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赢得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的时代机遇、现实挑战与基本理路

2021-01-17王韦君

关键词:话语权话语文明

王韦君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象地讲,长期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就是要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大问题。”[1]从改革开放到建党100周年,中国已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壮丽飞跃,且打赢了脱贫攻坚战,结束了挨打、挨饿的历史进程。但是眼前,争取国际话语权则是解决“挨骂”的极佳机会,我们可以解决好,也必须解决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顺应世界文明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其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为世界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新时代如何赢得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要创新思路,实现传统国际话语权构建的单一路径向多元路径转向,进一步夯实赢得国际话语权的实践基础。

1 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

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话语是不同个体之间进行沟通的必要方式之一。法国后现代主义思想家米歇尔·福柯被公认为 “话语权”概念的先驱,他认为:“透过话语的发展史,可以发现权利一直与话语如影随形,最终话语演变成为了一种权利。”[2]由此可知,话语与权力是辩证统一的。而国际话语权是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一个主权国家综合国力的表征。它主要指的是一个国际话语主体的倡导和主张在国际事务中所体现的权重和在国际社会中所产生的影响力,反映了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维护自身核心价值体系、发展理念、利益关切和发展要求的话语影响力和认同度。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则定义了主权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话语”参与权,同时阐述了不同主权国家之间话语权大小“排序”后的权力分配。“虽然如今的国际话语内涵丰富,涵盖全球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等众多国际公共事务,但是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却是整体国际话语权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性成果。”[3]

2 中国赢得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的时代机遇与现实挑战

2.1 时代机遇

2.1.1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得到世界认可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和发展至今,中国走出了一条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顺应时代潮流、适合自身国情、符合人民期望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这不仅加快了美丽中国道路的行进步伐,还加深了国际社会对我国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解和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两山”理念,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2013年3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27次理事会将来自于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写入决案。在2016年第二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还专门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中国在生态领域的有益探索正化为经验借鉴走向世界,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筑牢了事实根基。当今,全球都面临着荒漠化的威胁,但是中国仍然临“威”不惧、攻坚克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沙化土地面积平均每年净减1 980平方公里,创造了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奇迹[4]。国际社会目光聚焦中国库布其治沙模式,治沙的中国方案正走向世界。联合国原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原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赞许道:“中国治沙样本值得全球推广。”[5]中国所提出的“生态文明”既是对传统农业文明“有限发展”生产方式的超越升华,也是对“重发展、轻保护”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逻辑校正,更是与西方“高发展、高耗能”的非理性发展模式大相径庭。小约翰·柯布认为:“中国提出走向生态文明这个伟大的主张,是21世纪中国对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6]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中国在生态领域具有强大公信力的鲜活例证,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良好范式,在相当的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认同度。

2.1.2 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高度契合

生态环境问题无国界,是事关人类命运发展的全球性问题。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一员,中国在三十多年的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积极参与全球气候谈判,坚决捍卫发展中国家权益,始终维护全球气候治理的基本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在全球共谋生态文明建设之际,中国不断提升国家的自主贡献率,充分彰显负责任的大国担当。2020年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重承诺,中国将采取一系列更加有力的举措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气候峰会上承诺:“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7]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一经发布,获得国际社会交相点赞,赢得世界广泛认同,为中国赢得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奠定了舆论基础。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世界领导人气候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首次全面系统地阐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为全球环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与此同时,中国始终秉持“授人以渔”的理念,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加强推进多种形式的南南合作,致力于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必要技能,为全球环境治理开辟新的路径。2021年10月在中国昆明举办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是我国首次将生态文明理念在主场外交的活动中嵌入联合国大会议程。COP15是中国面向国际社会展示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性成就、传播生态文明理念、讲述中国生态故事的重大外交场合,为奠定我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1.3 全球发声的平台与渠道日渐增多

从过去的国际舆论格局看,我国在国际舆论中声音还比较弱,全球每日播报和传送的国际新闻超过八成来自于西方四大通讯社,国际舆论格局呈现“西强我弱”的不平衡状态。加之,中西方不同意识形态的碰撞,以及过去的中国综合国力不强、国际影响较弱、媒体技术发展缓慢等原因,导致中国国际话语权在诸多领域落空,即使是在现有国际话语权的领域,国际话语权的提升也面临着诸多掣肘,常常陷入“欲言被止”或“欲言却止”的状态。退一步而言,即便话语能够走出国门,常常也只是囿于与中国交好的国家的范围。

随着时代的发展,媒体成为人民群众了解国际世界的重要窗口,世界各国加大了对媒体工作的重视力度。一批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地拔地而起,刷新了国际舆论导向新形势。这一点可以从诸如中东小国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的崛起得到说明。与此同时,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媒体技术的加快发展,中国的新华社、中国日报、中国国际电视台等在国际舆论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可发声的国际渠道日益增多,有利于及时有效地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展示于世人,增进西方对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认同。

21世纪以来,中国的互联网事业发展迅猛,利用“互联网+生态文明”构建生态文明话语权,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构建生态文明话语权的最大增量,为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世界传播开辟了新路径。与此同时,在新闻传播格局、媒介生态环境、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的全媒体时代,要顺应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利用微博、微信等全新的多元传播渠道传播中国生态文明话语。近年来,中国频繁、广泛地开展主场外交,例如“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等为中国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声渠道。利用好主场外交优势并用活传播渠道,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通过主场外交传播给国际社会,不断提升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

2.2 现实挑战

2.2.1 西方国家话语霸权的排挤打压

由于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自由价值的多维度批判欠缺有效性,导致西方自由主义思潮不断借其掌握的话语霸权冲击、阻碍中国赢得国际话语权。随着重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前景日益明朗,生态话语权作为国际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借此面向国际社会负责任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发展中国家带来具有创新性的环境治理经验,刷新了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认知。然而,全球生态治理的“中国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动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奶酪”:发展中国家借鉴我国的生态环境治理经验,势必会放慢甚至阻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生态资源的攫取进程。因此,或出于自我保护,或出于报复的目的,西方社会仍坚持我行我素的霸权行径,对于中国所提出的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议题仍保持一贯刻板认知和傲慢偏见,不断歪曲、夸大报道中国的一些环境污染个案,对我国一系列务实的环境治理举措和决心视而不见,造谣鼓吹“中国威胁论”,企图打破我国的国际话语权,阻碍我国向国际社会提出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生态文明格局的主张。尽管如此,中国仍不为所动,不断完善和构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并积极参与搭建全球生态系统治理互动平台,用实际行动发声,向发展中国家传授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帮助其有效地改善落后的环境现状。事实证明,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得到第三世界和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认同和鼎力支持。

2.2.2 西方制造“中国环境威胁论”

随着中国的经济快速崛起,以西方为主体的全球政治经济语境不仅在宏观层面炮制“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论调,更在微观层面频频抛出“中国军事威胁论”“中国环境威胁论”等。其中,“中国环境威胁论”则是赢得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的最大桎梏,严重影响中国的国际大国形象。更有甚者,把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污蔑为中国借此将污染转嫁到发展中国家并伺机掠夺其资源。而西方媒体将中国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无限放大的同时,却鲜有报道中国国内环境治理成效和突破性的生态保护为世界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中国环境威胁论”等站不住脚的妖魔化话语,对中国赢得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形成了猛烈的冲击。为了突破这种话语困境,必须加快构建完善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话语体系,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故事,不断提高中国生态文明话语权的影响力,树立生态文明的大国形象。

3 新时代中国赢得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的基本理路

3.1 增强综合国力是赢得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的“生命线”

在当今的国际社会中,一个国家的国际话语权既不是天赋的,也不是自封的,而是基于其坚实的综合国力。综合国力就是无形的话语权,“谁说话”比“说什么”“怎么说”更重要[8]。因此,要赢得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必须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综合国力包括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也包括文化、教育等软实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国家如若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基石,生态文明建设就没有泰山可倚,就谈不上赢得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从历史的经验看,“弱国无外交”充分昭示了即使都是主权平等的国家,形式上享有平等的话语权,但在国家综合国力面前,弱国、小国的影响力却十分有限。唯有具备雄厚经济实力的国家,才可以通过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投资和建设,来维护其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当前,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曾连续数年呈两位数增长,并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遗留下了大量生态问题。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中心不动摇,统筹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建设,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继续深化生态领域改革,以科技创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以人才培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转型,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持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从而既满足人的物质精神需要,也满足人的生态需要,为人们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并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生态强国转身,为赢得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奠定根基。

3.2 构建生态话语体系是赢得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的“基本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9]构建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智慧的生态话语体系,赢得中国生态文明话语权,需要在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公众话语上落到实处。

一是延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话语在国际传播的辐射范围。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给周边国家带来正面外溢效应,获得了周边国家的鼎力支持和广泛认同。但是,在西方话语仍然主宰国际话语体系的背景下,中国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治理理念上难以达成共识,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话语在国际上的传播需要制定细分策略,实行周边国家是首要、大国是关键的传播策略,为赢得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奠定牢固的基础。更要在国际化政府会议、国际学术会议上加大宣传生态文明的力度,在民间机构交流中积极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真实、立体、全面地展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成果;还要广泛吸收和借鉴西方成熟的话语理论成果,根据中国实际加以守正创新,打造出融通中外的生态文明话语范式。

二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学术话语在国际传播中的建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中国学术话语在国际社会的传播不仅提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深厚基础,还提供了强大的信心和支撑。在全球传播格局面临重组的当下,中国学者应该积极利用这一优势,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经验和实践经验转化为具有学术价值和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建构打破西方霸权的全球传播生态。与此同时,国内专家学者要提升生态文明视域中的学术原创能力,创新中国生态文明学术话语,为中国赢得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提供智力支持。

三是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公众话语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公众话语是学术话语和政治话语能否转化为现实力量的关键,作为一种国际话语传播的重要方式,公众话语的话语主体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等特点,毫无疑问,其话语内容更易被接受和认可。当前,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存在语言相对宏大、内容相对政治性等特点,但国外的受众人群则易于接受通俗、平实的叙述。因此,在传播方式上需要结合国外的受众要求、语言表达、知识结构等特点,实现生态文明公众话语的转变,以更为质朴、明晰的方式叙述,消除西方社会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误读和曲解,还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原貌。在传播路径上,中国政府机关既要在法律层面为公众话语的发声主体“保驾护航”,又要顺应媒体融合发展大势,鼓励其在国际传播平台理直气壮唱响生态文明主旋律,拓展公众话语传播的有效路径。

3.3 强化生态文明国际传播是赢得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的“着力点”

在国际话语权竞争逐渐激烈的今天,要赢得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不仅仅是综合实力的竞争,也是传播手段和传播技巧等综合因素的较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10]为此,要着力从传播方式和传播路径两个层面扩展我国生态文明话语权的影响范围。

一是丰富传播方式。倡导践行多边主义,利用好主场外交平台的传播功能和多边交流合作机制,讲好、阐释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成就、中国理念。诸如通过博鳌亚洲论坛、二十国集团(G20)、中非合作论坛等重要多边平台和“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生物多样性大会》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等主场外交平台,设置国际议题,阐释中国主张,表达中国诉求。同时,也要积极在对外经济交往中传播中国生态文明话语。应主动把握当前“一带一路”节点优势,向沿线国家分享中国的治理成效、治理技术、治理理念,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对沿线国家产生的外溢效应,使其对中国生态文明话语赢得更多认可、支持和尊重。要主动在对外文化交往中传播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中华文化也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生态文化思想。要深入挖掘传统优秀文化所涵养的生态文化思想,如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崇尚自然、道法自然”等思想,作为滋养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思想源泉与理论基础。在各种国际或者是民间的文化交流和传播活动中,借助对外文化交往活动将中国生态文明思想扩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在展示中国文化魅力的同时生动诠释当代中国人民的生态价值追求和生态道路选择。一言以蔽之,在全球信息传播方式不断创新的格局下,我们应该丰富生态文明国际话语的传播方式,塑造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形象。

二是开拓传播路径。当今,信息传播正呈现出全球化发展趋势。媒体要想在激烈的话语争夺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开拓传播路径,从而实现传播效益的最大化。首先,充分发挥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中国新华社规模现已是世界第一,但在国际传播体系中目前还无法与国际主要媒体抗衡[11]。但是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正不断向新台阶迈进,在这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中,国际传播的新态势正成为我国赢得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的一大机遇。我们要继续推动中国的传媒业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做大做强,要立足于新形势的发展,“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12]。将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与微博、微信、网站等新媒体有机融合,建立融合传播矩阵,不断提高中国话语向世界传播的覆盖力和渗透力。其次,积极扩展传播新路径。除了发挥作为“物质载体”大众媒体传播功能,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还要重视发挥“活载体”的传播功能。“活载体”主要是通过“人—人”间的直接沟通对话与相互交往的渠道,可以直接传播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美国学者伊莱休·卡茨在其《人际影响》一书中曾指出,大众媒介传递某些理念和思想主要是为了去改变公众的态度,而“理念常常缓慢地渗入作为整体而存在于公众之中,更为重要的是,这往往是通过邻里之间的互动而实现的,大众媒介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产生任何明显的影响”[13]2。这些研究指出了人际关系作为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中介变量的意义[13]25。由此可见,人作为传播的中介所发挥的作用比大众媒介更重要。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中国积极深度融入全球化进程并正在向重要的引领者转变,中国对外交流的人口基数也将不断扩大。所有出国人员走出国门,不仅是中国形象的代表,而且也肩负着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任务。要积极借助出国人员这个“活载体”,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国生态文明理念。

猜你喜欢

话语权话语文明
新时代我国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
请文明演绎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媒体话语权对社会工作发展的影响
中国不断提升国际宇航话语权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