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中劳动精神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2021-01-17李进阳熠费芳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劳动红色精神

李进,阳熠,费芳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处,湖南 岳阳,41400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到,“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革命实践中所创造的历史产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现,更是全国各族人民集体劳动智慧的结晶,其蕴含着独特的劳动价值。劳动精神作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精神文化载体,它的确立是实现劳动教育的核心所在,并在劳动教育实践中发挥着引领劳动者崇尚劳动光荣、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养成良好的劳动素养的社会形态指向功能。红色文化包含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精神为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文化支撑,是促进劳动者养成良好劳动素养的精神动力,故而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中的劳动精神内核对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弘扬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新时代红色文化的内涵

对于红色文化的内涵定义,学术界存有不同的观点。纵观现有研究文献,对红色文化的概念论述无不以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实践作为理论依据,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针对不同时期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成果形成与发展起来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依托其固有的本色即“红色”元素,在不同时期发挥着其特殊的时代价值,形成了能深刻代表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文化体系。笔者认为,新时代红色文化是为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所创造出来的先进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结合[2],能深刻反映并传递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它是一种现代主流思想理论意识文化,亦是我国特有的意识形态文化,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构建的文化价值体现[2]。

(二)新时代红色文化的特征

1.时代性。文化不是限定于某个时期或阶段的专属符号,它将随着时代的变迁形成不同程度的理论体系。红色文化亦如此。红色文化是基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而不断完善,它在实现共产主义的不同阶段富有不尽相同的时代特征。新时代红色文化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本质内涵[1],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发展要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社会主义精神文化风貌,不仅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产物,更是革命精神文化的延续发展。

2.思想性。思想是文化的内在核心和主旨导向,文化则是思想形成体系并得以传播的有效路径。任何文化都离不开思想的引领和支撑,红色文化也不例外。新时代红色文化承载着深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民族精神,其代表着自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引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各个时期稳步发展的前进方向,促使人们转变思想意识形态,能引领人们服务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贡献力量,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为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3.教育性。红色文化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较强的文化思政育人功能,并对于各个领域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同时,红色文化也是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其中蕴含了伟大的爱国精神和不畏艰辛的奋斗精神,为新时代高校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实践创新精神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

二、新时代红色文化与劳动精神的内在关系

(一)主体与载体的关系

红色文化的每一个区域都是红色精神凝聚的区域,红色文化的每一种形式,也都是红色文化的实施载体,精神传承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新时代红色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程中占着主体地位,彰显了中华民族为了实现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不断创新的劳动精神,同时,这种劳动精神的延伸也是传承红色文化的有效载体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新时代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反映了新时代劳动者的劳动素养。

(二)显性与隐性的关系

就红色文化的物质层面而言,新时代红色文化的教育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显性的教育资源,人们可以通过实地考察、阅读红色读物、开发红色产业等途径来接受教育,在劳动实践中受其熏陶。而劳动精神则犹如一种内在隐性的内动力,充分展现了红色文化蕴含的精神力量,推动着精神文化的建设,驱使着人们不断创造性地劳动,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显性教育与劳动精神培育隐形教育功能,实现显性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三)整体和个体的关系

新时代红色文化是多种文化形态的综合体现,包含了对理想信念的坚定追求、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开拓创新、对新时代红色精神的理论阐发,由物质和精神两个部分构成。相比较而言,劳动精神仅仅是红色文化中的红色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得以传承与发展的个体表征,是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形成的精神文化,属于精神层面,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整体和个体的关系。

三、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中劳动精神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一)政府统筹,强化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建设

本土文化是富有地方区域特色,反映当地民众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技艺等实质性事物特征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而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中所涵盖的非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人们受本土文化的熏陶而形成的信仰、理念、精神和价值观。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赋予人们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理念和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中劳动精神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政府积极作为,强化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建设。一是地方政府要立足时代需求和地理优势,出台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政策,突出地方红色文化优势和特色,因地制宜地发掘、保护、开发和利用好各地积淀的、独特的红色资源,把潜在的、历史的红色资源转化为无形的、富有感染力的精神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要设置专项经费用于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开发和修缮地方红色遗址、革命英烈故居,并将其建设为广大党员和群众认知历史、学习楷模的红色教育培训基地,使人们深刻认识到新时代的小康社会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付出艰辛汗水奋斗出来的。三是要深化对地方红色资源中所蕴含的新时代劳模精神、奋斗精神等劳动精神的提炼,用崇高精神和优良传统感染、启发、教育人们,通过英模人物典型事迹宣传片的形式,弘扬和宣传新时代背景下国家的繁荣、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永远离不开坚持不懈的劳动实践,让劳动精神厚植于每一个人心中,使其形成“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幸福”的崇高信仰,尊重革命斗争所取得的劳动成果,摈弃不劳而获、享乐主义的消极思想。

(二)社区同行,以多元平台传播红色教育和劳动精神

劳动精神是劳动行为的内在驱动力,黄炎培认为“凡精神必由形式而生”,劳动精神必定在劳作或体验、参观劳作的过程中形成[3]。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中劳动精神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社区的积极参与,以多元平台传播红色教育和劳动精神。一是社区需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通过开展党员民主生活会对党员进行红色文化教育,要求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发动群众积极参与社区红色资源建设,并在群众中宣传并强调接受红色文化教育并非党员干部的专属义务;同时要宣传社区中的军属家庭和劳模家庭,让更多的家庭和个人能够效仿其先进表现,意识到家庭也是传承红色基因和劳动精神的重要载体之一。二是可以在社区播放有关中国革命战争史的电影或者邀请参加过中国革命战争的老人,以茶话会的形式给新时代年轻一代人讲述革命战争年代中国人民面临的艰苦生活,告诫年轻人要弘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和发扬优良革命传统,珍惜当下,养成“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新时代劳动精神;可以建设实体和数字化社区图书馆,免费对居民开放,让社区居民阅读红色故事典籍,丰富其文化内涵,培育社区红色文化。三是可以组织中国传统手工艺技能竞赛,比如刺绣、剪纸、木刻工艺等,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群众积极参与其中,传承我国传统手工艺技术,丰富居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4],让老人能够发挥余热,使其在劳动中享受生活。

(三)学校供给,深度融合劳动教育与红色文化

新时代职业教育对传承红色基因和传递劳动精神具有价值导向、思想凝聚和精神锤炼等教育功能。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中劳动精神的传承与发展需要高职院校的供给,深度融合劳动教育与红色文化。一是高职院校需强化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和劳动知识的积累。红色文化蕴含着革命先辈的智慧、奉献、奋斗等先进的理想信念,要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新时代劳动价值观,增强“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的意识,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创新工作方法,体会劳动带来的学业成就感和职业归属感。另外,要求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加深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了解和懂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形成是中国人民历经无数次失败与努力实践而创造出来的文化产物,使其认识到劳动实践是实现生产技术知识转化的重要路径,才能获得事物之真知。二是高职院校要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健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全面推进劳动教育在职业教育中重要功能的发挥,着重劳动思想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育[5],把红色文化知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引导学生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增进知识、锤炼意志、培养社会责任感。另外,要深刻认知劳动精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浸润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与爱岗,正是劳动精神的价值内核的重要体现。要将劳动精神深度融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之中,让学生在职业岗位中养成任劳任怨、爱岗敬业的奋斗精神、专业精神、进取精神等劳动精神,营造和谐劳动关系氛围,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养成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和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三是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学校要注重红色文学作品研究,建立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由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共同组建红色文化研究团队,负责红色文化传播与理论研究,建设校园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充分发挥环境载体支撑红色文化教育的价值功能。另外,要将红色文化理论研究与红色教育实践活动结合,充分依托红色革命圣地开展红色研学活动,激励学生怀着不畏艰难、实事求是、勇于奉献的“长征精神”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时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为学生假期提供实践岗位,让学生在教育实践中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培养其家国情怀。

三、结语

文化传承与发展是社会变迁的缩影,同时也是衡量国家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2]。新时代红色文化具备时代性、思想性和教育性特征,其中蕴含的劳动精神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理想信念和伟大的爱国精神、不畏艰辛的奋斗精神。要展现新时代精神风貌,传承红色文化教育,地方政府、社区和高校需发挥各自功能和优势,将本土文化、社区文化和校园文化统一起来,汲取各种形式的红色文化中的劳动精神养分,形成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精神标识,增厚中国文化自信的底色。

猜你喜欢

劳动红色精神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红色是什么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红色在哪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热爱劳动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