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网络舆情困境及对策研究
——以河南省高校为例

2021-01-17周红飞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舆情受访者舆论

周红飞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当前,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传播技术飞速发展,在给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成为社会意见的重要生成地和社会舆论的重要影响力量。由于大学生是网民中对网络热点问题反应较为活跃的重要群体,使得高校成为网络信息富矿,涉及高校的各种事件在网络上被放大甚至扭曲,影响着社会对高校的价值评判,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实践行为。因此,研究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和发展规律,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学术问题。笔者对河南20所高校22名网络舆情一线工作者进行调研,分析了河南高校舆情工作的现状和问题,探索如何开展有效的舆情管理和引导,以期对我国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提供对策依据。

一、河南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现状

1.对网络舆情工作的认识比较到位。根据调研反馈,所有受访者均表示河南省高校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工作,在给出的重要程度选项中,选择“非常重要”的占59.09%,“极端重要”的占40.91%,而“常规”和“比较重要”选项无人选择。

2.对网络舆情诱因的认识比较客观。此次调研选取了六项具有高校特点的舆情易发生领域征求意见,其中“校园安全问题”被认为是最易引发高校网络舆情,比例高达77.27%;“学生管理不善”和“违反师德师风”并列第二,占68.18%;有45.45%受访者认为“意识形态错误”会引发重大网络舆情,而“后勤保障问题”和“学术不端问题”,分别为22.73%和18.18%。

高校舆情工作者对于舆情诱因的认识也较为客观,根据调研显示,越来越多的高校舆情工作者不再谈舆色变,有54.55%的受访者将舆情诱因归结为“随着时代发展,高校已经不再是象牙塔,出现社会化问题也是必然”,另外,有36.36%的受访者将其归结为自媒体平台的“扒粪”行为。当然,也有9.09%的受访者认为发生网络舆情与“一些学校自身管理存在严重问题,导致学风校风较差”存在关联。

3.对网络舆情回应的态度比较坚定。当前,高校对待网络舆情的态度较之从前有重大转变,积极回应成为了首选。调研显示,45.45%的受访者表示“无论事态大小,第一时间积极回应”;有27.27%的受访者会采取“围魏救赵”的方式,利用“发布正面报道,对冲负面信息”;有近3成的受访者持有消极态度,22.73%的受访者念的是“拖字诀”,认为“看看再说,或许过几天就消停了”,还有4.55%坚持“不能回应,越回应越麻烦”观点。

关于舆情回应平台的选择,63.64%受访者认识一致,均使用“官方微博”,这种灵活的平台,既不像传统媒体那么严肃,同时又便于受众广而告之。另外,官方微信也是一种选择,但由于其封闭性,只有22.73%的人选择,选择校园网和校外媒体的分别占9.09%和4.55%,而校报则完全不在舆情回应考虑之内。

4.对网络舆论引导的态度比较积极。(1)舆论引导成为舆情工作的重要手段。移动互联时代,网络舆情工作不能局限于“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战术,而需要根据网络传播规律,采取“正面抗战”和“敌后游击”相结合的舆论引导。调研显示,认为舆论引导在处理网络舆情时“十分重要”的占86.36%;认为有些作用的占13.64%。为此,7成高校都出台了网络评论员制度,组建有兼职队伍,在必要时候开展网上舆论引导工作。(2)培养校园“意见领袖”渐成共识。在舆论引导中,那些凭着个人爱好和努力在自媒体平台成长起来的网络大V等“意见领袖”的作用不可小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以一敌百甚至更大的作用。根据调研显示,40.91%的受访者认为培育“网络大V”“十分必要,关键时刻发挥大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基于目前的网络生态,意见领袖的形成并非易事,往往自由生长的“大V”“不听招呼”难为我所用,官方渠道培养的虽然能保证“又红又专”,但在网络环境中不容易被接受。这一困惑和担忧也反映在调研结果中,如:27.27%的受访者表示对培养网络大V“存在疑虑,如何发挥作用较难把握”,22.73%的受访者担心“养虎为患”,“用不好适得其反”。有9.09%的认为“作用不明显”。

二、河南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存在的问题

1.网络舆情管理专业化人才匮乏。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河南高校在网络舆情监管方面不容乐观,管理人才资质和能力明显不达标。目前负责舆情工作的大多是宣传部或者新媒体科室,属于兼职性质,且这些科室本身事务繁杂,通常没有太多精力监管网络舆情和进行舆情规律研究,在处理舆情时往往是凭经验工作,很多事件都是事后处理,主要是做补救工作,常常感到力不从心。(1)舆情从业者自我满意度较低。调研显示,长期在舆情一线工作的受访者,对于舆情应对水平的自我评价感到满意(“得心应手”)的只有4.55%,86.36%认为“基本得当”,9.09%认为“勉强应对”。(2)舆情从业者工作心理压力较大。调研显示,舆情事件发生后没有一位受访者能够置身事外,59.09%的受访者表示舆情工作对部门工作和个人工作“影响很大”,31.82%的受访者表示“耗费精力”较多,还有9.09%的受访者表示“苦不堪言”。

2.条件保障落后于制度建设。调研显示,在舆情工作越来越繁重的今天,河南高校普遍在制度建设上较为积极,77.27%的高校制定了“网络舆情管理制度”,72.73%的高校制定了“网络评论员制度”,50%的高校制定了“新闻发言人制度”。但是,保障制度落实的条件建设却相对滞后。只有36.36%的受访者表示“设立有网络舆情专门机构”,专人负责或者有“专业舆情工作队伍”的只占31.82%,大部分只是明确了舆情兼职工作。

条件建设滞后是影响舆情工作者积极性的重要因素,45.45%的受访者表示,学校在舆情工作方面存在“条件保障欠缺,软硬件、队伍、经费保障不够”问题,27.27%的受访者则表示,由于“政策保障缺乏,工作成效得不到认定和体现”严重影响积极性。18.18%认为学习培训不足,面对问题感到本领恐慌,9.09%认为“容错机制缺失,舆情工作存在较大风险”。

3.网络舆情处置水平不高。(1)不科学的舆情处置观念仍然存在。自媒体具有交互性、时效性和信息多元化等特性,高校舆论监控的手段与方式也必须相应转变,不了解、不尊重网络舆论规则则会让事态发展事倍功半,更会造成一线工作者的无所适从。在此次调研中,受访者普遍对一些舆情处置指令感到头疼,例如:72.72%的受访者表示被要求“进行媒体公关删除信息”的指令最难完成;59.09%的受访者表示“问责相关部门”和“禁止师生谈论传播”都难以执行。当然,“核查信息始作俑者”也就是查出“爆料人”,虽然技术上有一定可行度,但近一半受访者仍然觉得不可取。(2)协同机制不足制约舆情处置工作。网络舆情处置是一项综合性业务工作,不仅处置的纵向过程是系统化的,而且核心处置环节则需要相关部门在横向上协同配合,舆情工作者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舆情处置结果是否得当。河南高校在舆情治理方面存在结构性缺陷,具体到实践领域表现为治理主体单一、部门联动不足。从高校内部来讲,以往高校对内、对外的新闻信息发布都是通过宣传部门单一渠道实现的,是高校舆论宣传的唯一途径。进入全媒体时代,很多高校领导及二级单位仍抱有既往成见,简单上报舆情,推卸责任,将舆情应对和引导工作推给宣传部门处置。

调研显示,在面对“网络舆情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一选项时,排在第一位的是“相关部门配合不到位”(占比36.36%),也就是说舆情工作仅凭宣传部一个部门难以招架,根本问题是在于诱因的解决,必须宣传部门抓总,各相关部门积极配合才能形成合力。同时,影响舆情工作开展的因素还有“舆情处置制度不健全”和“舆情处置责任不明晰”等,分别占27.27%和22.73%,而“舆情处置结果不透明”占13.64%。

4.高校对上级部门帮助指导需求强烈。在此次调研中,河南省各高校舆情工作者普遍表示,在自身努力提升舆情工作能力的同时,迫切希望上级主管部门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其中,68.18%的受访者期待上级部门能够将掌握的“舆情信息资源共享”,以便在案例中学习经验、吸取教训。同样位列需求第一位的是对培训的需求,“专业人员技能培训”是提升专业化水平的最直接路径。还有59.09%的受访者表示希望在“媒体资源协调方面”获得帮助,54.55%的受访者表示希望上级部门加强“舆情工作政策指导”。

同时,本次调研也征求了对舆情工作的建议,在期待加强建设的十个方面中,培训排在首位,这充分说明了舆情工作者做好舆情工作的责任心和进取心。其次是专人、资源、实战、硬件、软件、机构、人才、学习、机制。

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是一项重要治理课题,与发达地区和先进高校相比,河南高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总结起来就是网络舆情治理模式不合理、治理结构不科学和治理体系不完备,舆情应对的人防能力不足和技防能力薄弱。

三、河南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对策建议

1.主管部门要用好高校舆情工作指挥棒。虽然说高校的舆情事件应由高校本身负责,但对于外界来说,河南任何高校出现大的负面舆情,影响的都是整个河南高等教育的形象,因此,需要宣传、网信、教育等主管部门进行全面有效的管控和领导。同时,主管部门还应进一步加强高校网络舆情调查研究,探索河南高校网络舆情共性问题,在政策层面整体推进河南高校网络舆情建设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提升河南高校整体舆情工作能力。

2.高校党委要双管齐下支持网络舆情工作。高校党委对舆情工作的支持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党委对舆情工作的认识直接决定了学校舆情处置的方式和方法。党委班子要定期研究舆情工作,面对网络舆情必须有与时俱进的态度和因势利导的观念,必须本着“疏导而非打压,预防而非杜绝,监管而非控制”的原则对待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这样才有助于宣传部门遵循规律进行科学化处置。第二个层面,党委在具体事务上的支持是做好舆情工作的基本保障,如:在人、财、物方便的物质保障,在职称评定、年终考核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特别是通过舆情工作考核干部、考验干部、选拔干部,从而提升全体干部职工的舆情工作意识,形成舆情工作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最大限度防范舆情发生。

3.多策并举加强网络舆情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培养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能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的特点,能够在网络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因此,加强舆情监管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高校要为培养舆情管理人才积极搭建平台,遴选一批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过硬的教职工,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能力培训,打造一支在知识储备、心理素质、语言表达方面都能独当一面,熟练掌握新闻传播技能、懂得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熟悉和掌握网络操作规范和流程、能够对网络舆情进行准确监测与分析的高水平工作队伍,真正扮演好高校网络舆情的“把关人”。

4.加快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协作体系。协同合作在处置网络舆情工作时尤为重要,其中有两个层面,一是建立高校间舆情工作技术平台和协作机制,促进信息交互和相互支持。目前这方面已经在探索,例如河南省教育厅依托河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建设舆情信息研究中心,依托中原工学院建立河南高校舆情监控中心。这些中心起步很好,但要研究如何实现高校间数据共享机制,增强河南高校对舆情动态的反应速度、重大舆情的分析深度、对策建议的实用程度。二是学校内部要加强跨部门沟通协作,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体系。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不是简单的自上而下的监督体系,而是需要学校宣传部、学生处、教务处、信息中心、各学院等多个部门通力合作的网状工作系统。应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能与分工,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体系,确保各部门在工作中能够积极响应,快速联动。

5.建立健全五大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一是建立舆情预警机制,明确岗位职责,积极采用先进的舆情预警技术,解决明确谁来发现和怎么发现问题;二是建立管理机制,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划分舆情监管职责,明确谁来发令、谁来发布问题;三是建立舆情运转处理机制,制定完善的舆情流转和处理程序,确保师生关注的问题本身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从源头上化解问题;四是建立舆论引导机制,通过发挥评论员队伍和“意见领袖”作用,防范关键时刻舆论失控问题;五是建立奖惩机制,划定工作红线,确定奖励标准,明明白白奖优罚劣,让不作为、乱作为者受惩戒,让称职的舆情工作者活动有经费、付出有回报、努力有肯定、立功能进步,解除后顾之忧,激发工作热情。

6.培养“意见领袖”助力舆论引导。在官方层面开展好网络舆情工作的同时,切不可忽视民间力量,特别是师生中自发生长的“意见领袖”。我们应该认识到,互联网“去中心化”的“新型互动媒介”特性使得昔日的“把关人”失去了信息传播中决定传播内容的绝对特权。要想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做好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应该充分认识到互联网时代,相对于学校自上而下强行灌输的观点,学生更易于接受来自学长、同学的意见,主动吸收、吸纳或者培养打造学生“意见领袖”可以更好的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具体实施中,可以将一些政治上、思想上靠得住的学生,组织微信公众账号、微博打造成“大V”,使其成为连接学校、教师、学生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平时发挥“意见领袖”舆情教育功能,时常就某些社会敏感话题或学生关心的问题,用理性的思考和接地气的言语,带领大学生分析问题、阐述问题,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舆情的理性回归,通过他们影响舆论走向,倡导符合主流价值观念的舆论导向。关键时期,这些受到学生信任的“意见领袖”往往可以左右舆论走向,防范不法分子对群体性事件的恶意炒作、挑拨离间,不让谣言先发声,为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提供助力,确保在重大舆情面前学校能够安全稳定。

综上所述,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媒体传播的形式和载体与日俱新,如何有效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已成为当下高校思政工作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作为第一人口大省,河南的高等教育近年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各高校不断加快内涵建设的关口,保持稳定良好平和的舆论氛围十分重要,需要全省高校一起发力,时刻加强正面舆论引导,塑造更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真正为河南教育事业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舆情受访者舆论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