找到平凡人身上的“戏”。

笔者的新闻人物通讯《甘南深山处的“扫盲”僧人:有文化才能跟上时代》开始就是个“规定动作”。当时是甘肃省教育厅为了迎“两基”国检所组织的“陇原教育行”专题采访。在碌曲县采访时,当地教育局选取了一些“典型”人物,新意不多。正在此时,一位身穿袈裟的僧人引人瞩目。经询问,也是“教育人物”,果不其然,在深入交谈中笔者找到了“戏”。

跟访过程中,发现很多细节,也见证僧人和当地百姓的日常交流,而这些,后来都进入了稿件中。由此可见,任何新闻报道都离不开扎实深入的采访,脚踩泥土笔生香。作为以报道人物为主要内容的通讯,一定要沉下心、俯下身,独辟蹊径,搜寻有效信息源,更要怀有赤子之心,平视采访对象,深度挖掘、耐心细致发现其他人没有注意到的闪光点。“料”多,菜才能“鲜”,才有“戏”。这就要求记者,多留心,常留意,时刻留意谈话是否具有新闻点。触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猜你喜欢

袈裟僧人小人物
从《述善集》看元代小人物的创作
煮竹
白云深处
袈裟
把自己看做小人物
小人物的施予
小人物的大格局
当老鼠变成虎
八戒的悲催回忆录
谁怕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