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党建育人的探索和创新
2021-01-17张大良
张大良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北京 100191)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 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党建引领,推动高校党建与育人工作深度融合,探索形成党建育人的范式与路径,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1 高校党建育人的时代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1]。 在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强调把高校党的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起来,强化高校党组织的育人职责,以标准化建设为牵引,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增强工作活力、促进工作创新、扩大工作覆盖、提高辐射能力,团结凝聚广大师生,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项工作和活动。 在中共中央印发的 《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也明确要求“高校党组织应当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拓展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机制”。 贯彻落实上述工作要求,需要更好地思考高校党建与育人的逻辑联系和丰富内涵。
1.1 党建为育人指明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需要高质量的党建领航,保证正确的办学方向,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办学治校的生命线,高校党建之本在于育人,党建工作要全方位根植于育人工作之中, 就必须准确把握育人的基本准则,这既是理念建构,也是方向指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的人才, 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而且必须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 成为党的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因此,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牢牢把握党对高校育人工作的领导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2 党建为育人提供保障
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的有效覆盖和工作的有效融合是党建发挥作用的前提。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 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要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各级党组织的首要职责。 高校党委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增强基层组织的政治功能,确保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激发主体活力, 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落实到立德树人的全过程;要将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深度融合,强化各级各类组织的育人职责,充分发挥政治优势、思想优势和组织优势, 通过高质量党建领航全方位育人,确保育人主责主业通过各级党组织落实落细。
1.3 党建为育人彰显优势
党建引领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因此,高校要承担好党委管党治党、 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充分释放党建效能,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和协同育人机制。 通过调动育人过程中一切积极因素,整合一切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统筹协调、上下联动、密切配合、渗透交融,形成育人有机整体,从而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实现各项育人工作同向同行,形成多维育人合力。 同时,“高校党建工作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而且是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就是重要的育人过程”[3]。 党建创新理论中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回答现实问题、破解发展难点的强大思想武器,要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蕴含丰富的教育意蕴、中国共产党的信仰追求蕴含美好的理想价值、中国共产党的工作方法蕴含深刻的辩证思维。 高校要主动挖掘其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并运用于育人过程,从而彰显党建工作的教育价值。
2 高校党建育人的实践理路
高校要始终坚持高质量党建促发展,把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落实到推动内涵建设和创新引领发展上,体现在立德树人各项工作中;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引导广大师生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要把党建育人纳入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整体规划之中,落实到立德树人的实践中,贯穿思想教育、师德建设、教育科研各个领域, 实现高校党建与办学治校各项工作深度融合,真正做到“围绕育人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育人”。
2.1 党建引领育人体系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 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 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 以党的建设引领高校育人体系建设,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理性思考和周密设计,具有导向价值、标识价值和激励价值[4]。 要紧紧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目标,明确培育时代新人的初心使命,将立德树人的内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育创新创造能力,构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政治觉悟、道德品质、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培育大批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
2.2 党建引领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在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是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高校教师不能只做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的“传道者”。党建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必要保证,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要坚持把加强党建引领摆在首要位置,以政治引领为“导航仪”,切实把好政治方向关;要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到突出位置,增强“教育事业神圣、人民教师光荣”的职业认同度,以党性铸师魂,以党纪正师德,以党风促师风; 要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创造性,把提高政治素质、思想觉悟、专业素养自觉转化为育人的意识和能力,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努力做“四有”好老师。
2.3 党建引领课程体系建设
高校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认识,以党的建设引领课程体系建设,确保课程体系建构和教学内容改革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统筹好课程建设的目标、原则、内容、方法等,将价值观引导始终贯穿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形成知识和价值观教育的统一。 高校要准确把握不同学科、不同性质课程的特点,深入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思政要素和育人内容,促进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彰显学科的育人功能,让思政之“盐”融于课程之“水”,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同时,要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弘扬建党精神,围绕育人讲好党建故事,把党史中蕴涵的丰富育人资源融入课程教育教学体系, 引导教师和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4 党建引领教育生态建设
“知识是情境化的,并通过活动不断向前发展”[5],高校要充分用好党史资源,创设教育情境,推动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开展生动多样的党建活动,坚持把党建重要内容贯穿主题教育活动、学生日常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等全过程、各环节,让学生在自我探索和主客体交往中,遵循体验—共鸣—感悟—践行的“情感—认知”形成规律,由“知”的认同转化为“行”的实践,把抽象的理论学习内化成言之有物、观之有形、触之有感、行之有度的感悟和体验。要充分挖掘党建资源, 以党建引领教育生态建设,创新党建工作模式,促进主题党日活动与日常教育活动交融渗透,注重党团联动、组织互动、课堂内外协同, 让学生在参与实践和环境熏陶中接受教育。要主动适应时代要求和青年特点, 创新话语方式,创设传播新渠道、新手段,增强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有效性。
3 高校“党建+学科”育人工作模式创新
学科是大学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推动学科建设能有效促进高校其他各方面工作的提升,可以说抓住学科建设,就是牵住了高校发展的“牛鼻子”[6]。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党建引领,高校学科建设同样需要党建引领。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充分发挥一流学科优势, 发起成立全国高校食品学科党建联盟,共同推进食品学科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高校食品学科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共同探讨“党建+学科”培养高质量、有特色的食品人才的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3.1 以党建工作促进“学科发展”
加强党的建设是学科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建既要为学科建设提供方向指引,还要将党的影响力通过一定的途径融入学科发展的具体过程中[7]。 党建工作只有融入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各项工作中, 才能够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并为高校立德树人提供可靠保证[8]。 从党建的角度观照学科发展,就是要发挥党的组织优势,使党的建设在引领学科建设的进程中耦合共生、优势转化。 加强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要贯彻学科建设的全过程,党建和思政工作为学科建设提供政治保障、精神动力、行为准则,有利于解放思想、凝聚人心、形成合力,有效激活和释放学科发展的潜力和活力。
食品关系民生, 对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食品学科担负着为健康中国的建设培养优秀人才、解决食品领域“卡脖子”问题的重要职责。 高校食品学科建设必须突出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的示范效应, 始终坚持党对学科建设工作的全面领导,推进党建工作制度创新、内容创新和方法创新,确保学科建设沿着“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强国筑梦”的方向稳步前行。
3.2 以“集体认同”协调“集体行动”
学科是知识体系的分类,从传播知识、传承文化和教授技能的角度看,人才培养成为党的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共同指向。 学科党建互促共融,进一步拓展了学科的育人价值,使得“集体认同”自然成为共识,并不断扩大集群效应。 通过完善学科内部的组织架构,实现跨院校、跨地域的资源整合,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学互促、共同提高的“党建共同体”,打造更加开放、更高质量的党建工作品牌,推动食品学科党建 “集体行动”, 形成党建工作的“创新联盟”和“共享联盟”。
全国高校食品学科党建联盟要定期召集联盟成员协商、研讨交流、分享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达成“将创新实践写在中国大地上”的共识,通过共同开展“健康乡村食品科技全国行”等活动,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搭建实践教育平台,组织学生深入乡村、工厂、社区,普及食品科技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振兴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学习、增强本领,在服务社会中增强实践能力、体现自身价值。
3.3 以机制创新激活“内生动力”
全国食品学科院系以联盟为平台,强化党建引领,依据学科育人的目标要求,以协作共享的组织优势、创新载体的集聚效应,遵循“党建+学科”育人的内在逻辑,共同探讨学科育人的实施原则和实践路径。 联盟要以育人创新论坛为载体,以定期会议、基金助推、项目管理的机制为抓手,推动全国高校食品院系完善“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工作模式,通过党建联盟助力联盟成员充分利用资源、全面激发组织活力, 形成外源推力和内生动力相互协调、互促共进的良性动力机制,形成联盟成员之间内外联动、携手共进的新格局。
联盟以组织开展“课程思政”案例征集项目为起点, 不仅能充分聚合学科思政教育元素和资源,而且能以此作为“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教师讲授相关专业课程提供参考,努力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党建育人实践示范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