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思政课“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教学方式创新

2021-01-17孟庆霞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教学方式思政课堂

刘 清,孟庆霞

(1.齐齐哈尔市龙江县白山镇中心学校,黑龙江 龙江 161105;2.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哈尔滨 15008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国的思政课教师要肩负起“铸魂育人”的使命,思政课要坚持“八个相统一”,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路线图。“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是“八个相统一”的教学要求之一,现结合课堂教学实践,对思政课如何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提出一些思考及做法。

一、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内涵及关系

(一)内涵理解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主导性主要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一定的导向[1]。教师在掌握专业知识和素养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科特点,关注学生认知水平,科学合理安排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和规范,引导学生在学科核心素养,即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方面得到发展。并且要及时评价和纠正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主体性主要是指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自觉主动地对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进行认知和选择性的吸收[2],思考、判断、质疑和创新,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积极性、参与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辩证关系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两个不可缺一的整体,是教学中的两个重要方面,不仅不是一对矛盾体,而且是相互统一又相互促进的无抵牾关系[3]。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越是尊重学生,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留给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机会,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就会发挥得更好,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也就越强,教师主导性发挥才更有意义。反之,如果教师的存在只是知识的“搬运工”,只关注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主体没有被唤醒只是被动接受,教与学的过程中没有互动,没有共生,这样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是知识的“复制”,不会思考,不会创新,没有信仰,没有担当,那就是教学的失败。同时,也需要教师与学生学情相适宜,做到收放有度,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教师要及时转变角色

(一)教师要提高素质能力,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办好思政课,离不开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办好思政课要求思政课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精心组织教学过程,把“有意义”讲得“有意思”,让学生们越来越喜欢思政课。这就要求思政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更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六句话:一是政治要强[1]。打铁必须自身硬。思政课教师必须思想坚定,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尤其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弘扬中国精神,担当起学生引路人的责任。二是情怀要深[1]。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我们要经常看新闻,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用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三是思维要新[1]。思政课教师要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创新教学方法,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在我们的课堂教学的一点一滴中都要渗透中国精神,指引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四是视野要广[1]。人的视野决定人的格局,格局决定结局。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善于从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的宽广角度透视问题,古今中外、纵横对比,把道理讲透彻,把“有意义”讲得“有意思”, 让学生们越来越喜欢思政课。五是自律要严[1]。思想政治工作是塑造人的灵魂的。思政课教师必须严格自律,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积极传递正能量,增强学生责任意识、安全意识、规则意识、公德意识和法治意识。六是人格要正[1]。思政课教师要肩负起“铸魂育人”的使命,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学生。为此,思政课教师必须有堂堂正正的人格,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在学生心里种下真善美的种子。

当下,让学生成为学习之主、课堂之本,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在方式转型中才能获得重生[4],教师主导课堂就要顺应时代,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驾驭力和贡献力,融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成为学习之主

思政课的教不能是简单的传授,学也不是简单的接受,教学过程应该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之上的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师主导作用来自教师对学生主体的关注度[4],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内心世界,关心学生的成长,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之主。教师和学生共同构建一种民主、平等的新型的教学过程和模式,要以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以问题立意形成教学模块,在“基础问题探究”环节,教师预设的问题应该是来自于学生,具有思考的价值,能够触动学生心灵,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带着问题自学的过程,也是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的过程。在“拓展问题探究”环节,学生要解决的题目设置要更有难度,靠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需要在小组内相互合作、共同探讨,教师要正确引导讨论方向,要多角度、分层次地抛出新问题,把学生的讨论引向纵深,在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活动中达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育人效果。

创新的思政课堂,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体现。所以教师应有效地发挥主导作用,课前要精心备课,课上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的重点、难点解疑,预习提纲,知识拓展引申等教师必须给予示范和引领,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而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独立思考,能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体会到课堂之主的快乐。

三、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

(一)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主体学习意识

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主体学习意识,教师要改变以往的“一言堂”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情境,因为教学情境是教师隐身主导课堂的一种得力助手[4]。探究的形式要多样化,如:合作探究法,还有社会调查、案例分析、新闻播报、辩论赛、小记者采访、模拟法庭等方式。教师只有改变教学方式,才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学习的意识。

例如,在《中国担当》一节课中,为了让学生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可采用情境教学法。利用图片、音视频资料等形式,媒体创境,有效激趣,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引发对世界现状的思考,通过战争、冲突、贫富分化、强权政治、恐怖主义等具体事例,认识到当今世界充满了很多不安定因素。通过精选图片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引导学生思考、感知战争和贫困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帮助学生培养热爱和平和谋求合作发展的意识。

再如,为了让学生知道我国对世界发展的担当与贡献,可采用合作探究法。课前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报纸和网络等渠道,分三个主题来搜集我国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参与国际事务等方面的资料,整理合作探究学习成果,锻炼学生搜集整理、分类归纳信息的能力。课上学习小组代表们的展讲,学生自问自答,学生经过自己提炼和讲解的新知更容易内化,也更容易被同伴群体接受,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导学案相得益彰,小组讨论、学生展讲、师生总结,教师的导与引,学生的思与动,课堂教学因素融汇共生,在教学共生体中,合作学习、共同研讨、质疑问难、知识创生将成为主题[4],在自主互助学习课堂中找准“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关系的合理节点。

(二)采取良好有趣导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主导课堂应该利用学习诱导术,善于围绕课堂核心问题做铺垫,给学生从侧面提供大量问题解决的“引线”[4]。在课堂教学中,导入不仅仅是一节课课前的导入,还包括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知识点的导入。恰当的导入为学习和理解新知埋下伏笔,因此要精心地设计好每节课或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开头,一开始就抓住学生,会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导入的方法也应该适当变换,可以用上一节所学的内容引入新课,但是经常这样做,学生就会失去新鲜感。教师还可以采用媒体激趣,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时政热点,或者采用名言、古诗词、故事、网络热词、影视片段、歌曲、漫画等方式导入,甚至可以采用一些与理科相结合的形式。

例如,展示钟南山院士等抗击疫情中“最美逆行者”的图片,导入七年级上《敬畏生命》一节课;引用“双黄连可以预防新冠病毒”这一网络谣言,导入八年级上《合理利用网络》一课;播放歌曲《为了谁》(武汉版)将学生带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这场战役中,导入八年级上《勇担社会责任》一课;引用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心”导入八年级上第十课《关心国家发展》一课;采用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九年级上第一课《坚持改革开放》;播放时政热点“一带一路”宣传片,导入九年级下《中国担当》一节课。“一带一路”的倡议,体现了中国担当和大国风范,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这样的导入方法,具有生动性,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使新课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为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知打下基础。

(三)引入社会生活热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一直以来思政课的教学目标都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卓越人才[5]。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教学,能真正地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中学生群体已经开始关注一些正在发生的国内社会热点问题,但是中学生还处于不成熟阶段,缺乏对事物的认识、分析和判断能力,对社会热点的看法容易出现偏差,甚至影响对思政课的认同。所以,为了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时代感,思政课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有选择性地把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引入课堂,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的政治理论知识去分析社会热点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会产生的影响,以及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当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产生兴趣并提出疑问时,教师应予以正确引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例如,这场“新型冠状肺炎病毒”阻击战就是活生生的教材,从学生的视角来说,他们会对“疫情”有所见,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感,所以思政教师要抓住这一良好的教学契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抗疫”阻击战中涌现出的鲜活感人的事例和素材,让学生懂得承担责任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疫情当前,能与祖国共同进退。九年级学生开学第一课《责任·使命·担当》,课前师生共同搜集并精选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抗疫”素材:有学生推荐一首“抗疫”网络歌曲《出征》;一段新闻视频;家乡支援湖北医疗队的图片;一线将士们十天十夜建成武汉火神山医院;有钟南山、张定宇、王春天等先进模范人物的图片。教师把这些素材做成课件,设计三个环节:一看“最美逆行者”。疫情当下,他人在为我们做些什么?学生观看“最美逆行者”图片后,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掌握承担责任的意义。二听“祖国最强音”。疫情当下,国家在为我们做些什么?学生观看的“抗疫”宣传视频,比文字案例更加真实可信。党和政府带领人民抗击疫情,书写了中国故事,见证了中国速度,彰显了中国力量,弘扬了中国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大大增强了学生们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凝聚力。三做负责任有担当的好少年。教师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引导青少年学生要在这场灾疫面前,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关爱他人、服务和奉献社会,要勇于担当,知行合一,不为防疫抗疫添乱,积极传播正能量,为打赢这场“抗疫”大战作出青少年应有的贡献。

(四)采用有效适时评价,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热情

当今时代的教育,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仅靠“一张试卷”,因为一次考试不完全能衡量出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政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渠道,每一章每一节都是对学生良好品行的熏陶,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如果在育人的过程中只重成绩、只看结果,就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更应该侧重于过程性的评价,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机制。例如“即时评价”,学生的品德、心理和对社会的认识往往是在课堂的讨论发言中瞬间闪现的,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捕捉,给予准确的点评和升华。

考核评价方式还要由单纯的成绩扩展到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例如“成长记录袋”“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评价单”等。

思政课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导与学是紧密联系的统一关系,是教学相长的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要不断摸索,立足课堂实践,让思政课与时代发展同频,与学生成长共振,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怡情的氛围中学习,让学生们真正成为学习之主、课堂之本。

猜你喜欢

教学方式思政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美在课堂花开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