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会推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研究

2021-01-17范嘉祥

关键词:学生会理想信念常态

范嘉祥

(哈尔滨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1]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关键,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居于核心位置[2]。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明确了“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3]的要求,为高校进一步开展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指明了方向。高校学生会是由一支在学生当中发挥特殊作用的群体组成的组织,它不仅基础成员从学生中产生、深深扎根于学生,又要接受党组织的全面领导和团组织全程指导,具有将推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作为首要任务融入“大思政”格局的天然优势。可以说,为了满足推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新要求,迫切需要开发并深化高校学生会显性和隐性的理想信念教育因子。

1 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基本特征

推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目标在于久久为功、与时俱进,既要有长效性,又要有创新性。因此,常态化的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绝不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搞运动式的思想教育;也不能“照本宣科、应付差事”,忽视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规律。而应该既紧贴时代的教育主题,又引领实践教育。在此基础上,还要采取富有可操作性与可持续性的教育形式,将理想信念教育切实融入到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1.1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教育主题

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动态系统,之所以强调常态化,就是要教育主题始终紧扣时代主题,紧跟时代变化,与时代发展要求同步,引导青年树立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

1.1.1 把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教育主题的一部分

党的创新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最新理论成果和经验总结,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承贯通,又同新时代“四个伟大”的丰富实践相互联系,具有强烈的时代意识和鲜明的问题导向。这些是开展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宝贵“课本”、最新“教材”。常态化的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必须把这些常新好用的理论知识当作蓝本。青年学生学会了它,就掌握了感受当今时代脉搏的“金手套”,就掌握了认识历史规律发展方向的“金钥匙”,就掌握了引导青年正确树立理想信念的重要思想武器。

1.1.2 把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任务作为教育主题的一部分

认清发展阶段是青年认清时代课题的根本依据,也是青年融入时代、参与时代的“清醒剂”。一方面,发展阶段本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4];另一方面,青年是处于现实历史进程中的具有“社会性”的人,其人生理想自然要在社会历史的具体阶段中去追寻。因此,时代是变化的,处于不同阶段的青年的理想信念也是不同的。常态化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不能落后于时代,要做到“日日新”,将青年的理想信念不断地在现实存在中找到投射、得到强化,确保青年所确立的信仰有真实性,使青年的理想信念既不安于现状,又不脱离实际。

1.1.3 把我国外部环境作为教育主题的一部分

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变,青年的理想信念要在世界视野的框架中清醒认识和科学把握。一方面,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常态化理想信念教育要着眼于快速变化的世界形势,启发青年更具人文关怀和世界视野的思维意识,引导青年确立运用创新思维和科学技术推动全人类事业发展进步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随着信息快速的全球传播,学生思考国内的事情经常会与国外的情况联系在一起,甚至会受到外部正负两方面示范效应的影响而产生科学或者不科学的认知。常态化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克服过去的回避热点问题、“不解渴”的问题,多多利用国际的新鲜事例,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5]。

1.2 具有强大的“引领性”教育功能

引领性是指理想信念教育要常态化地凸显实践功能,引领学生在自主实践体验中把不符合社会主义方向的观念“找出来”“挤出去”,将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起来,并转化为青年成长成才、进入社会大实践的激励力量。

1.2.1 让理想信念教育影响青年人生重大选择

理想信念教育不是单纯意识形态的概念建构,更不是停留在书本上“干巴巴”的说教,必须对青年的人生重大事项起到“把舵”作用。为了让学生关键时候“学会用”“用得好”这种精神力量,常态化理想信念教育必须把实践教育当作重要环节,为学生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经验情感创造充分的时间和机会,为理想信念升级成为知识和价值形态并反过来指导实践积累充足的感性资料。这是常态化教育较之于短期教育的关键区别。

1.2.2 让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恒久笃实的奋斗观

“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6]理想信念教育要让青年在实践舞台上不断参与劳动、摸爬滚打、试错纠错、锻炼技能,强化青年说实话、做实事、恒久笃实的奋斗观、理想观,避免青年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或者陷入空想幻想当中而不付诸行动。这种教育效果,只有坚持常态化教育才能实现。

1.2.3 让理想信念教育传授学生追逐理想的本领

青年的本领与理想是同样重要的。虽然理想信念是高于生活的价值目标集合,但同样具有现实的利益导向,并且终究要在现实中得到实现。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7]因此,传授本领是常态化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内在要求的重要一环,而常态化给予了本领教育以足够的机制保障。

1.3 具有日常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教育形式

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其中一个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是缺乏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的路径,往往停滞于说教层面而难以深化。常态化正是针对这一关键问题给出的一剂“药方”。要依据青年理想信念形成的基本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设计贴近生活、学生喜闻乐见、既不浅尝辄止也不过于繁琐的教育形式。

1.3.1 注重以学生为中心

衡量教育成效的标准,归根结底是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反馈表现。常态化要求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爱好取向、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设计巧妙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主体性。理想信念教育一旦成为常态化工作,就要根据青年理想信念形成本身具有的长期性,把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当作一个大系统,协调渐进地开展。一方面,对教育全程分类分段,科学划分成若干个子系统,科学制订养成理想信念的“时间表”和“路线图”[8];另一方面,各教育环节之间不能相互割裂,而是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地处于有机整体当中,使得每一环节都能在常态化的教育机制中得到功能上的成倍放大,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1.3.2 注重感性认同的日常培养

理想信念的基本路径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果学生对理想信念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缺少情感激活的关键步骤,那么,学生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感性认知就会与理想信念课堂上希望学生产生的理性认同产生断裂,从而使认知无法转化成认同。感性认识无法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也就无法付诸行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就是要超越集中教育的效果,突出“常”字的日常性,在学生的实际校园生活当中制造理想信念教育元素,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触发学生的情感。

2 高校学生会推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显著优势

高校学生会是在党的领导下的学生组织,是学校联系广大同学的桥梁和纽带。近些年来,随着各高校学生会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生会以政治引领为根本职能的定位愈发精准①,自觉融入“大思政”格局的使命感也愈发强烈。而且,高校学生会不仅承担着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责任,更有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显著优势,能够很好满足推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需要。这一显著优势主要表现在政治性、实践性和辐射带动性三个方面。

2.1 坚持党的领导和团组织的指导,及时向同学传达党的声音和主张的政治优势

政治原则是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所具有的时代性教育主题说到底是要在政治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从讲政治的高度分析国内外形势变化。坚持在党的领导和团的指导之下展开工作,赋予了高校学生会鲜明的政治属性和组织灵魂,也是高校学生会区别于一般学生社团的根本所在,并具有独特优势。

2.1.1 学生会有严肃的政治性组织生活

组织生活是学生会教育管理学生干部、进行组织锻炼的主要平台,影响着学生会的工作风气和学生干部的角色定位与行为方式。政治性的组织生活给学生会按章按规举行的仪式符号化活动灌入了政治灵魂和价值导向,使得学生会组织生活成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教育载体:学生会按期举行全体例会、部门例会和干部培训会,每一期会议包含奏唱团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安排具体事务等固定的环节。这样做的优势在于,定期严肃的政治学习,可以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亲近经典、回归价值,从而弥补学生因为倾向于接受非体系、碎片化、快餐式的信息而导致的对理想信念教育形成的冲击。学生干部在学生会的工作时长最短一年,最长三年甚至更久,占据了一个学生大学生活的一部分,而定期的会议和学习又是每一届学生会都必须开展的制度性活动。因此,学生会组织生活是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重要机制。

2.1.2 学生会的组织活动具有灵活的创新性

规章制度只是给学生会各项组织活动的展开确定了政治原则、某些硬性标准和基本流程,而在具体的组织形式、学习内容等微观层面则留出了足够的灵活应变、创新发展的空间。这个“制度留白”正是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所迫切需要的。一方面,学生会的理想信念教育可以摆脱教材、教案对教学内容的局限,把最新的党的创新理论、国内外时政消息等传递给学生干部;另一方面,学生会可以选择灵活恰当的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如开展圆桌讨论,组织成员到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因库”参观学习等。

2.2 坚持实践育人理念,引领学生在实干中坚定理想信念的平台优势

实践引领是学生会对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引领性”需求的主要供给。学生会业务工作内容多元,形式丰富,都属于课本以外的实践活动和人际交往,并且基本贯穿了学生干部生涯的全部,对学生实践能力有很好的培养。另一方面,业务工作又有别于一般社团活动,它的开展运作以政治性组织生活为基本生态环境。在政治引领下,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地有机渗透进学生干部的实践劳动中,使青年在参加丰富多彩的学生工作和社会实践当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逐渐做到“日日用而不觉”。

2.2.1 学生会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工作内容和实践机会供学生选择

当代高校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独立意识和批判思维,注重自我体察和分析,具有自主的思想、学习、生活、择业等方面的选择取向。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必须尊重学生这一特点,但又不能放任自流,而是要引导学生作出合理健康的选择。学生会一般要将总的职能划分给几个工作部门分别承担,每个部门也就有各自的职能特点和工作特色。学生干部在决定加入学生会之前,可以根据自我评估,对照学生会各部门的职能简介,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门。正式进入该部门工作后,学生在实践中反思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特质、素质能力是否符合部门要求,并通过自我反思和组织评价对综合能力作出适应提高。同时,学生干部的业务工作又不单单局限于单一部门。举办重大活动、定期组织生活或者日常工作交叉为部门之间的交流互动创造了大量机会。学生干部可以在工作交流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之前没有深入了解或产生错误认识的工作类型。如果有学生干部在一年周期内依旧不能适应某一部门职能,但在其他方面能力突出的,还可以经组织评估和选拔程序安排到其他部门工作。这样既具有系统化、全面化、实践化又有组织保障科学化、规范化的学生自我认识和自主选择过程,不仅正面影响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态度,还有助于强化学生未来择业或升学等人生重大事项的理想信念引领;总之,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对学生确立和坚定健康、个性化志向起着关键作用。

2.2.2 学生会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实干精神

强化学生对劳动的正确认识,是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基本特征。从一定程度上说,学生会工作本身就是劳动行为的集合,无论是大型活动的组织工作,还是细碎平常的体力劳动,都是学生干部的必要动作,每一项工作的喜人成果,也都是学生的辛勤汗水换来的。经过这样的实践教育,学生内在地将过程与结果反复比较,逐渐认识到目标的达成不仅依赖脑力劳动,还要有体力劳动;既要有思想的指导,又要克服好高骛远的空想。

2.3 坚持学生为主体,善于运用“骨干—群体”辐射带动模式的组织优势

高校学生会的组织体系所具有的“骨干—群体”辐射带动模式可以很好地满足“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理想信念教育的需要,主要的实现途径是一方面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到循序渐进的学生会组织培养当中;另一方面,不断树立学生干部在“学生群体”中的“骨干”形象,发挥骨干对学生群体的辐射带动作用。

2.3.1 学生干部普遍具有接受常态化理想信念教育能动性

学生干部普遍具有接受常态化理想信念教育的能动性,也有作为“教育者”受教育的机制支持。由于学生会的社会影响和相对完备的遴选机制,那些有兴趣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刚刚入学时,倾向于首先尝试加入学生会。最终成功进入学生会的学生,从普遍意义上讲,相较于一般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而且一般都有一技之长或者“闪光点”。因此,接受组织性的理想信念教育的“起点”较高。比如,有些高校学生会定期举办分享会,由学生干部轮流上台分享自己对理想信念的看法,并有团委教师或思政课教师台下点评指导,同时鼓励学生全程脱稿。台下的学生是这一期的“受教育者”,之前的某期可能就是“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身份随时互换,学生间既彼此竞争,又互相学习。如此一来,参加过完整的学生会组织训练的学生,就会有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

2.3.2 学生干部对学生群体具有带动影响力

青年理想信念的形成与变化是个体思想与群体思想相互作用的结果。基于这条原理,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三贴近”原则②。其中,任何的“贴近”形式都不如由本身就身处学生群体当中的学生干部带着教育使命“进入”学生群体当中,以个体的先进思想影响周围的其他个体,进而提高整个群体的思想水平。他们具有学生会成员身份的同时,还是同学们的班级同学、室友、朋友,完全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彼此之间朝夕相处、相互信任,最容易找到同学们情感和理想信念的共鸣点,而不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3 高校学生会推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优化路径

高校学生会具有推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显著优势,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全部优势都已经转化为教育效能。事实上,只要推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需求端没有得到充分满足,高校学生会作为供给侧就要进行对标改革,进一步地激活潜在的或开发新的理想信念教育因子。

3.1 强化政治引领的“学理性”,巩固高校学生会推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政治优势

政治优势并不是指高校学生会仅仅通过政治宣传来推进理想信念教育,相反,必须用彻底的理论分析回应政治,用能“解渴”的真理说服学生,才能够让政治引领和价值引导赶上时代、落到实处。尤其重要的是,虽然学生干部往往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实践经历,但他们又往往因过多投入到实践活动当中而忽略了理论素养的提升,导致他们的实践能力基本符合时代要求,但思想高度和理论水平与时代前沿具有一定距离。这不利于青年未来实践的更高程度开展,也不利于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推进。可以说,无论是政治引领还是实践育人,都迫切需要强化学生会理想信念教育的学理性。

3.1.1 注重干部培训的学理深度

首先,要讲清党的创新理论的来龙去脉,讲清国内外形势变化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清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其次,对于学生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不能停留在最低要求,而更应该强调高标引领。要教育学生敢于和善于用思想武器批判和剖析社会上出现的社会问题、观点和思潮。“真理越辩越明”,学生愈是经过大量的理论思辨,就愈能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定立场、辨明黑白。

3.1.2 坚持教师主导教育全程

学生主体的突出,绝不意味着学生会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学生的“自娱自乐”。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不可忽略的基本规律是高校学生理想信念的确立具有反复性和曲折性。学生一方面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另一方面受到功利主义对共同的、高层次的社会理想的冲击,导致青年理想信念的自主形成难免有一定的虚无感、迷茫感、彷徨感,有时会陷入确定与不确定、科学与不科学的困惑当中。这就迫切需要教师的全程主导,依托各种手段引导学生走正路。比如,新发展阶段是党中央对未来30年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最新判断,而现今在高校里的青年学生,人生中最好的青春年华恰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历史交汇点上,学生会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培养出一大批有志向又有能力完成“两个一百年”伟业的青年学子。

3.2 完善同学参与的“开放性”实践育人机制,拓展高校学生会推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平台优势

高校学生会发挥理想信念教育引领性功能的受众群体不能只局限于学生干部,而应沿着服务同学的工作链条,将常态化理想信念教育一并延伸、扩展到学生群体的各方面。其中一条重要实现路径,就是开放学生会实践育人平台,广泛吸纳学生参与学生会举办的实践活动。

3.2.1 在坚持“因事用人、事完人散”原则的基础上,做到“随用随教”

高校学生会的其中一个重大改革方向就是要求完善学生参与机制,遇到重大工作或活动以项目化方式面向全体学生招募志愿者。这项改革的重大功效之一,就是打通了广大学生参与学生会实践活动的平台通道,开放了学生会供学生群体进行实践锻炼的平台资源。普通学生也可以和学生干部一样接受理想信念的实践教育,享受教育资源,以此从体制机制上大幅扩大学生会理想信念教育的人群覆盖范围,拓展学生会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平台优势。另一方面,学生会不仅要对参与学生有“能干事”的要求,还要注重对参与学生“干事能力”的培养,以此在“用人”的基础上,着重拓宽平台“育人”功能。要举办多样化活动、创造多样岗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锻炼学生实现理想信念的过硬本领。针对参与的普通同学,要有完备的试错、纠错、容错机制,强化培养机制,弱化惩戒机制。如此一来,每一次项目化事务的开展,同时也是项目化理想信念教育活动的内容与途径。

3.2.2 健全学生参与机制的制度规范,优化理想信念教育与实践活动的常态化融入

完善制度的目标是给有参与意愿的学生“制度可预期”,由此吸引更多学生参加学生会实践活动,形成稳态的、连续的并且愈发成熟的“参与—教育”机制,为深入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开辟道路。也就是说,吸引学生是前提目标,教育学生是根本目标。一是加强情感和归属感建设。不能把“事完人散”的“人”理解成机械的人、工具式的人,否则人散了,人心也就散了。相反,必须强化归属感建设,让无论是否是学生会成员,都以某一项目活动为议题,凝聚在一起,成为情感有机联系、相互信任承认的整体。这是在活动中推进理想信念教育的前提。二是净化工作风气。学生会办活过程中对参与活动同学的尊重度,是学生会的品牌形象,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参与同学对劳动活动的认知。必须要形成“尊重每一份劳动”的工作风气,让学生正视劳动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以树立正确的奋斗观和理想信念。

3.3 建立三级联动的“嵌入性”辐射带动网络,延伸高校学生会推动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的组织优势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骨干—群体”辐射带动模式的原动力主要是学生干部在学生群体内横向的带动影响。为了全面深度发挥这种带动影响力,有必要在学生群体中纵向地建立“嵌入性”组织网络,以此延伸“嵌入性”影响学生群体文化、认知、行为的组织渠道。

3.3.1 建立以学生会为内核的“学生会—学生组织—班级(社团或个人)”三级联动机制

首先,学生会内部要优化组织结构,成立思政理论部门,专职规划设计、理论指导、监督完成学生会内部和全体学生组织的常态化理想信念教育。学校党委、团委要给予思政部门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物质保障,确保思政部门有专门举办理论学习活动的场地和履行职能的制度支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给予理论指导,确保思政部门成员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理论过硬并掌握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其次,学生会思政部门要承办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吸纳全体校级学生组织、院学生会骨干成员和班级团支书参加。同时校学生会思政部门要联系、指导各院学生会结合学院特点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鼓励院学生会组织学生积极团结班级、红色社团或在思政学习上表现积极突出的个人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活动。这样就建立了常态化、制度化“学生会—学生组织—班级(社团或个人)”三级联动机制,进而形成以学生会为内核的理想信念教育“嵌入性”辐射带动网络。

3.3.2 加强学生会组织建设,巩固“嵌入性”辐射带动网络

“打铁还需自身硬。”学生会组织建设既是学生会的自我革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又是塑造组织形象、强化组织影响力、巩固学生会理想信念教育在学生群体的嵌入程度的重要途径。一是加强作风建设。学生干部必须树立服务意识、群众意识,坚决杜绝由于资源优势和“学生干部光环”带来的官僚化、特权化、功利化、庸俗化现象,防范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在依托学生会推进的过程中产生相反的效果。二是以理想信念是否坚定作为明确的遴选条件。用人导向就是发展导向,理想信念教育应该在制度上找到与学生现实利益的契合点。学生会换届时,要把竞选者理想信念教育的参与度和实际效果作为重要考量标准,新生则要通过面试询问、试用期考察来保证学生干部的理想信念先进性。以班级为单位的评奖评优、入团入党也要把学生理想信念是否坚定和参与理想信念教育的情况作为评价标准,让参与理想信念教育成为学生当中的“新风尚”。

注释:

①参见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下发的《关于推动高校学生会(研究生会)深化改革的若干意见》(中青联发〔2019〕9号)

②“三贴近”指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属于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猜你喜欢

学生会理想信念常态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学校“书记有约”走进学生会改革
学生会,是否真的很丑陋?
学联选举结果名单
试议高校学生会宗旨的意义及确立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适应新常态,创新促发展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