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五维同育”文化育人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以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1-01-17成涛张晨莲
成涛,张晨莲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410028)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1]。2017年,教育部出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切实构建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等十大育人体系,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2]。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重要载体,也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有力抓手。高职院校应根据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属性要求,厘清文化育人的内涵与本质要求,构建文化育人创新体系,切实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一、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内涵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应紧紧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特色校园文化等内容。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个方面统筹发力。文化引领包含文化制度、文化理念、文化团队等建设,它是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创新体系构建的统领与基础。课堂引导是指在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中加大相关文化课程开设的比重,通过健全教材体系,完善师资队伍,不断提升文化育人成效,它是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创新体系构建的核心。环境引育是指通过系列举措,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它是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创新体系构建的重要保障。平台引领是指打造优质的线上平台与线下平台,通过品牌活动与品牌栏目,增强文化育人实效,它是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创新体系构建的重要手段。实践引路是指将师生实践与文化育人相结合,不断创新管理与实践模式,它是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创新体系构建的有效途径。总之,文化引领、课堂引导、环境引育、平台引领、实践引路五个方面相辅相成,是高职院校构建文化育人创新体系必不可少的部分。
二、高职院校加强文化育人工作的意义分析
高职院校加强文化育人工作,能够引领校园风尚,促进文化推陈出新,提升学校品牌实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培养时代新人,服务产业经济发展。
(一)促进文化推陈出新,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高职院校肩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使命,在开展文化育人过程中要处理好文化传承与创新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文化育人的底色[3],不断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与特色文化,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大学文化新的时代特征。在新时代,高职院校加强文化育人创新体系建设能够让优秀的文化永葆活力,代代相传;同时,高职院校在文化育人过程中所创造的优秀文化内容,能够进一步丰富社会文化的内涵,对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起着积极作用。
(二)引领校园风尚,提升学校品牌实力
教育的过程是文化传递的过程[4]。高职院校加强文化育人体系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加强师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先进文化等的认同。通过文化课程学习、环境感知等形式,能够提升师生对文化的体验感与获得感,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与此同时,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通过提升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成效,能够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助力学校文化品牌的打造。一方面,文化品牌能够为校园文化增添亮点与特色[5],另一方面能为学校积累更多的口碑,提升学校美誉度,彰显与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
(三)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时代新人
文化,是人才培养的手段,也是人才成长的环境[6]。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高职院校在文化育人过程中需关注社会产业发展,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一方面,高职院校通过加强文化育人体系建设,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另一方面,在文化育人过程中,高职院校通过课程讲授、环境熏陶、实践练习等方式,能够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确保了文化建设及其育人的正确方向[7]。通过将文化育人贯穿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高职院校培养了大量德才兼具的新时代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服务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当前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过程中存在着文化建设整体规划欠缺、文化课程设置不合理、文化环境特色不突出、文化平台搭建不完善等问题。
(一)文化建设整体规划欠缺
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学、实践等多个育人环节,需要制定统一的制度规划与建设方案,多个部门协作推进。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并未制定文化育人相关的方案,忽视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同时,面对日新月异的产业发展,部分高职院校文化创新意识不够,文化建设相关规划并未与时俱进,影响学校以文化人的实施成效。
(二)文化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是高职院校实现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文化课程分为思政课、通识教育课、专业文化课等[7]。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忽视文化课程的作用,没有系统地开设相关文化课程,文化课程多以选修课的形式呈现。一些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而缺乏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而职业精神是当前企业所需的人才的必备条件。
(三)文化环境特色不突出
校园环境是实施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不同的办学定位、特色与历史传承,其校园文化的内涵也不尽相同。通过特色的校园环境包装与文化产品输出,能够让师生在无形中接受文化的熏陶,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内涵提炼不够,在校园环境、氛围营造上缺乏特色文化元素,文化产品的设计出现同质化,缺乏自身文化特色与新意。
(四)文化平台搭建不完善
在文化平台上进行文化内容输出,高职院校构建文化育人创新体系的重要举措。文化平台既包含传统的社团、文化研究中心等,也包含网络上的文化论坛等形式。借助文化多样化的文化平台,高职院校可开展文化研究、文化品牌活动等,促进先进文化的发展。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并未搭建相关的文化平台,部分高职院校虽建有一些文化平台,但是缺少相应的运营,不利于文化的推陈出新。
四、高职院校构建文化育人创新体系的路径分析—以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构建立体化管理体系、“教学做”融合育人、校企环境融合育人、线上线下融合育人、知行合一多元育人等举措,构建“五维同育”文化育人创新体系。
(一)实施“文化引领”,构建立体化管理体系
高校的文化育人要做好体系化设计[1]。首先,要以学校精神和校训为引领,创新文化建设理念。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把“敢为人先、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工院精神和“立德、敬业、精技、创新”的校训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追求和品格特征。通过挖掘学校60余年的“工业”办学历史,提出了以“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契约精神”为内容的卓越工业文化理念。其次,优化顶层设计,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学校将文化建设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纳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提高顶层设计与核心文化的契合度。在坚实的组织保障下,形成了“党政齐抓共管,人人有权,人人有责”的良好局面,丰富了学校校风、教风、学风“三风”建设内涵,推动师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自觉,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第三,构建“平台+项目+团队”工业文化育人理论研究体系。学校成立了“工业文化研究中心”,搭建文化育人的“中央厨房”。工业文化研究中心统筹校内外资源,组织开展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培训、技术服务、平台拓展和产品供给等方面工作。学校设立“工业文化建设”专项课题和教改项目,聚焦文化素养、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培育,鼓励师生开展工业文化育人理论和实践规律研究与实践。同时,建立体系化的工业文化理论研究与实践师资培训机制,分类、分专业选拔一批工业文化培育的优质教师,依托校企合作资源,从企业遴选工匠技师、工程师、高级管理人员加入兼职研究团队,形成一支方向明确、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学术团队。
(二)实施“课程引导”,“教学做”融合育人
课程是实现文化育人的重要环节,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特色,围绕职业文化、创新思维、工匠精神等重塑文化课程体系[8]。首先,创新课程教学内容,研发工业文化课程资源。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将工业文化教育资源与专业进行深度融合,将企业的文化价值观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流程与规范及时嵌入专业课程,更新了专业教学内容,建立工业文化的课程观。组建“工业文化工作坊”,将工业文化发展、工匠精神理念与职业核心能力结合,做人与为业结合,围绕湖南新型装备制造业等行业特色,研发和实施具有工业文化特色的系列人文课程资源,开发一批微视频、微课等典型课程思政案例,实现专业课程融合渗透、人文课程生动实践的“双轮驱动”,实现育人模式转型。其次,健全活页式、立体化新形态教材体系。按照校企共建的原则,组建由教师、行业专家、企业人员共同参与的教材编写团队,充分挖掘工业文明、工业精神和工业文化教育资源,开发一批目标清晰、功能协调、逻辑合理、特色鲜明的工业文化校本教材,通过全新的、立体化的教材体系,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体验感,促使学生在生动鲜活的教材学习中真正实现内心喜爱、自主接受并乐于传承。第三,打造校企共建教学创新团队。学校从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中,聘请了一批企业家、工程师、技能大师和劳动模范等,组建了跨界融通的协同育人教学团队,通过技能大师工作室、技术技能创新中心等平台,开展授课、讲座、沙龙、参加班会等活动,在活动中分享工作经历,传承工匠精神,传播工业文化。
(三)实施“环境引育”,校企环境融合育人
文化知识的传递在不同场景中呈现的效果不一。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自身发展定位,打造了特色的文化环境。首先,开发具有“工业”特色的VIS系统。制定《校园VIS使用标准》,对校园VI系统进行了规范使用,设计制作推广了校徽钥匙扣、手绘明信片等文创产品。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标识,构建了具有“工业”特色的校园VIS和“中联路”“远大路”等导视标识系统。其次,构建具有“工业”特色的校园环境。学校以“校园印象”“开拓创新”“卓越英才”“勤学立志”“立德匠心”为主题,将现代制造企业文化融入基础设施建设中,规划设计“鹤鸣山工业文化园”“工业文化长廊”“企业文化长廊”,打造“一轴二园三区四长廊”文化景观带,让学生随处感受行业、企业文化的熏陶,坚定做强中国制造业的信心。第三,开展“一院一品”文化建设。根据办学优势、专业特色,系统规划各二级学院环境文化。在教学楼等公共空间建设了一批文化小品、文化墙、文化长廊、文化展厅。如机械大楼内展示了“工程机械发展史”,使学生熟知工业1.0到工业4.0的工业发展脉络,凸显工业教育特色。同时,在建筑楼群建设校友文化墙,悬挂杰出校友的照片,通过电子显示屏展播优秀事迹,发挥杰出校友的榜样示范作用,激励学子见贤思齐,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第四,实施“文化校园建设提升工程”。对校史馆、大学生活动中心、图书馆公共区域文化设施改造升级。建设了校园户外LED屏幕,打造了数字文化公共视听空间,成为传播校园文化的重要窗口。规划建设装备制造展览馆、楚怡职教文化展览馆、红色文化体验馆,进一步优化校园服务环境和人文环境。
(四)实施“平台引领”,线上线下融合育人
随着技术的发展,各类线上网络平台逐步兴起,文化育人的途径日益增多。高职院校应一方面加快线下文化平台建设,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另一方面应不断拓展网络育人平台,激发网络育人活力[9]。在活动打造上,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实施了“333”校园文化活动工程,构建校、院、班三级校园文化活动格局,精心打造“卓越工业文化讲坛”“工业文化节”“职教文化进社区”三个品牌活动,定期开展“卓越教师”“卓越工匠之星”“卓越校友”等评选活动。通过系列文化活动,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扎根岗位、追求技艺、服务社会、奉献国家的职业理想,增强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和荣誉感,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在平台构建上,学校培育特色文化活动平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湖湘文化精髓。学校以“五节两月三赛”为载体,打造艺体文化活动品牌。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实训平台和省级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依托,以“互联网+”等各类赛事为抓手,打造创新创业文化活动品牌。开展了“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学习先进典型、传承优秀传统”“中国梦•劳动美”“青春向祖国告白”等文化活动,在培养学生坚定的文化自信中体现湖南担当、作出湖南贡献。在传播形式上,学校将工业文化纳入网络文化教育范畴,拓展了工业文化传播渠道。学校开展了“我眼中的工匠”网文征集大赛,推出了“向劳动者致敬”系列微视频,丰富了“工业4.0”和“工匠讲坛”等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同时,通过网站、官微平台、工业文化育人专栏、抖音等新媒体网络平台,持续开展工业文化素养培育实践成果的推广及普及工作,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工业文化、企业文化的熏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让学生深入理解质量、效率、创新、绿色是中国制造企业转型的关键,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坚定为服务制造强国努力学习,不懈奋斗的信心。
(五)实施“实践引路”,知行合一多元育人
文化育人不是文化的单向传递,需要让学生产生情感认同,并自觉地投身社会实践之中[12]。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文化育人模式,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精神素养。首先,充分发挥实践教学育人作用。学校将“6S”生产管理和“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等引进校内实训场地管理,规范学生在校实训实习行为,培养学生遵章守纪、精益求精的品质,使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现代企业管理。拓展学生社会实践渠道,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以项目或暑期社会实践的形式,为学生提供见习实习岗位,通过体验一个项目、了解一门职业、感受一种文化、帮助学生尽早接触职业、培养技能兴趣,为步入职场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其次,实施“青工匠”岗前培训。学校围绕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服务、职业技能和素养提升等方面的需求,邀请企业HR、青年工匠、产业导师等,提供针对性强、实效性强的岗前培训。第三,构建“五大工程”工业文化实践平台。学校依托职教集团,结合企业资源优势,通过“共建共享”的合作方式,搭建“卓越工业文化长廊”。打造“名匠工作室”,开展大国工匠、技能大师名匠带徒活动,在融入式的合作中传承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提升工业文化素养。对接深度融合企业,打造“卓越企业育才厅”。与企业合作设立“卓越奖学金”“科技创新基金”,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形成五大实践文化育人品牌。
总之,文化育人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从制度、课程、环境、平台、实践等多方面发力,不断创新文化育人的实际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