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策略
2021-01-17徐莲
徐 莲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61)
作为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师德师风指向的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以善恶评价方式调整个体与他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行为规范。在当前这个高等教育改革逐步深化、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重要转型期,加强高校思政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意义重大。党中央组织部、宣传部及教育部党组联合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全面贯彻《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完善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但应注意的是,由于多数高校思政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仍未成体系,缺乏长效机制,这导致高校思政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仍阻碍重重。因此,有必要对高校思政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策略进行研究。
一、构建高校思政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高校思政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建立高效可行的长效机制,方可稳健推进这项工程,促进教师自身发展与学生成长成才。
长效机制的构建是思政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环节。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同志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曾明确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思政教师要承担立德树人重任,除了要传授思政专业知识,还要以身作则,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思政教师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其师德师风直接关系着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大学生的长远发展,而长效机制的构建为师德师风建设规划了一个基本框架,对于保障思政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稳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长效机制的构建是思政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高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师德师风建设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政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面临着新目标、新要求、新使命,迫切要求通过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与学术道德建设,培育优良的学风学气,引领思政教师静心研究、全心育人、专心治学。为了办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等教育,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切实关爱思政教师的成长发展,必须探索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之路,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师德师风建设逐步由抽象走向具体、由表层走向深层、由务虚走向务实,使师德师风建设切实落地,真正持续高效地贯彻落实。[1]
二、高校思政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面临的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各院校均采取多元举措推进思政师资队伍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来看,思政教师队伍仍未很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思政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仍面临如下困境:
(一)政治觉悟低,道德观念嬗变
部分思政教师政治觉悟较低,除了完成教学工作以外,鲜少关心时政大事,对于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也不注重系统、深入的学习,这导致其理想信念不坚定,其消极的态度势必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不仅如此,受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价值观扭曲,道德失范、厌岗怠业等情况屡有发生,既不能依循思政教育工作任务、内容及对象的变化而调整教学方法,又不注重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导致思政教育缺乏吸引力、感染力,无益于大学生科学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此外,还有部分教师功利心过强,为了职称晋升、提高薪酬而沦为投机分子,利用学术造假等不良行为败坏了原本风清气正的学风学气,影响了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
(二)育人意识弱,理想信念薄弱
思政教师除了要传输思政理论知识,还要教会持身公正的做人之道,以自身言行举止作为表率,感召并引领学生成才。但部分教师并未意识到这些,只负责教书、不负责育人,对学生思想问题视若罔闻,更谈不上教书、育人的有机结合了。不仅如此,部分教师不能安心本职工作,对思政教学投入精力与时间少,甚至为挣钱而开展第二职业,忽略了育人之责,加上理想信念不坚定、职业理想弱化、爱岗敬业精神不足、钻研业务能力不强、教育实践能力较差,严重影响了思政教学质量,背离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要求。[2]
(三)理论素养低,职业能力退化
思政课的性质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渊博的理论素养,能够精准洞悉国内外最新时事、提升思政教学能力。但就当前高校思政教师总体情况而言,虽整体素质有所提升,但由于思政队伍新老接替严重,青年思政教师专业素养与实践经验欠缺,因而无法很好地适应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的新要求,也难以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除此以外,部分思政教师职业能力严重退化,不仅对国内现实国情认知不足,还欠缺社会实践经验,这导致理论与实践、传统与现实相脱节,加上教学方法单一,致使思政教育缺乏针对性、实效性。
(四)师德教育单一,长效机制缺乏
当前,高校思政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还存在教育培训单一、体系不完善、长效机制缺乏等问题。一方面,多数思政教师师德教育采取的是岗前集中培训方式,关于师德知识、规范等多为空洞灌输,这导致教师参与感弱、体验效果不佳,师德教育沦为形式,部分教师参与政治理论学习热情不足、敷衍了事,这导致政治学习形同虚设;另一方面,当前高校思政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随意性强,过于松散的管理模式与不规范的制度机制无法凝心聚力,难以从整体、全局上把握师德师风建设,导致师德师风建设效果不佳,部分学校过分关注专业学科或课程建设,对思政教师“管得多、关怀少”“用得多、培养少”,有些领导只强调表面建设,不关注内涵建设,激励机制欠缺、考核机制错位,评价方式粗放、操作性不强,这导致思政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遭遇瓶颈。[3]
三、高校思政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策略
作为思政师资队伍建设的根基与灵魂,师德师风建设不仅涉及面广、影响深远,而且对于专业性和科学性要求较高。在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过程中,不能盲目行事,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高校办学优势,尤其要发挥好名师示范作用和德育专家的优势,构建起完善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全面激发思政教师的职业理想,使之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
(一)分工明则,建立组织协调机制
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涉及一系列的制度体系,在构建时需要着眼整体性目标要求,突出重点,切忌顾此失彼,更不能因小而失大。在构建制度体系时不能只关注某一项内容,而要谋划全局,协调处理好长期与短期、总体与局部、理论与实践等多层次关系。思政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并非一蹴而就之事,长效机制建构受制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也要考虑与其他制度体系的精准衔接与高效联动。因此,构建组织协调机制乃师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与强大支撑,也是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推进思政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首先要分工明则,构建起完善的组织协调机制,实现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凝心聚力。一方面,高校要设置独立的思政教育部门,作为高职院校直属的二级教研机构,从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及教师待遇等方面给予支持,避免专业混置,人员配置方面,要科学把握“老、中、青”教师比例,选拔政治立场坚定、业务能力强、师德师风优秀的教师担任,党委干部要充分认识到师德建设的价值,将其全面纳入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战略范畴体系内,经费方面应根据学校经费情况逐年增长,并将教师培训、社会实践活动支出纳入常设性单列经费范围内,不断提高思政教师收入水平,体现对思政教育的重视及对思政教师的关爱;另一方面,要成立由校长、院系领导亲抓亲管,教务、人事等职能部门全面参与、协同配合的领导小组,实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统筹协调、齐抓共管的新格局,将思政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贯穿于管理全程,推动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有序化发展。[4]
(二)发展导向,优化学习教育机制
理论学习与培训教育是促进思政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主要途径,也是推进思政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题中之义。因此,学习教育机制理应成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针对师德教育单一等问题,高校要以思政教师职业发展为导向,把握思政教师发展规律,持续优化学习教育机制,使师德师风教育全面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实现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与师德师风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完善的师德培训制度与师德档案,推动职业培训、师德培训的制度化、规范化发展。不仅如此,建立学习教育机制旨在推动思政教师师德师风学习的常态化,使学习全面贯穿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虽然师德师风已有相对稳定和成熟的内容要求,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师德师风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因此,要立足长远,以发展视角看待师德建设内容及学习培训要求,避免局限在职业规范等具体条陈等的生硬记忆上,而要依循师德师风的具体指标要求作为重点,联系思政专业知识、教师深造发展要求及工作生活实际,开展集中式学习、典型案例经验交流、影视资料学习等多元教学方式,提升教师对师德、师风的全面认知。除此以外,要注意师德建设不仅仅是关乎个体的事,也是关乎集体的事,因此,高校既要注重提升思政教师个体的主动学习意识与慎独精神,又要注重营造良好的群体性学习氛围,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建立示范引领机制,通过校内外典型示范教育相结合及示范教育手段的创新,将抽象的目标进行“具体示范”,使个体学习有“参照”。[5]
(三)以人为本,完善考评激励机制
为了验证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明晰不足,持续优化和提升,高校必须以人为本,构建考评激励机制,对思政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情况进行科学考核评估,为激励和约束决策提供依据,充分发挥考评机制的正面导向作用。首先,在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建设中,定期的考核评价必不可缺,这也是长效机制构建的关键环节。在优化师德师风评价方法时,高校要充分考虑思政教师的特点及职业发展等具体情况,遵循科学的评价标准,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公正性,通过师德师风评价促进思政教师责任意识的觉醒,继而促进其师德师风水平的稳步提升。高校要结合思政教师特点,明晰考评目标,制定细化、可操作的考核指标,使之全面覆盖政治思想、依法执教、文明理性、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关爱学生、教学科研、勤奋学习、业务精通、团结协作等多项内容,评价主体涉及学校、教师个体、学生、专家、社会等,构建起一个涉及多元主体、覆盖全面内容的考核评价机制,并将考核结果与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福利待遇相挂钩,实现以师风促教风之效。其次,高校要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群体的优势,如精力充沛、事业感强等,构建重点针对该群体的高效激励约束机制,以充分调动思政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为其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既能够激励其上进,又要约束惩罚失职懒散,与此同时,高校要建立院系二级联动协调、稳步推进的奖惩机制,将建设师德师风的柔性要求转化为机制体系的刚性约束,确保思政教师能够主动、高效践行此类要求,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指引者和引路者。
(四)四位一体,构建监督保障机制
思政教师的师德行为具有外在性、主动性、可塑性等特点,因此,其思想行为极易受到外部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若无完善的约束监督制度,仅靠个体自觉性很难形成良好的教师风范,也不足以推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因此,高校必须通过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监督保障机制,对思政教师进行有效引导,提升思政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透明度,有效约束教师的师德师风行为,推动思政教师严格自律,促进其持续提升责任意识、爱岗敬业精神。具体而言,要推动监督保障机制的建设,高校要立足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全局科学规划,即要建立思政教师道德规范实施细则、育人准则等,明晰师德师风的具体标准,全面构建组织监督、教师监督、学生监督、社会舆论监督“四位一体”师德师风监督保障机制,实现校内与校外监督、组织与群众监督相结合。其一,高校要组建监督巡查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对学校各院系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进行检查,并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和领导问责机制,以全面加强组织监督;其二,在高校内部,师生对思政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也有一定的标准和具体的要求,有显性的,亦有隐性的,因此,高校要全面拓展民主监督、教师自律监督、学生监督等多元方式,形成强大的现实约束力,规范调控师德行为,使思政教师自觉履行师德义务;其三,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也是培育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平台,社会各界对其报以希冀,这无疑对高校思政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因而可将舆论监督作为一种外在监督形式,纳入监督保障机制体系中来,高校要积极引入社会舆论监督机制,结合社会对师德师风的要求,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督促教师不断进行反省自律,持续完善自身道德修养,不断朝着慎独的崇高境界发展。[6]
四、结语
综上所述,思政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虽然近年来高校思政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面对改革开放的深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广大思政教师思想状况不断变化,师德师风建设面临诸多挑战。为了突破发展困境,高校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以人为本,构建集组织协调、学习教育、考评激励、监督保障于一体的长效机制,稳步推进思政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切实提升思政教师的综合素质,为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