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史》“壬辰之役”纂误考正

2021-01-17苏循波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明史朝鲜

苏循波

(牡丹江师范学院 历史与文化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壬辰之役是明代中日、中朝关系的重要历史事件。清代官修《明史》于本纪、列传中均有记载,但因所据材料不足及纂修过程中讹脱等原因,至今仍有部分讹误。中华书局点校本虽对其作了一定校勘,然仍有可商榷之处。今仅就其中十余处讹误略作辨析,就教于方家。

一、地名、地点记载错误

例1 十九日,如柏遂复开城,原失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四道并复。[1](P6194)

江源,当为“江原”。《惩毖录》卷一、[2](P302)《李朝宣宗实录》卷三四宣祖二十六年四月乙巳、[3](P532)《八域志》、[4](P16)《征韩伟略》卷二[5](P541)皆记作“江原”。当以“江原”为是。

《徐本明史列传》卷八七、[6](P478)王鸿绪《明史稿》列传一百十五[7](P107)皆记作“江源”。本书此误当沿于此。

例2 东阻乌岭。[8](P8296)

乌岭,当为“鸟岭”。《李朝宣宗实录》卷三九宣祖二十六年六月壬子、[3](P579)卷四〇宣祖二十六年七月乙卯、[3](P583)卷八七宣祖三十年四月辛巳,[3](P65)《万历三大征考》[9](P236)皆记作“鸟岭”。当以“鸟岭”为是。

《明神宗实录》卷三一七万历二十五年二月乙亥、[10](P5740)万斯同《明史》卷三二三册329[11](P561)皆记作“乌岭”。本书此误当沿于此。

例3 七月,命副总兵祖承训赴援,与倭战于平壤城外,大败。[12](P8358)

城外,当为“城内”。《惩毖录》卷二记载:“是日,自顺安三更发军,进攻平壤。适大雨,城上无贼守兵,天兵从七星门入,城内路狭多委巷,马足不可展。贼依险扼乱发鸟铳,史游击中丸即毙,军马多死。祖遂退军,贼不急追。”[2](P350-351)《寄斋史草》下记载:“令既布,遂至平壤城下,城门不闭,上亦无一贼防守者。平明,大军由普通门入,哨军已到大同馆前,呼呶前时无一贼出应之。大军遂由大街駈而进。贼于左右傍室凿壁穴,一时放铳声震天地。游击史儒中丸死,祖承训见其死,策马先遁,大军溃乱奔走。”[13](P281-282)当以“城内”为是。

例4 中路则石曼子,据泗州。[8](P8298)

泗州,当为“泗川”。《明神宗实录》卷三二八万历二十六年十一月壬午朔、[10](P6067)《李朝宣宗实录》卷一〇五宣祖三十一年十月九月癸亥、[3](P378)《万历三大征考》[9](P242)、《征韩伟略》卷五[5](P731)皆记为“泗川”。当以“泗川”为是。

二、人数记载错误

例5 师次肃宁馆。行长以为封使将至,遣牙将二十人来迎。[1](P6193)

二十人,当为“二十余人”。《李朝宣宗实录》卷三四宣祖二十六年正月壬戌记作“倭子二十三人”。[3](P437)《惩毖录》卷三记作“小将平好官领二十余倭”。[2](P375)《万历三大征考》记作“吉兵、霸三郎,余倭二十一人同通事张大膳”。[9](P212)据以上文献所记可判断,当时出迎者包括通事张大膳共二十余人。当以“二十余人”为是。

《徐本明史列传》卷八七、[6](P476)王鸿绪《明史稿》列传一百十五[7](P107)皆记作“二十人”。本书此误当源于此。

三、史事记载错误

例6 游击史儒等率师至平壤,战死。副总兵祖承训统兵渡鸭绿江援之,仅以身免。[8](P8292)

本书此处将史儒战死于平壤与祖承训败衄记为前后发生的两件事。《寄斋史草》上记载:“祖总兵率兵渡鸭绿江,柳成龙、金命元等以为天雨路滑,不宜急击……时我军坼堠将顺安郡守黄瑗驰报于金命元曰:‘倭贼尽向京城,居留者极少……乘此机攻城,可得成功。’祖总兵见此报……遂下令军中曰:‘明晓进城,破贼后当食。’令既布,遂至平壤城下……平明,大军由普通门入,哨军已至大同馆前……一时放铳,声震天地。游击史儒中丸死,祖承训见其死,策马先遁,大军溃乱奔走。”[13](P281-282)《征韩伟略》卷二记载:“十五日,承训等率选兵三千至安定馆。夜风雨晦暝,窃附城墙。晓,俄发喊急攻城,兵大惊。松浦镇信无暇擐甲,亲奋斗,箭贯脞而不顾,诸将亦各苦战,敌兵遂败绩,史儒战死,承训仅以身免,三千兵生还者才数十人。”[5](P557)可知,当时为祖承训率领游击史儒等进攻平壤,史儒战死,祖承训仅以身免。

四、时间记载错误

例7 二十一年春正月甲戌,李如松攻倭于平壤,克之。[14](P275)

甲戌(十九日),当为“癸亥(初八日)”。《经略复国要编》卷五《檄刘袁二赞画》记载:“十一日,李提督差人口报,又有各将官续报,俱云初八日攻破平壤,砍杀倭奴甚众。不佞闻之,深为社稷庆焉。”[15](P383-384)《李朝宣宗实录》卷三十四宣祖二十六年正月丙寅记载:“初八日早朝,提督焚香卜日,传食三军……贼闻平壤炮声,先已卷遁……是日,天兵当阵斩获一千二百八十五级。”[3](P441-442)《征韩伟略》卷二记载:“七日黎明……如松遣吴惟忠攻牡丹台,台遂陷。如松亲提大军直抵平壤城下……明日(初八日),城陷。”[5](P578-580)万斯同《明史》卷十九册324、[11](P226)王鸿绪《明史稿》本纪一六[7](P98)皆记此事于癸亥(初八日)。当以“癸亥”为是。

例8 九月乙未,杨方亨至日本,平秀吉不受封,复侵朝鲜。[14](P278)

本书此处将杨方亨至日本、平秀吉拒绝受封及其再侵朝鲜三事皆记于九月乙未(初二日)。《征韩伟略》卷四记载:“(八月)二十九日……此日册封使及朝鲜二使至伏见……九月二日(乙未),秀吉见明使于伏见城,方亨在前,惟敬捧金印立阶下……三日,秀吉宴飨两使……令僧承允灵三永哲读明主玺书。诰文曰:‘……兹特封尔为日本国王……’秀吉听之,果大怒,曰:‘我欲王日本……朝鲜讲和,我决不许,册使亦不可留,明日速发遣,再起大兵以灭朝鲜。’……四日,二使还堺浦,秀吉犹余怒,欲斩朝鲜二使,承兑等谏而止焉。秀吉遂与清正等议出军于朝鲜。”[5](P682-690)据之可知,九月二日乙未为平秀吉在伏见城接见明朝使臣之日期,杨方亨等至日本在此日之前,而平秀吉拒绝受封及再出兵朝鲜则发生于此日之后。万斯同《明史》卷二〇册324记载:“九月乙未,杨方亨至日本,平秀吉不受封,复发兵侵朝鲜。”[11](P228)王鸿绪《明史稿》本纪一六记载:“九月乙未,杨方亨至日本,平秀吉不受封,复侵朝鲜。”[7](P99)本书此处之误当沿于此。

例9 八月丁丑,倭破朝鲜闲山,遂薄南原,副总兵杨元弃城走,倭逼王京。[14](P279)

本书此处将倭破闲山,南原守将杨元弃城等事皆记于八月丁丑(十九日)。《明神宗实录》卷三一三万历二十五年八月丁丑记载:“丁丑,倭破朝鲜闲山、南原等处。先是,杨元以辽兵三千扼南原,至是闲山失守,倭遂薄南原。十六日夜猝乘城,元惊起帐中,跣足跳走,一军尽没……于是,督臣请抽调南京、浙直、闽广水兵防倭内犯,部覆,命速行。”[10](P5858-5859)《万历三大征考》记载:“七月十五夜,(倭)袭川岛,统制使元均风靡,遂弃闲山要害,倭驻巨济闲山岛……而倭随于八月十二日围南原。南原守将杨元本债帅,无固志。十六日夜,倭猝乘城,元惊起帐中,跣足遁……倭遂犯全罗,逼王京。”[8](P234-235)《乱中杂录》三记载:“(七月)十六日,贼兵袭破舟师,统制使元均死之……(八月)十六日凶贼陷南原,总兵中军李新芳,千总蒋表、毛承先,接伴使郑期远……等皆死之,(杨)元以五十余骑溃围出西门。”[16](P58-70)据之可知,当为倭破闲山在七月,杨元弃南原在八月甲戌十六日,且其弃城逃走在倭袭城之时,非倭逼近南原之时。

王鸿绪《明史稿》本纪一六记载:“八月丁丑,倭破朝鲜闲山,遂薄南原,副总兵杨元弃城走,倭逼王京。”[7](P99)本书此处之误当源于此。

例10 冬十月乙卯,总兵官刘綎、麻贵分道击倭。[14](P28)

冬十月乙卯,当为“九月”。《惩毖录》卷四记载:“九月,邢玠又分调麻贵主蔚山,董一元主泗川,刘綎主顺天,陈璘主水路,同时进攻。”[2](P433)《李朝宣宗实录》卷一〇四宣祖三十一年九月丙午记载:“邢军门差官来言,老爷分付三路皆已进兵,而粮饷不敷,须差有风力陪臣带同差官派送。”[3](P364)《万历三大征考》记载:“而中路李如梅寻调辽师,以董一元代,九月二十日分道进兵。”[9](P241)《明神宗实录》卷三二七万历二十六年十月乙丑记载:“期于九月二十日诸路进兵,以总兵刘綎、董一元、麻贵各统率陆兵,陈璘专督水兵,诸路夹攻。”[10](P6058)当以“九月”为是。

例11 董一元攻倭新寨,败绩。[14](P280)

本书此处记此事于十月乙卯(初三日)。《李朝宣宗实录》卷一〇五宣祖三十一年十月己巳记载:“据中路总兵董一元开报,本月初一日,各处败倭尽归沈安道大寨。其城三面临江,一面受冲。各委寨攻打,不意彭信古营中失火,狡倭垂突出,搅战良久,杀伤相当。又据海防道右参议梁祖龄呈称,是日进攻,贼不敢出战,偶因营中火药被焚,烟焰蔽空,我兵走避,贼遂乘势突来,马兵望风失奔。”[3](P385)《万历三大征考》、[9](P175)《征韩伟略》卷五[5](P758-759)亦记于十月初一日。当以“十月初一日”为是。

例12 四月十八日,倭弃王京遁,如松与应昌入城。[1](P6195)

本书此处记李如松于四月十八日入王京。《惩毖录》卷二记载:“四月十九日,提督领大军至东坡,宿于查总兵幕盖。贼已约退兵,故将入京城也。余诣提督下处问候,提督不见……四月二十日,京城复,天兵入城,李提督馆于小公主宅。”[2](P398)《李朝宣宗实录》卷三七宣祖二十六年四月庚戌记载:“倭贼于本月十九日尽数起程,提督统领大兵已于二十日入王京。”[3](P536)《经略复国要编》卷八记载:“据委官胡泽等禀报,倭奴遵约起身去者,路上不断,约有万余。十九、二十大营倭众人马俱起身,让还王京。”[15](P656-657)当以“二十日”为是。

《徐本明史列传》卷八七、[6](P480)王鸿绪《明史稿》列传一百十五[7](P108)皆记载:“倭果于十月十八日弃王京遁,如松与应昌入城。”本书此误当源于此。

例13 二十年夏五月,秀吉遂分渠帅行长、清正等帅舟师逼釜山镇。[8](P8291-8292)

五月,当为“四月”。《惩毖录》卷一记载:“四月十三日,倭兵犯境,陷釜山浦,佥使郑拨死。”[2](P287)《寄斋史草》上记载:“四月十三日,日本国王秀吉遣其将平秀……等大举入寇,陷釜山。”[13](P242)《李朝宣宗实录》卷二六宣祖二十五年四月壬寅记载:“四月十三日壬寅,倭寇至……翌日陷莱州府。”[3](P319)当以“四月”为是。

例14 七月,倭从釜山移西生浦。[8](P8293)

七月,当为“五月”。《松云大师奋忠纾难录》记载:“癸巳五月,清正退屯蔚山西生浦。”[17](P1)《惩毖录》卷三记载:“五月……贼退,分屯于海边,自蔚山西生浦至东莱、金海、熊川、巨济,首尾相连,凡十六屯。”[2](P400-401)《征韩伟略》卷三记载:“五月朔……我兵既远,而宋应昌始檄如松,令追之。我军皆分屯于海边,自蔚山西生浦至东莱、金海、熊川、巨济,首尾相连,凡十六屯。”[5](P614)当以“五月”为是。

猜你喜欢

明史朝鲜
民国学人改造《明史》的研究趋向及其动因
《明史·艺文志》史部地理类订误十一则
明史强志立当下 仰望星空展未来
朝鲜国庆"轻松"阅兵显自信
中国明史学会屯堡研究分会正式成立
《朝鲜通信使文献选编》
朝鲜试爆氢弹,中方坚决反对
论明史、明史研究及点校本《明史》修订
《明史》辨误二则
朝鲜平静度过“金正恩生日”