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小说《刻舟求剑》 语境差探析
2021-01-17钟昆儿
钟昆儿
(福建警察学院基础课教学部, 福建福州350007)
语境即文学作品中的言语环境,包括语言和非语言因素。语境差是指在同一交际界域里出现的语境的不平衡[1]50,也就是语境各要素间呈现出来的不平衡、不对称。它既可以出现在文学作品各语境要素之间,又可以出现在文学作品人物与阅读者语境之间,也可以出现在文学作品创作语境和文学作品解读语境之间。语境差理论蕴含着 “对立统一” 的辩证思想。语境的不平衡、不对称即指存在着 “读者与作者”“作品人物与读者”“创作与读解”“时间与空间”“内容与形式” 等的对立,但这些对立在作品审美中,又可以产生积极的正效应。
微型小说《刻舟求剑》[2]是王蒙微型小说集《成语新编》 (12 则)中的一篇。 《成语新编》 所收微型小说的框架都是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在这一基础上,王蒙别出心裁地将这些古老的故事改编成极具讽刺和针砭意味的 “喜剧”,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微型小说《刻舟求剑》 的故事框架来源于成语“刻舟求剑”。成语 “刻舟求剑” 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其典出《吕氏春秋·察今》。
微型小说《刻舟求剑》 基本沿用了成语 “刻舟求剑” 的故事梗概,保留了原作中 “坠剑”“刻舟”“求剑” 等情节,讲的是一位贵客在江轮上丢了宝剑,要求船长停船找剑,聪明的船长只好在落剑处的船帮 “刻舟求剑”,没捞到宝剑自然在情理之中。荒诞的是小说的结尾,宝剑没有打捞上岸,船长、船员、打捞者,甚至是江轮游客却因此 “收获满满”,他们都成为了潜水能手。而江轮又成为了潜泳的摇篮,船长也成了潜泳之母。他们的事迹甚至成为了电影界竞相争夺的“香饽饽”。
王蒙在千余字的微型篇幅中,向我们展现了当今社会的众生万象,文中出现 “出口转内销”“中东之战”“公款吃喝”“以权谋私”“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吉尼斯”“正大综艺” 等内容。小说情节荒诞夸张,语言幽默生动,极具讽刺和教育意义。本文将运用语境差理论,通过对小说中作品文本内的语境差、作品人物间的交际语境差、创作与读解之间的语境差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获得对小说的新的审美体验。
一、作品文本内的语境差
“在传统主流的文学语境中,主体孕育了情感话语的生命,承载了情感话语的全部秘密。”[3]而作为文学主体的“表现内容、表现形式、时间、空间、对象、情景等语境因素有时会出现某种程度的错位”[4]234。这种主体内的“错位”,也即是文学作品内各语境要素的不平衡与不对称,并最终形成语境差。微型小说《刻舟求剑》 作品内的语境差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作品内容与语言形式不协调产生的语境差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的形式为作品内容服务。通常,人们会根据作品内容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而以复杂的长篇大论叙述平常的小事,语境差也由此而产生。如(文中引用段落均来自王蒙微型小说《刻舟求剑》):
“停船,停船!” 他气急败坏地大叫:“快停下船来为我捞剑!我这个剑价值连城!” 看看众人漠然的神态,他解释说:“我这个剑出诸干将、莫邪,后来通西域时经过丝绸之路外流到了国外,波斯大帝曾佩戴它出征,奥斯曼帝国宰相曾悬挂它于客厅,英王乔治用重金买下,法王路易第八派了五个刺客去抢夺它……如此这般,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出口转内销才落到我的手里。看,这是文物局证明,这是税务局收据,这是工商局的批文……还不快捞!”
“剑” 本是小物,但小说却通过 “贵客” 之口,用很大篇幅描述了这把剑的不平凡。它出自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干将、莫邪,后又经丝绸之路流到国外,辗转英国、法国等地,历经波斯大帝到法国路易第八的时代,跨越长时,突破时空的限制,才落到 “贵客” 手中。身份高贵的波斯大帝、奥斯曼帝国宰相、英王乔治、法王路易第八都曾花费重金重力才占为己有。上面还有文物局、税务局、工商局等各类证明,可见这剑的价值不菲与超凡脱俗。小说对剑的描述突破常理,颠覆逻辑,语言也极具夸张,正是这种内容与形式的不平衡,把该剑的主人张扬吹嘘、骄横跋扈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作品内容前后逻辑不一致产生的语境差
“前后逻辑不一致” 是行文中写作思维不连贯的表现。而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实现某种效果,故意将作品的语义逻辑超出或低于读者的心理期待发展,造成一种逻辑上的突然转向或断裂,最终实现一个让读者意想不到但又与作品主体表达密切相关的结论。“这种逻辑的突然断裂有点类似于相声中的‘抖包袱’,会造成上下文语境差,产生幽默的效果。”[5]
微型小说《刻舟求剑》 是对家喻户晓的成语“刻舟求剑” 进行故事新编。当 “贵客” 以势压人逼迫船长捞剑时,船长没有办法,便想出了一个对策。“便在落剑处的船帮刻上一柄剑的模样,又刻上几行字:‘此处有宝剑,捞上赏重金,捞不上也给钱,全凭一片心!’”
当读者看到这里的时候,也许跟文中旅客嘲笑船长的心理是一样的。因为古代 “刻舟求剑” 故事阐明的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如此,不亦惑乎?” 的道理早已深入人心。但小说的结局却发生了反转,当船到站的时候,“一批又一批的潜泳能手在刻舟处跳下求剑”,剑虽然没捞上来,但作者强调总有一天会捞上来的。更为荒诞的是,在历经一年的 “求剑” 中,宝剑没有打捞上岸,船长、船员、打捞者,甚至是江轮游客也是“收获满满”,他们都成为了潜水能手。而江轮成为了潜泳的摇篮,船长更是成了潜泳之母。他们的事迹登载在各大报刊上,并且成为了电影界竞相争夺的对象。
这种前后逻辑的不协调使小说极其诙谐幽默。作者用风趣幽默的笔触和嘲笑讽刺的语言,通过这一幕幕的反常与荒诞,生动刻画了一张张虚伪浮夸的嘴脸,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幅活灵活现的现实生活的场景。这让读者忍俊不禁后陷入沉思,对这个社会普遍存在的 “作秀” 心理,以及人们在全民 “作秀” 中各有所图的思考。
二、作品人物间的交际语境差
在正常的交际语境中,信息表达与信息接收是相互协调的。如果交际双方存在因为身份地位、文化素养、知识教育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信息表达与信息接收的不协调,就会导致交际受阻。在文学作品中,这种因交际双方对象的不同产生的语境差也属于作品内语境差的范畴,但因为小说《刻舟求剑》的主要人物是“贵客” 和“船长”,小说的主要内容也是 “贵客” 和 “船长” 之间的对话,所以我们单独讨论。
小说一开头就写到 “有一位贵客在江轮的甲板上舞剑……”,“贵客” 一词的使用使读者能够领会到这位乘客的与众不同,这就为下文故事的展开埋下了伏笔,让读者理解到下文中这位 “贵客” 的言行举止是符合他“身份” 的。如:
船长来了,问道:“您老这柄宝剑上了保险了么?”
客答:“宝剑不是左轮手枪,不存在走火的危险。再说它的价值在于积聚文化心理集体无意识工艺美术观赏保存参观展览,从不曾有过实战的考虑。中东之战中,不论是多国部队还是伊拉克都舍不得用这样贵重的宝剑开打。它们用的飞毛腿爱国者B53 都是博物馆拒绝收购乃至拒绝接受捐赠的东西;你在大英博物馆或者大都会博物馆见过导弹与轰炸机哪怕是盒子枪捷克造吗?古老的宝剑上保险开关这劳什子做甚?”
船长急得跺脚:“谁说那个开关啦!我说的是Insurance,我说的是C.P.I.C.,我说的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你在那里保了险了没有?”
贵客咕哝道:“放什么洋屁?我自己的宝剑凭什么要给保险公司交钱?我喝五粮液都没掏过钱!国务院不让宴会上喝白酒?我偏要喝!你到底停不停船?”
文本中写到 “贵客” 在剑落入江水之后,“气急败坏” 地大叫:“快停下船来为我捞剑!” 剑本来就是他在甲板上舞剑时掉入水中的,但 “贵客” 却是 “气急败坏” 地命令众人帮他捞剑,由此一个嚣张跋扈的 “贵客” 形象跃然纸上。船长赶到后问他宝剑是否上了保险,这样即便是不能捞上来也可以挽回经济损失,本来这是一个人人皆知的常识,但“贵客” 却说:“宝剑不是左轮手枪,不存在走火的危险。” 完全理解错了船长的话,他把船长所说的“保险” 理解成了武器的 “保险”,误读了船长的话语信息,从而产生了语境差。
接着 “贵客” 开始长篇大论地说明他的宝剑是如何珍贵,价值连城,他说 “它的价值在于积聚文化心理集体无意识工艺美术观赏保存参观展览,从不曾有过实战的考虑……” 这样一段毫无逻辑关系的词语就这样被 “贵客” 杂糅到了一起,体现出“贵客” 虚伪、张扬的心理状态。在被 “贵客” 误读后,船长 “急得直跺脚” 反击道:“谁说那个开关啦!我说的是insurance,我说的是C.P.I.C.,我说的是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你在那里保了险了没有?” 船长明显已经对 “贵客” 的言行感到不耐烦,从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到船长刚开始对 “贵客” 的称呼是“您”,在“贵客” 一通长篇大论后,船长对 “贵客”的称呼改为了“你”。而船长分别使用了英文、英文缩写,以及中文专业全称,其目的在于想用言语来羞辱无知而且傲慢的“贵客”。作者使用这些重复冗杂的言语信息显然是造成了言语交际的信息差。此时,“贵客” 也感觉到了船长的气势,他 “咕哝道:‘放什么洋屁?我自己的宝剑凭什么要给保险公司交钱?我喝五粮液都没掏过钱!国务院不让宴会上喝白酒?我偏要喝!你到底停不停船?’”。“贵客” 还是没有正面回答船长的问题,而是东拉西扯说自己喝五粮液都没掏过钱,并且端出自己参加过国务院宴会来抬高自己的身价,企图在气势上再次压倒船长。
“船长” 与 “贵客” 之间因对象的差别导致的交际受阻其实也可以理解为言语交际系统中的信息差。言语交际信息差的产生出自言语交际过程中信息编码、传递、解码环节的失误。文学作品中的信息差具体表现在 “信息减值、耗损、增值、冗余、改值诸方面”[6]111。微型小说《刻舟求剑》 中 “船长”与 “贵客” 交际受阻,是因为 “贵客” 在编码时故意增加言语代码,产生了许多重复和多余的信息,造成信息冗余和改值。
“贵客” 所说的 “剑的价值在于积聚文化心理集体无意识工艺美术观赏保存参观展览” 这句话就特别冗长,毫无逻辑可言,影响了 “船长” 的信息接收。信息的改值是指 “发送者的言语代码信息指向与接受者的信息反馈产生偏离,编码失误或解码者有意曲解都有可能造成信息改值”[6]112。文中 “贵客” 曲解 “船长” 所说的保险意思,造成信息传递的不等值。但也正因为二者对话产生的信息冗余与信息改值,使得小说的情节环环相扣,跌宕起伏,形成一系列喜剧性的对话,形象地刻画出 “贵客”和 “船长” 两人虚伪浮夸的形象,也就使得语符层面的信息差变为了深层次的审美平衡,产生了极好的讽刺效果,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创作与读解之间的语境差
“语境即言语环境……写作者要依赖语境,生成话语;读解者也要借助语境,领略赏读话语。”[1]191在文学作品的解读中,作者与读者之间存在交际,就存在着创作与读解的语境差。“这种差异可以表现为时代差异、空间地域差异、文化层次差异诸方面”[4]240,有可能呈现出积极状态,也可能呈现出消极状态。显然,王蒙对成语 “刻舟求剑” 进行故事新编,有积极的正效应。
其一,表现在小说叙述的内容上。成语 “刻舟求剑” 是人人熟知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固守陈规、拘泥陈法的人。王蒙以成语 “刻舟求剑” 的故事作为小说的基本框架,而且还基本上保留了原作的线索和情节,不同的是,赋予了它新的内容。由于广大读者对 “刻舟求剑” 的故事非常熟悉,再加上是故事新编,很多读者会产生比较大的阅读兴趣。这样作者和读者之间就存在了语境差。如果作者没有使用这样一个妇孺皆知的成语故事,而是自己编造一个场景来体现作者的写作动机,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效果一定没有采用已有的故事为底本好。这种语境差也是吸引读者继续阅读下去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作者虽然采用的底本是发生在距今两千多年的故事,但却将故事的时间设在了现代,并且大量使用具有现代特征的一些元素,如正大综艺、出口转内销、吉尼斯纪录等。另外文中还出现了一些英文,这些都是我们生活时代的写照。小说在时间上的跨度、空间上的转移可以形成时空语境差,而对荒谬的批判就是依靠这种语境差展现。正如王蒙所说:“反讽也好,批判也好,这是读出来的,是由于语境的变化形成的,当时所讲的许许多多的道理,现在看起来像讽刺。谁讽刺?我没有讽刺,是历史在讽刺。”[4]241
其二,表现在小说言语形式的选择上。古代“刻舟求剑” 故事是用文言文叙述,而王蒙的《刻舟求剑》 用白话文语体代替文言文语体叙述,使读者在巨大的文白差异之间产生阅读满足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极妙的创意。
总之,创建与读解之间的语境差能够更好地使读者借助这个故事的背景,理解小说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反讽效果,理解其中蕴含的美学意义,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找到更多的共鸣和自身的体会。从信息论角度看,创作与读解的过程,也就是小说编码与解码的过程,当二者间产生共鸣时,就会产生积极的审美体验。如读者可以从作者对这把剑非常规的描述中读出荒诞,当看到小说荒唐结尾时,也会会心一笑。这都说明了创作者与读解者之间形成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默契。
王蒙微型小说《刻舟求剑》 以夸张、诙谐的语言以及高超的反讽艺术向我们展示了当今社会的众生百相,引起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前文分析了小说中作品文本内的语境差、作品人物间的交际语境差、创作与读解之间的语境差等三个方面的内容。这有助于我们透过文本幽默的表象,深刻解读微型小说《刻舟求剑》 的内在寓意,理解作者在嬉笑文字背后的嘲讽与针砭,从而增加对作品的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